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浸润菁菁校园
宁德网(王婷婷 )“祖辈清如水,家风传后代,遗言嘱儿女,洁身永自爱……”日前,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越剧团)走进福鼎市实验小学,为同学们送上一段段经典的越剧表演。精致唯美的人物扮相,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独特的音乐唱腔……赢得师生们热情的叫好声和阵阵掌声。
这是该市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该市以“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为目标,通过戏曲演出、戏曲教学等方式,将戏曲艺术送进校园,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校园戏曲热潮。
推广: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戏曲文化
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景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戏曲离现在的孩子们有些“远”。如何拉近学生与戏曲的距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争取于2018年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自11月26日起,福鼎市组织“戏曲进校园”巡回演出,先后走进城区5所中小学,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越剧经典唱段,并辅以精彩解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越剧演的好看、唱的好听,很有韵味。”演出结束后,许多第一次现场观看越剧的同学表示,越剧表演非常吸引人,很受震撼,以后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国粹艺术,了解越剧。
传承:校团合作营造校园戏曲氛围
“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注意形体、台步……”在福鼎桐南小学的戏曲课堂上,来自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越剧专业演员,正耐心地讲解越剧要领、纠正姿势,同学们边听边做,学得一丝不苟。
今年,该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校团结对共建的方式,组织专业的越剧演员到校进行越剧免费教学,促进戏曲文化教育常态化、助推戏曲从“走进”校园转变为“融入”校园。
目前,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已经与桐南小学、桐北小学、实验小学等结对共建,以每周一节课的形式分别进行戏曲、器乐教学;同时,不定期到前岐中心小学和前岐二中进行器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学习与欣赏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原则展开,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戏曲鉴赏水平、表演水平。”在被荣为福鼎市越剧团五朵金花之一的演员潘觉民看来,学生学习传统戏曲,不仅能够开阔眼界,提高综合艺术素养,还能传承传统文化,发掘培养传承传统艺术的好苗子。
据悉,下一阶段“戏曲进校园”活动将以“试点先行,示范推广,普及乡镇”的方式逐步推广到该市中小学校,培养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推动“戏曲进校园”与学校教育实践深度融合,营造浓厚热烈的校园戏曲氛围。
发扬:发挥优势展现戏曲魅力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节目精彩呈现的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
据悉,福鼎越剧团始建于1952年,迄今已有60多年,先后创作、移植、改编了183本优秀剧目,荣获省级以上专业奖项达170次,其中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剧团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流派纷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舞台表现,长期活跃于闽浙边界,享有盛誉。
传承优秀文化,编排传统剧目。经过长期舞台实践,福鼎越剧积累了《红楼梦》《西厢记》《玉堂春》《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批精品剧目。同时,越剧还根植该市深厚的本土文化,在传统中渗入了鲜活的现代元素,融入当代社会的精神和追求,先后排演过《孩子剧团》《福鼎赋》《莫为归处悉》等原创剧目,坚持戏曲艺术在新时代中传承、创新和发展。
“有了常新常鲜的艺术佳品,才能留住观众,传统戏曲才能经久弥香。”越剧艺术人员说,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此外,该市曾存有京剧、木偶剧、“天生奇”戏、“阿须班”戏等戏曲剧种。其中福鼎京剧团成立于1956年,主要演出古装传统戏和现代京剧;木偶剧由浙江金华浦江传进,上演的剧目大部分是民间流传,经过艺人加工、整理口授后,多在偏远山乡和海岛渔村巡回演出;“天生奇”戏唱腔融京、梆子、越调为一体,常巡演于沙埕、前岐、桐山等地和浙江南部沿海一带。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