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黄家村:“蒸”出火红日子

2021-03-12 11:16

◎ 黄钲平  郑雨桐

黄家村是蕉城区虎贝镇最大的行政村,地处宁德市蕉城区的西北部,与古田、屏南县交界,距镇所在地38公里,平均海拨810米,气候温和,常年雨量充沛,山清水秀。全村现有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421户,人口2500多人,耕地面积3216亩,林地23509亩。

当地群众主要依靠发展黄家蒸笼加工制作这一传统产业,其生产蒸笼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观念滞后,一度制约了黄家村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成立了黄家蒸笼行业协会及黄家蒸笼合作社,通过规范经营运作,壮大传统蒸笼手工艺制造业;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走“互联网+”之路,提升产业扶贫力度,也带动了一大批劳动力就业,黄家蒸笼产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拓展开发了盒、碟、瓶等三百多种竹制工艺品,蒸笼制品远销韩国、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实现蒸笼产值1亿多元。全村农民在家门口就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09年,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黄家蒸笼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2014年,虎贝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传统蒸笼手工艺传承基地”。

黄家蒸笼 民间技艺“活化石”

漫步在黄家村中,可见其中散布着许多家庭式作坊。许多人家里的大厅、房间里层层重叠着摆满了高过人的蒸笼。这些蒸笼大多由柳杉和竹片制成,大小规格不一。小的只有人的一个巴掌大,刚好能放入一个包子;大的一笼可以装入上百个馒头肉包。村民说他们以前还生产过一个台湾老板定制的巨型蒸笼,制作的时候,整个人站在笼箍里面,都还不用低头。

除了大小不同,蒸笼的形态和工艺也各有所异,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台湾、香港和国外的不同订单产品中,有的底屉用的是竹木,有的是陶瓷等,有的笼箍用上了闪亮的铝片,显得更为精致、时尚。如今,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蒸笼还成为了品种多样的工艺品。

黄家蒸笼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其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却能使其具备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用它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并久置不馊,因此,它一直是闽东百姓喜爱的蒸食佳品,在外国人眼中,它是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

说起黄家蒸笼的风光历史,村主任黄北锡充满了自豪。据介绍,黄家蒸笼手工技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用原始的方法、原始的工具制作,经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却能经过绵延不绝的流传,至今仍一脉尚存,堪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活化石”。

据资料记载,石洋即是黄家村的古称,又称熟洋。当地海拔800多米,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和竹子生长。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在黄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蒸笼,至清朝乾隆年间,更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碟、瓶、壶等日常器用,这些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争奇斗艳,有的甚至成为当时的贡品。到上个世纪末,闽东许多农家人中,还能经常见到使用这些日常器具。

旧时,黄家村人都是用一副挑担挑着做蒸笼的工具、材料,走街串巷现场制作,在闽东各县小有名气,但这并非村民的主导产业。千百年来,黄家村人还是以守着一亩三分地为主,只有在农闲时期,村里的手艺人才外出帮人做蒸笼赚些工钱来贴补家用。虽有着祖传的好手艺,村里人的日子却也过得紧巴巴的。

产业扶贫 奏响富民协奏曲

真正形成黄家蒸笼产业规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陆陆续续办起了10多家黄家蒸笼企业。虽然如今黄家村的蒸笼产业蒸蒸日上,但是繁华背后的隐患却让黄家村人开始担忧不已。“由于村里缺乏价格保护机制,少数几家蒸笼厂出现了恶性压价抢货单的不良竞争行为,导致蒸笼的利润直线下降,有的甚至一个蒸笼赚不了3角钱。”曾任黄家村支部书记的黄北永说道。由于利润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蒸笼厂面临着惨淡经营的尴尬局面。

2012年,虎贝镇积极扶持成立了黄家蒸笼行业协会及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40多家黄家蒸笼企业结束这一行业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无品牌、无标准和无序竞争时代,形成集聚优势,实现抱团发展。通过规范经营运作,壮大传统蒸笼手工艺制造业,提升产业扶贫力度,也带动了一大批劳动力就业。

近日,37岁的黄家村村民邱娟丽做完早饭后,就坐在大厅中穿、编、扎,冬日的阳光暖暖的,竹条在她手中翻飞。不多时,一个蒸笼的雏形已然呈现。

“平常,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制作蒸笼,每天都可以赚大几十元钱,完全够我们日常开销。”说到这,邱娟丽脸上挂满了笑容。她告诉我们,6岁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她的双脚落下残疾,这让她的生活过得比正常人要艰难许多。

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跟着丈夫和孩子在河南打工。由于她的腿脚不方便,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收她。一家人生活拮据,异常艰辛。

可如果单纯依靠以往的市场经营方式,村民还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劳动困难的村民,更是难以寻找合适的销路,怎么办?虎贝镇通过推行统购包销模式,即农户生产的蒸笼成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的生产模式,明确合作社与农户在生产销售环节中的角色,由农户出工,合作社包销,解决蒸笼及手工艺制品的销路问题。

如此一来,劳动困难的村民,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制作环节,换取一定的薪水,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彻底转变其以往“输血式”扶贫的不可持续性,从而脱贫致富。

邱娟丽便是其中的受益者。2010年,从朋友那听说家乡成立了蒸笼合作社,并采取统购包销模式带动村民发展。她便带着孩子回到村里,成为了合作社里的社员。

起初,她对此还颇有疑虑,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可在镇里领导干部的协助对接下,合作社对她特别照顾,不仅尽量安排一些轻的活给她,每次有订单也都优先分配到她。考虑到她腿脚不便,合作社还专门把材料送到她们家中并上门回收,让她彻底不出家门就可以打工,贫困情况大大改善。通过蒸笼制作,每个月她都能赚到将近3000元。

“互联网+” 小蒸笼走向大世界

为了能够在残酷的商场竞争中立足脚根,给乡亲们带来更大的收益,当地不少黄家蒸笼厂家除了在工艺、材料等多方面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外,在销路上也开始试水“互联网+”,在电商领域展露头角,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大环境不景气,不少黄家蒸笼企业利润出现下滑趋势。思路决定出路,当地党委政府应势利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原本走传统营销模式的蒸笼企业意识到,必须改变经营方式,把销售主战场转向互联网B2C的零售模式。如今,当地不少蒸笼企业通过天猫、京东、亚马逊等网络销售平台,获取订单,尝到了甜头。

成立于2014年的福建泰亨工艺品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当年,线上销售就超过了120万元。2015年,随着业务和渠道的进一步铺开,线上销售达到800多万元,2016年更是突破2000万元。公司经理黄晓健坦言道:“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有着巨大差别,线下销售主要面对餐饮企业,而线上销售则以普通消费者为主。我要从定位线上用户、培养用户习惯寻找突破口。”他说,首先要让顾客了解蒸食文化的好处。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重新开始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因此蒸食文化近年来开始受到青睐。很明显,黄家蒸笼产品是符合现代人消费发展潮流的。

于是,黄晓健针对互联网上的普通消费者,提出了“健康厨具”的产品内涵。黄家蒸笼产品陆续登上天猫、京东商城等平台后,他便在网店页面、产品说明等地方格外注意宣传推广蒸食文化的好处。黄晓健还注册了“黄一府”商标,制作了黄家蒸笼动画视频等,让消费者切实了解黄家蒸笼的文化底蕴。“要让顾客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购买的产品并不寻常,是古老文化、非遗产品,也是养生产品、健康文化。”

“一枝独放不是春”。如今,在黄家村像泰亨一样迈入跨境电商行列的企业就有40多家,他们让小蒸笼走向大世界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提前感受到了小康梦的气息,谁说这不是“蒸”出的火红日子呢?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