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寻迹张三丰
□ 马星辉
庚子年的初冬,作家们走进邵武和平古镇,但见层林尽染、红叶萧萧,冬暖融融,未有一点寒意扑面。行走在古镇充满历史包浆的古街中,四周有一种唐风宋韵隐约飘逸而来,让人未细细品闻,已觉身微醺、心微醉。
古镇有近200幢典型的明清古建筑,形成了淳朴气息颇具乡愁韵味。当地人更引以自豪的是古镇在历史上名人辈出,为古镇增辉添色,熠熠闪耀。其中的太极一代宗师张三丰,智慧卓越,穷通三教,以道为尊,精于内丹、避谷、预测之术,是武当内家拳集大成者。
让人费解的是,张三丰为世人所仰慕,但和平镇的张三丰后人们则认为张三丰不以耕读为本,不走仕途之路,有违张家祖训,故张家族人羞于宣扬张三丰这个人。实际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族人难以体谅张三丰弃绝浮华的真性情,他在诗中言道:
做尽疯狂装尽呆,归真守道远尘埃。
风波险处抽身转,水月光中鉴面来。
查阅史料,张三丰邋遢疯癫,事出有因:他年轻时夜潜邵武县衙,怒杀贪官污吏。后恐牵连家人,故装邋遢,假扮疯癫。同时与两个人物有关:一是忘年交,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他投笔从戎,抗击外虏。抗元失败后,避隐于邵武,行为怪异,邋里邋遢,放荡不羁;二是武当山的田蓑衣,武当山殿宇被金兵尽毁,田蓑衣闻之痛心泣血,来到武当山披荆斩棘,兴复五龙宫殿宇,无论春夏秋冬,他只穿一件蓑衣,所居的隐仙岩,石壁万仞,下临深渊,鸟兽难行,但他往来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受严羽与田蓑衣二人之影响,张三丰亦以邋遢形象示人,他在《游戏》一词中表达了自己本色:
来来往往原无碍,往往来来度有情。
醉跨苍龙游玉宇,闲呼白鹤到瑶京。
上天陪得高真坐,下地能随丐者行。
木叶做衣云作笠,神通自在谁能与。
张三丰后来得田蓑衣传授五龙绝艺,并得九天宝剑与黑铁尺,从此一刀一尺走天涯,一纳一蓑度寒暑,替天行道,反元兴汉。
邵武在明朝洪武元年由县升为府,亦与张三丰有着很大的关系。据说朱元璋年幼时跟随母亲从安徽凤阳逃荒到福建邵武,得张三丰悉心相助,知会芹田寺庙长老收留。因而朱元璋感恩在心,在登基的洪武元年立即将邵武升为府,并拨款重修芹田寺庙,赐名为报恩寺。
张三丰后来因不满朱元璋鸟尽弓藏、大肆诛杀功臣,便辞朝归隐武当山。虽然他远离朝廷,但始终没有忘记汉室江山的安危兴衰,他曾先后两次出现京城,第一次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大统。他感到最棘手的是宗藩问题,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叔叔们对他这个侄儿并不买账,对此,建文皇帝忧心忡忡。一天,建文皇帝正与朝臣商议大事,侍卫官禀报,有一道人在户部大门题对联一副后,平地消失了踪影,侍卫们见事情奇异,便抄下此联报知朝廷析解。那对联云:
燕子将营垒,龙孙不在潭。
波平风又起,海上问三三。
百官传阅,莫得其解,独有户部侍郎卓敬禀奏建文帝道:依微臣大胆破解,这末尾的“三”字写于门中,乃是借门缝作‘丰’字一竖也,想来是张三丰真人来矣。而“燕子”者,是指燕王朱棣,龙孙者乃指建文皇上。看来其语显示殊凶,皇上当谨慎小心为是。
建文帝听了心中一惊,莫非今日果真是张三丰祖师爷前来告诫自己?当下建文帝遂坚定了削藩之意,并开始付诸于行动。
张三丰第二次进京入殿,为燕王朱棣登基之时,他希望旧朝中能有一位威望的名臣出来为他草诏,但没料到遭到建文皇帝旧臣们的坚拒。朱棣大怒之下起杀心,诛戮建文重臣方孝儒等近百名,张三丰闻讯从千里之外的邵武留仙峰来到京城,他一副邋遢道人模样,在宫廷前仰面朝天,口中反复吟道: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锦衣卫见这邋遢道人言语冲犯帝忌,当即将这疯癫道人拿下。那道人也不辩驳也不反抗,任由卫士们将他押至朝廷大殿之上。朱棣历来尊重道教,问道:“你姓甚名谁?在何处名山修道?”
张三丰应道:“贫道有名无姓,有横无竖,有乾无坤,有阴无阳,有教无道,所以大家都叫我为半半道人或邋遢道人。”
朱棣听了笑道:“朕看你确实是邋里邋遢,但为何称自己为半半道人,这是何缘故?”
张三丰说:“半半道人邋遢汉,不参禅,不朝拜;今日天下青白不分,正邪不辨,端的是半醉半醒、半痴半糊涂、半真半假半疯癫。”
朱棣厉声呵斥道:“天大、地大、王亦大,你终究是王土之地的一个子民罢了,你怎敢如此胆大包天,将君王不放在眼里!”
张三丰听了突然纵身一跃,悬浮在半空之中,低首笑道:“贫道乃张三丰是也!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之所累,非是你王土之地,怎么能算你的子民呢?”
朱棣大惊失色,才知眼前这位邋遢道人乃是祖师爷是也,慌得躬身下拜。张三丰倏地一阵风过,已不见了他的身影,却听得从大殿外传来中气如虹、字字清晰的吟诵声:
万事乘除总在天,叔侄骨肉何相煎?
放眼看,莫窄量,古今兴废转眼间。
张三丰的警训之言,使朱棣猛然间有所醒悟,暴戾之气有所收敛。自此后,朱棣止暴施仁,勤政善政,使得中国有了二十三年的永乐盛世,大明帝国威名于世界之林,谱写了中华民族盛天下的一段辉煌历史。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