热土柏柱洋 欢歌迎客来
文化旅游周开幕式
宁德网消息(茹捷 林强 文/图)金秋硕果丰,老区尽欢歌。10月19日,首届闽东柏柱洋红色文化旅游周暨纪念茜安水利、红领巾水库建成60周年开幕式在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举行。当天,近千群众欢聚在茜洋溪畔。
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以传承闽东苏区革命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不仅有极富特色的文艺展演,还举行了“重走红军路”“画廉、述廉”“中国梦”书画展、国际彩色跑等活动,让来宾在尽情领略溪柄秀美的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当地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在开幕式现场,笔者遇到了来自福安市区的陈姓游客,当天上午一大早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斗面村。“演出很精彩,尤其是节目中融入了大量红色文化元素,特别有教育意义。”这位游客告诉笔者,演出结束后,他还要带孩子参观闽东苏区纪念馆等景点,让孩子了解闽东革命的历史,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据了解,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是溪柄镇旅游发展的核心所在,其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溪柄镇旅游的“金名片”。柏柱洋位于溪柄镇东南方,距市区30公里,被誉为“闽东延安”。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范式人、阮英平等革命先辈在此创建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个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和中央红军长征后党在南方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该景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集“红、绿、俗、古、廉”旅游资源于一体,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名单,中共闽东特委旧址被纳入全省7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7年底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7年旅游年接待量突破40万人次,尤其是今年春节,游客接待量达13万人次。
在此次开幕式文艺展演中,纪念茜安水利、红领巾水库建成60周年的相关节目也唤起了当地群众对于那段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历史记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交通不畅、缺乏机械的条件下,勇敢的福安人民举全县之力,克服了艰难险阻,以手提肩挑的大毅力建成了茜安水利、红领巾水库。“六十年前,我们闽东苏区人民秉承着‘艰苦奋斗、万众一心、矢志不渝、惠泽人民’的精神建成了茜安水利和红领巾水库,为当地防汛抗旱事业和安全饮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种精神和这份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今后,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传承此份宝贵精神,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旅游+’为引擎,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结合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闽东苏区革命精神,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溪柄镇党委书记陈志韬说。
中共闽东特委旧址 李广 摄
狮峰寺 李广 摄
延伸阅读
福安溪柄:红土地打造特色乡村游
福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范式人、阮英平等革命先辈曾率领闽东人民创建了以溪柄柏柱洋为中心、方圆1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100多万的我国南方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创建新中国作出了伟大贡献。这一页光芒四射的篇章,让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拥有了“闽东延安”之誉。
改革开放以来,柏柱洋这片红土地已成为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美好家园。尤其近年来,柏柱洋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将这里发展成为高优稻、茶、果、葡萄等为主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昔日的革命摇篮,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千亩葡萄、茶园绿野、村落民居、花卉基地、狮峰禅寺、库区风光……柏柱洋,积淀了七十多年的红色人文景观与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相交融,红土地旅游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其中“闽东红都”斗面村及楼下村、茜洋村、桥头寺、狮峰寺、山下寺、东山村等乡村游理想去处备受关注。目前柏柱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点10处。中共闽东特委旧址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亦获评为国家3A景区。
近年来,溪柄镇立足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充分开发红色旅游公路沿线资源优势,规划“一轴两翼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即以溪楼公路为轴线,以交溪小流域和茜洋溪小流域为两翼,挖掘“红、古、绿、文、廉”文化内涵,带动村(居)景点联动发展,打造生态型红色旅游农业小城镇。眼下,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亮点的溪柄乡村旅游“金名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