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先生之贤非一方之贤也

———记闽东最著名理学家陈普

2021-03-12 11:17

◎ 林思翔

腊月的一天清晨,我们乘车前往有着“蕉城西伯利亚”之称的虎贝乡。上了千米高山后,但见地面和屋顶上全披上了一层白花花的积雪,展现出一派南方少见的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原来这里昨晚迎来了冬天第一场雪。

这遍地雪白的虎贝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我们要到这里的文峰村探访被学者称之“闽东最著名理学家”陈普的故里,寻觅这位700多年前大儒的遗迹。

陈普先生生活在宋元之际(1244-1315年),字尚德,因他出生的村庄文峰村当年称石堂,故人们称陈普为石堂先生。石堂村很美,群山环抱下的一块小盆地,一条小溪穿境而过,青砖黛瓦的古厝民居有序相挨。远远看去,整个村庄就像一张大荷叶开放在田畴阡陌间。

村口的一座叫沉字桥的廊桥,挡风遮雨已历经800多年,依然身姿雄健屹立溪面。这座在闽东山区看似平常的风雨桥,却有着一段不同凡响的来历,桥头的石碑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遥远的传说故事:当年在闽东北一带讲学的朱熹有一天路过石堂村,见此地小溪流水,山秀村美,不禁被其美丽景色所陶醉。便说:“后数十年,此中当出儒者。”此时正好有人在溪上架桥,他便取来笔砚,在桥亭横梁上题写:“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联句悬于桥上。然长期无人应对。几十年后的一天,年轻的陈普来到桥上发现此联句,沉思片刻后,便挥毫写下:“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笔力遒劲,对仗工整。从此陈普扬名远近。

其实陈普从小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五岁时他在田间见一群白鹭飞过,便作《咏白鹭》一诗:“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歇。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受到人们称赞。苏州大儒韩翼甫(韩为朱熹门生辅广学生)在浙东崇德书院授课,慕名与陈普相识,陈普遂到其书院深造,经多年刻苦磨砺,终于精通经史,学识超群,名闻闽浙。

陈普潜心学问,著作宏富。仅明万历年间重刊、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中的《石堂先生遗集》,就达22卷约30万字。在文集序言中辑者写道:石堂先生“一念正气,充塞乾坤。直与陶彭泽千载一意,其学贯天人,通古今,明经济。”“先生之道非一方之道,则先生之贤非一方之贤也。”文集内容有讲授四书五经的讲义,还有序、记、题跋、辞、歌、吟、赋、诗以及策问等。诗词内容中有许多是评述历史人物的,从有虞氏、泰伯、屈原、孔子一直写到韩愈、苏东坡、朱熹,共200多人入诗,每人一般二三首,最少一首,最多如汉武帝达十首。

陈普著作主题是阐述理学的。他对朱熹尤为崇拜,在《朱文公》一诗中写道:“尝思紫阳翁,功德不下禹。平生五人伦,叔世一天柱。海岳久亭毓,二仪厚付与。高明挂秋月,精细破毫缕。举目无荀杨,浑身是伊吕,百年嗣程邵,千载承邹鲁……但留四部书,万世开尧禹。深翠隔荒台,寥落招魂具。夜半读中庸,横空挟风雨。”

宋亡后,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请他为福建教授,他均坚辞。陈普吟竹明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他隐居家乡办学育人。石堂村有座古祠堂,其前身为仁丰寺,陈普就在这里创办书院,招徒课艺,讲授朱子理学。书院中堂悬挂的“志不仕元”横匾如今犹在。当年出其门者如韩信同、黄裳、杨琬、余载等人,皆为那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清梁章鉅先生曾撰文赞曰:“陈石堂普精律吕玑衡之学,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巍然为后学师表。”后人为纪念陈普,便将仁丰寺改为祠堂,称陈惧斋祠(陈普号惧斋),正中置陈普坐像祀之。

陈普因誓不仕元,担心朝廷加罪于他,只好离开仁丰书院,流寓政和、古田、屏南一带达12年。其后又相继兴办政和德兴初庵书院,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陈普曾被礼聘为莆中勿轩庄书院教授,讲学达18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理学人才,后人称“莆中乡贤,讲学造就,石堂(陈普)殆为鼻祖。”

陈普不仅精通理学,还是一位天文学家。在他的文集中有一卷“浑天仪论”,专述天体、天度、气候、历法等,还对“闰法”作了精到的论述,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实属不易。在仁丰书院讲学期间,陈普就开始研制报时用的刻漏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梁章钜先生在《归田琐记》中说:“福州城中鼓楼,相传旧有刻漏壶(即浑天仪),应时升降无爽。……为宁德陈石堂先生所制,后为一达官取去,今失其传。”

陈普先生对地处深山僻壤,冬天有雪的家乡爱之弥深。不仅办学育才,在他的诗文中也常常流露爱乡之情。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莫笑我乡间,山乡不一般。海味虽难得,山肴任吾餐。寒来柴炭便,暑至井泉甘。人逢生乐处,何必问长安。”他熟悉的山村景物也常常进入他的诗词,在《野景》一诗中,他写道:“衮风柳絮乱溪桥,一抹轻烟野外遥。独钓渔翁占江上,耦耕农父伴山腰。黄鹂百转趋红日,白鹭一行登碧霄。只怕时光如水迅,前村忍听一声蜩。”山村景色秀美如画,然欣赏之余仍为光阴似水而心生惆怅。家乡山水哺育的陈普,一直保持着山里人的传统美德,以清贫为荣,不忘修身养性、社会担当。从他《大丈夫》诗中可窥其心迹:“玉食珍羞不谓荣,箪瓢陋巷岂为贫。亭亭当当无偏倚,宇宙纲常任自身。”

陈普逝世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如今陈惧斋祠和其墓园成为人们缅怀和祭祀陈普先生的场地。当年先生题写的“志不仕元”牌匾一直在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乡亲们景仰这位大儒乡贤,为让人们永远记住先生,村里办起了以先生名字命名的酒厂,用融汇雪水的高山清泉酿造出当地传统风味的“陈普家酒”,绵长的酒香让先贤安眠,也乘载着先生的芳名飘进千家万户,飘向永远!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