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村: 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千年名村
◎ 黄钲平
文峰村(与梅鹤村旧称石堂),位于虎贝镇北侧,东临第一旗山兔耳岭景区,支提山西侧,与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脉下的行政村,人口2300多,是蕉城区虎贝镇人口最多的老区行政村。
文峰村2008年5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评为“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被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市农办、市旅游局、宁德网等单位评为“宁德十大最美乡村”,2014年11月经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七家单位评选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8月被省老区办、老区促进会授予“福建老区革命遗址”,2018年文峰村古建筑群、闽东红军石堂整编集训地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跻身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雕梁如画 古厝探幽
文峰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相对集中,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其中清代的古民居达4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文武魁”等古建筑。还有清朝圣旨、镀金仪杖牌、将军武官像等大量珍贵文物遗存,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蓝天下,马头墙高低错落,文峰村古民居多少有点徽派建筑的味道。但徽派建筑是白墙黑瓦的,这儿的墙却“不施粉黛”,原汁原味地裸露着夯土的颜色,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夯土技术在这里被完整保留下来。
徽派建筑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文峰的土屋外表粗犷,而内心却是细腻温婉的。门窗木雕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檐牙雨墙上尽是泥塑的人物花鸟,其立体构图惟妙惟肖,虽经数百年,可依然色泽明丽、纹路清晰。屋脊上还有数只“仙鹤”守望着远方,尽显当年之豪华。
地灵人杰 明贤辈出
文峰村地处蕉城区最西部,四县交界的大山重岭深处,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然而,这里民风淳朴、尚文习武,人才辈出,仅清朝两百多年,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村落,就出了8名举人、13名贡生、50名监生、182名秀才,更有“文武魁”父子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而让文峰人自豪的莫过于显赫一时的一文一武两位名士———陈普和黄礼珍。陈普是朱熹之三传弟子,是宋末元初闻名于世的理学家、教育家、天文学家。
嘉靖十四年,宁德县令叶稠为陈普修建祠堂,并塑像祀之。古朴的陈普祠静静地守在文峰村东北角,一代名儒陈普的塑像端坐其中,凝望着文笔山峰;黄礼珍是清代爱国戍台名将,清朝嘉庆年间任台澎总兵,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在其故居里,振威将军的一品武官服像、清朝皇帝赐封给黄家的四道圣旨留存至今,彰显着他当年的铮铮铁骨和显赫荣光。
诗谶八景 峰峦奇秀
文峰村村口新修的“八景桥”上,刻着“八景图”和诗文。站在桥上,向远山望去,在薄雾中隐约能看到“双箸擎天”———“玉帝何年宴众仙,误遗双箸在人间。至今忘却收将去,插在南闽半壁天。”在非洲开普敦有一张“上帝的餐桌”,而在文峰,玉帝留下一双“玉筷”,也许在山中还能找到一只“玉碗”。
还有“翠屏霁雪”“石屋朝天”“笑天狮子”“蛟潭映月”……我们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造物神奇和古人的想象力,然而山路难行,道阻且长,想要学先人寻山问水并不容易。目前文峰村正抓紧整修寻访“石堂八景”的便道,将各景点串点成线,推出传统村落文化之旅,让这些深藏的奇景渐为人知。
叶飞旧居 红色故地
在曲折的土墙深巷中,有一座老房子并不起眼,从大门走进是一个小院落,第二道门上挂着“紫宸高拱”的牌匾,这里曾是叶飞住过的地方。
1937年底,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和各县游击队在石堂集结,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整编训练,红军在村中设立多处训练场,战士白天练习投弹、射击等军事项目,晚上学习文化,抗日热情高涨,部队也从刚整训时的七百多人发展到1300人。在石堂整训期间,团部与一营、三营、兵械厂、服装被服厂都设在文峰村,这座老房子就是当年整编部队的地方。在那峥嵘岁月里,许多文峰青年加入部队,成为部队的骨干。
1938年1月24日,闽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下辖三个营,开赴屏南棠口集结,2月14日日开赴苏皖抗日前线。
近年来,随着九贝红色旅游公路的开通,尤其是周末游和短假游,吸引众多城里客人来到这个浸透着厚重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千年古村,探访观光。“后生努力各自修,不坠遗风好私淑。天开文运常循环,洙泗之滨咸拭目。”如今,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要让“养在深闺”的美景惊艳世人。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