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海洋文化

宁德“福船”

2019-11-19 08:54 来源:宁德网

 

传统工艺“水密隔仓”造船法 林峰 摄

捻须打灰是福船工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蕉城区政协文史委供图)

□ 方 志                      

“福船”是广泛使用于福建和浙江沿海尖底海船的统称。二十一世纪初,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在中国大陆已近于消失,但被发现较完整地保存在蕉城区。由此,各级文化工作者开始抢救和保护这项超过千年的文化遗产。

2008年6月,蕉城区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造木船

闽东依山傍海,有悠久的造船历史。公元三世纪,吴国在此设立温麻船屯制造“温麻五会”(船),千余年来,当地工匠生产了各类木船,用于客旅、运货、捕捞。目前蕉城区境内尚未发现古代造船的遗址,但是蕉城区地处三都澳沿岸,渔业与运输业较发达,木材资源丰富,很早就能造船是没有疑问的。据林挺孝《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一文介绍,漳湾镇岐后村刘氏一族造船历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从清末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宁德县境内有多处大小不一的造船工场。1949年以前,宁德县霍童溪河口的八都、城关下尾街、东湖塘内的大门山、沿海的漳湾村、贵岐村等地,都有人造船修船。民国三年(1914年),大门山造船工场能造三桅三锚的海船,行驶于宁波、山东等地。民国十四年到二十六年间,宁德人经营的安顺号、金丰顺号木帆船分别达到3000担(150吨)和4000担(200吨),运销瓷碗、土纸、笋干等货物远行到温州、沈家门、宁波、青岛、牛庄等地。

据八都镇海星村老船工翁维珍回忆,解放前,八都一带的运输船大体可分大、中、小号三种,中号大号的船,可做海船,远航东冲口外。中号,载重百担到四百担之间(5吨到20吨),一般三桅,用舵和橹,基本不用船桨。大号,载重800担、1000担以上。翁维珍回忆,八都当地有位船东曾经制造过载货1000担(50吨)的大木船,船身宽4米多,长约20米,用3根桅杆,另在中桅与尾桅之间,可再张一个“插花帆”,有3支橹,摇橹要6个水手,“这在当地,是少见的大船”(引自《解放前夕八都埠头的船运盛况·翁维珍口述》,载于蕉城区文史资料《霍童溪》专辑)

上世纪五十年代,造船行业组织生产,造船水平提高。1956年,宁德县(现蕉城区,下同)有“古溪木船厂”,员工21人。当时漳湾刘姓造船工人20余人组织造船小组,1958年成立漳湾造船厂,修造2、3吨位的小渔船。1962年,定名漳湾造船合作社,可制造20吨的木质运输船。

据原宁德县国营船厂技师赖其丰先生回忆, 1958年8月,蕉城公社造船厂和鳌江公社造船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宁德造船该船厂,原址在宁德县城关海滨路,即现在的东湖市场附近,当时厂内有100多名工人。1960年,围垦东湖塘,宁德船厂在漳湾公社汤湾大队“港口蛇”的地方建了厂棚,准备迁厂。1962年,国营造船厂下马,工人分别回到蕉城和鳌江两个造船厂。鳌江公社造船厂设在后湾村一个名叫“宫仔鼻”的地方,这地方不避风,1966年,船厂被14号台风夷为平地。1967年,鳌江公社造船厂在贵岐村金蛇山四孔桥旁征地建厂,后鳌江公社撤销,并到漳湾镇,该厂亦随之更名为漳湾公社造船厂。到1970年,蕉城造船厂和漳湾造船厂合并,成立宁德县造船厂。宁德造船厂为宁德县运输社造船,“有的六十吨,有的七十吨,小的三十吨。”(蕉城区文史资料《滨海五都》),所造的渔船,则在七八吨到二十吨之间。还制造过围垦工程用船“石压”等等。

《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一文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漳湾造船厂先后为山东的海阳、文登、青岛、崂山等县,浙江的玉环、乐清、温岭等县,为本省的连江、罗源、平潭等县造捕捞、运输海船,“最大吨位达300多吨。客户赠给的锦旗、奖状、牌匾满墙盈室,声誉日隆。”(蕉城区政协文史资料《滨海五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铁壳船、水泥船兴起,全区境内,木船仅少量存留于养殖行业、若干个河流渡口、部分渔村,木船制造业十分萧条。

福船与水密隔舱

因为运输、渔业用途不同,以及河流、内海、远洋等适用要求不同,宁德县本地木船有多种。有小舢板,还有主要用于渔业的大舢板“单子”“舢板头”“尖头”,霍童溪上吃水浅两头尖的货船“溪溜”,以及大小不一的运输海船。上世纪七十年代,宁德一些渔业村还曾拥有出洋捕捞的大型渔业机帆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常有形状不一的外地货船渔船抵达宁德县境内。其中来自连江、罗源、霞浦、福鼎以及闽江口诸县、浙南的较多,船只以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的“福船”居多,也有来自北方的海船“乌梢”,来自闽南和福清平潭的“四角底“、“圆底”等等。

福船有着鲜明的外观和特别的结构。其外观昂首翘尾,船型流畅,底尖上阔,船壳多饰鲜明色彩,船首描画“龙眼”,有很大的识别度。内部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就是如今有着盛名的“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是我国自古以来广泛采用一种船舶设计,大约始于唐代,宋代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泉州出土的两艘宋代古海船,都用了隔舱板,其中后渚古船分隔舱达13个,舱区间距近2米,排水量估计400吨,载重量估计在200吨。

“水密隔舱”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多少依船型大小而定。舱区上面的舢盖板,可以自由掀起或闭合,船舷两边有排水槽。船在航行中如破损一两处,不致于全船进水,从而提高了安全性。有水密隔舱的船舶,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起着肋骨的作用,简化了造船的工艺,并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

这种造船理念早于西方千余年,很早就受到西方航海界赞赏。18世纪欧洲人开始采用隔舱的造船结构,至今仍是世界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宁德县的渔船,习称隔舱为“井”“肚”。一位从事过造船和渔业捕捞的老人介绍,从船头到船尾的隔舱:“一井”,装水;“二井”,装货;“塔肚”,放绳、网一类;“活南后”,养鱼;当中一截隔舱,装货;“眠肚”,睡觉的地方;船尾的还分别有烧火煮饭的“灶肚”和厕所。货船的隔舱,自然大部分用于装货,但船上少不了睡觉、烧饭、装水、方便的生活空间,如今在尾舱还要安装机器。

传统工艺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木船陆续退出运输与渔业两大领域,包括福船生产中心的闽南,也基本停造木船,但在2000年前后,蕉城区文化工作者发现漳湾岐后村仍然沿用传统技艺制造“福船”,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一行考察了这里的造船技术,充分肯定其较为久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是漳湾岐后村“福船水密隔舱”技艺存世的巨大价值所在。

传统手工制造木船,有较为繁复的技艺和严格的取料要求、特别的设计,岐后村精于此技的师傅有刘妹孙、刘妹俊、刘三济、刘细秀等人,他们同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2005年前后,制造一艘载重量为60吨三桅海船,需用技工400工日,杉、樟等各种用材80立方米。工序主要有如下几步:首先,安竖龙骨、配搭肋骨,装钉隔舱板,完成船的框架。其次,钉舷板和装盖甲板等,完成船壳。第三,完成船上的房、舵、桅、帆车、锚车等。最后,油灰塞缝、修灰、油漆、上画。

木船的用料,主要是当地出产杉木以及樟木等“杂木”。船的框架,如龙骨、梁等,要用较坚韧的“杂木”,如樟、柯等,船舵也要用坚韧的木料。舷板则大多用较轻的杉木。船的主桅杆又直又长,只有杉木可用。

船用油灰是用桐油和白灰,按一定比例舂好后,再混合竹丝、麻丝、苎丝而成。油灰质量好,同时顶塞得合格,船几年不会漏水。

造船工具有各种斧头、各种锯(梁锯、手锯、“虾蛄锯”)、各号凿子、铁锤、刨刀、钻、钉送、钉兜、钉拔(“牛头拔”、套环拔)、篾钎、墨斗、曲尺、刮刀、灰刮板和不同品种的铁钉,以及辅助施工的“柴马”、千斤顶等等。

制造较小型的木船,传统上不打图纸,全凭造船师经验。但制造大型木船,则要先制作出设计图。据赖其丰先生回忆,当年宁德国营船厂造船,要有五份图纸,“水线、剖线、边面图(看船型)、布置图、立面图”,当时宁德县造船厂曾经到厦门、福州等地取得图纸,仿制木船。

行规风俗

蕉城区的造船人士对一艘木船不同的部位,都有特定的行业名称。这些名字,多半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据赖其丰先生介绍,一般一条船的结构,从前面开始,有龙虬、中担梁、母梁、合南、尾梁(尾花)、穴骨(牛头,就像人的肋骨)、鱿骨、平面、走马、横梁、底板、悬墙等等,而一条船有十二生肖,龙骨、狗撑、免耳、猴头(绳路使用的)、老鼠尾、牛头、虎牙(竖舵的部位)、猪头腮、羊角、“鸡”(宁德方言,音同“系”)、蛇斑(桅杆上缠的帆绳)、马尾(锚弩,封锁锚的绳扎)。

在传统因袭和地域文化影响下,宁德造船业界形成一些行业规矩和禁忌。

比如漳湾岐后村造船业界就有些固守的规定,在造船的重要环节,如起工、安龙骨、安梁、立桅、画眼、钉甲板、下水等均有祭祀仪式,择吉日进行。起工,要择吉日良辰,祀神宴客后开工;竖龙骨时,要在龙骨的前边缚一棕片,尾部缚一条红布,俗称“头棕尾红”;在钉甲板时,当日要办三牲、酒、果,大放鞭炮以祀船上的神灵,之后还要到设在船坞一旁的妈祖庙里祀求海神保佑行船安全,船主还要赐给师傅红包。新船下水时更要选择吉日,宴请造船师傅和参加推船下水的人。

造船用料有时要上山砍伐大树,此时必定要师傅亲自上山,并且要请树神保佑。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