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新说,千年交融
在虎贝高速发展之际,一个“古”与“新”的命题也悄然呈现———古老的梦,与现代的梦,如何交融?
常言道,人喜新厌旧,新的诞生也往往建立于旧的废弃。可当你闲庭信步于虎贝山水田园老街古厝,那粗砺的土墙、青灰的砖瓦,恍若渗透时光的流转,或兴起这般念头:底蕴,不应湮没于过往的尘埃。
穿行文峰古巷,山村古韵一如往昔。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文峰村明、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不仅有明清古建筑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等;清朝圣旨、镀金仪杖牌、将军武官像等大量珍贵文物也被妥善保存。
辗转过历史变迁,虎贝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更显韵味深长。
虎贝镇也积极为古老的梦赋予新的元素和内涵,不仅加强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及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对每座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还不断做好资源开发利用,与旅游叠加相乘,实现文旅融合。
得益于此,文峰、梅鹤、黄柏三个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下洋村入选福建省传统村落名录。虎贝作为支提山风景名胜区和“第一洞天”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纳入“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吸引了无数慕名游人。
现代的梦,穿越时间的维度,与千年前的梦,交织出传统古村落的“霓裳”,文旅融合的内涵在虎贝得到生动诠释。黄家蒸笼、陈普家酒、黄家老酒等传统技艺,也流淌着古韵,在历史变迁中蹁跹。
黄家蒸笼是虎贝镇传统工艺产品,是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迄今已900多年历史。80多道大小精细工序,一道道都揉着虎贝人智慧的结晶。
可就是这样的瑰宝,也差点沦陷在发展的车轮中———由于长期没有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许多手艺人都仅是廉价销售或是代加工,越赚越少,甚至比不上外出务工。
“好家伙,咋就卖不上好价钱?”做得越久,老手艺人越发茫然,也越行越远。
这时,一双“有形的手”伸了出来———虎贝镇按照“企业+农户”原则,对蒸笼工艺和产业发展进行了优化与升级,成立黄家蒸笼行业协会,抱团推广打品牌。老手艺,有了新发展。
63岁的黄伏共,14岁就开始做蒸笼,以前在公社办的蒸笼厂里干活,后来自己创办了华兴蒸笼厂。2012年7月,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第一时间响应加入。
“合作社发展模式比个人单打独斗要好多了,政府也予以大力的支持。”黄伏供说,这种模式效益最大的体现,还是在于带动力。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他们创新推出“家庭作坊”新模式,推行统购包销新举措,解决了贫困户参与蒸笼产业的技术、资金、销路等难题。
如今,黄家蒸笼还借力电子商务的春风,远销韩国、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年产值1.8亿元,虎贝镇获评“中国传统蒸笼手工艺传承基地”。
从历史中来,往历史中去,那摇晃着千年梦的记忆,因传承而韵味绵长,因创新而璀璨夺目。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