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陈普,夹在宋元之间的大儒

2021-03-12 11:20

◎ 黄河清

石堂,顾名思义就是石头的厅堂,它以环抱四周造型别样的山形而被命名,而独特的环境又孕育了“石堂八景”———“文峰卓笔”“笑天狮子”“石屋朝天”“翠屏霁雪”“蛟潭映月”“双柱擎天”“棋盘仙迹”“蓬莱飞峰”等,这个千年古村被深藏在海拔七百多米的虎贝的群山峰峦之中。

亲近石堂古村,那是一个早春三月的午后,为了追寻一个人的足迹。古村的宁静在我们纷纷杂杂的脚步声中惊醒,或许真的是年岁大的缘故,村子里的房舍瓦片都已被岁月风蚀,没有了昔日的光华。踏着青石铺就的巷道,穿梭于曲径通幽的小巷时,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骤然涌上心头。当我用怯生生的眼光与眼前这个千年的古村对视时,那斑驳的岁月,穿过时空的隧道,游游离离,却依然从这一脸沧桑的背后,读到了遮掩不住的曾经的丰腴和婉约。

每一座古村,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而石堂因了陈普(字尚德,号惧斋,又称“石堂先生”)而闻名于世,这位宋末元初的著名天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就出生于此。相传1244年,陈氏夫人30岁这一年,身怀六甲,夫妻二人面对文峰山,每日烧香磕头,发誓许愿。这一天,陈普的母亲像往常一样,干完活中午歇息,不一会就朦胧入睡,只听到鸟鸣阵阵,优美动听,抬头只见百余只鹧鸪绕着房屋盘旋,连叫数声后,向文峰山飞去,惊得她连忙坐起,只觉得腹痛难忍,不多时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他就是陈普。由于家贫,陈普幼年时励志发奋苦读,他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五岁那年随父亲到田间劳作,见白鹭群飞过,兴奋地喊道:“我在这边坐,尔在那边歇。青天无片云,飞下数点雪。”老师听说后,称赞不已,愈发喜爱这位学生,倾其所学教之。

石堂村村口的青溪上横卧着一座青石黑瓦的廊桥,已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普通的石桥,因朱熹和陈普的千古唱和而声名远扬。据桥头石碑文字记载,宋淳熙年间,朱熹在闽东北一带讲学,一日他路过石堂,见此地山清水秀,宛若世外桃源,顿觉心旷神怡。他来到青溪边找了个泉眼饮水,惊奇地发现泉水中竟然有淡淡的墨香,随后他缓步登上这座正在修建的廊桥,环顾四周称道:此地必有贤人者出!说着用墨笔在木匠刚刨好的梁上工整地写下了“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以预言。字深深地嵌入了木梁中,木匠欲去之,却越刨越深,大惊,疑是文曲星下凡。此廊桥因此又多了一个名字,叫“沉字桥”。数十年后,12岁的陈普与书友同游沉字桥,此时他已通晓四书五经,见桥亭横梁上朱熹题写的上联,却找不到下联,一时兴起,把神桌移过来爬了上去,他低头思索片刻,便挥毫题对:“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笔力遒劲,对仗工整。此后,陈普还为沉字桥写下一诗:“一泓清水浸冰壶,水国涓涓月上初。影落寒潭清澈底,玉龙借戏夜明珠。”表达了对家乡廊桥的喜爱之情。

当时的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的崇德书院授课,听闻陈普的学识,非常兴奋,托人捎去书信。韩翼甫是河北赵州人,辅广的学生,而辅广则是朱熹的门生。韩翼甫与陈普书信往来,探讨学问,嘘寒问暖,感情不断加深。一年后,18岁的陈普便第一次离开石堂,前往崇德书院,跟随韩翼甫深造,从此陈普成为朱熹的三传弟子。他在《和清叟自勉》诗中表达了此时的心情:“缉熙正学勿虚过,立志悠悠得几何。黄卷工夫当猛省,青春齿发莫蹉跎。笔头有焰由充养,镜面无尘在洗磨。六籍四书无释子,胸中治具看森罗。”在崇德书院,陈普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一面熟读四书五经,一面深研朱子学说,并对朱子理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朱文公》一诗表达了对朱熹的崇拜:“尝思紫阳翁,功德不下禹。平生五人伦,叔世一天柱。海岳久亭毓,二仪厚付与。高明挂秋月,精细破毫缕。举目无荀杨,浑身是伊吕。百年嗣程邵,千载承邹鲁……但留四部书,万世开尧禹。深翠隔荒台,寥落招魂具。夜半读中庸,横空挟风雪。”陈普的刻苦好学,深得韩翼甫的器重,韩将自己的爱女玉蝉许配给他,并把他举荐到南宋京都杭州的集贤书院继续深造。

在京都的书院,陈普如鱼得水,苦读不辍,“诵四书如奏九韶,令人不知肉味”。他要求自己“不贵文词,不急禄仕,惟真知实践,求之愧古之圣贤”。多年的刻苦磨砺,陈普不仅精通经史,还熟谙天文、地理、算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超群的学识,已让他名闻浙闽。

正当陈普徜徉学海,准备成就一番功名之时,宋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汗国遣兵南下,直抵南宋京城杭州。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此时的陈普身处第三四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他毅然携妻子离开杭州,回到阔别已久的石堂,以宋遗民自居,在家乡的仁峰寺创办了仁峰书院,且于书院中堂悬挂自书“志不仕元”横匾以明志,立志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他广招四方弟子,精心传授天文、地理、数学及朱熹理学,小小的山村书院每年都有数百人闻其学识宗风。陈普的治学师承翼甫传统,力倡朱熹正学,他告诫门生:“性命、道德、五常、诚敬等字,在四书五经中如斗极列宿之在天,五岳四渎之在地,舍此无求,更学何事?”在教学上,他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陈普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勤俭的传统美德,以清贫为荣,不怠修身养性,不忘社会担当,在他的《大丈夫》诗中可窥其心迹:“玉食珍馐不谓荣,箪瓢陋巷岂为贫。亭亭当当无偏倚,宇宙纲常任自身。”他开办的书院早上必有“三礼茶”,一壶茶水敬天地,放置天井之处;二壶茶水敬祖师神明,放置神位香案处;三壶茗先生饮备。以茶修身,以茶励志,以茶理智,传承朱熹清俭的生活风尚和廉素的道德风尚。陈普自己清贫节俭,却乐善好施,他的学生韩信同家境贫寒,无钱上学,每当陈普授课时,韩信同总是站在门外张望,口中念念有词。这一天陈普又看到韩信同站在门外,便让他进来,了解情况后,陈普出了道题考他:“竹片穿笋父克子。”韩信同随口答出:“稻杆缚秧娘抱儿。”陈普听罢大喜,免费收他入学。陈普看到村口的驿道旁缺井,便出资在沿途凿了数口八卦井,以方便行人渴饮。当时宁德城内火灾连年,邑民深受其害,他又独资在县城西门外凿建西湖,“直十二丈,横二十四丈,方圆七十二丈”“上建桥,旁置亭”,可防火患,亦可供眺玩,士民无不沾其惠。

在仁峰书院期间,陈普精心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的学生,韩信同、杨琬、余载等还成为当时的理学名士。教学之余,他还博览群书,精研数理,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过三年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成功了“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州谯楼(即鼓楼)报时。刻漏是古时一种计时器,在钟表发明之前,中国每个城市都设有鼓楼,配备专职人员预报时辰。宋代以后,因安上陈普发明的刻漏,报时就更为准确了。以福州鼓楼的刻漏为例,一天的误差只在20秒之内,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这一刻漏走时的精准。从宋咸淳年间经元朝到明末,使用了近四百年,仍然保持很高的精确度,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刻漏制作的最高水平,如果能保存到现在,一定是件极有价值的文物,可惜的是,在清初就已下落不明。陈普在天文方面还著有《浑天仪论》一书,此书共分三卷,上卷是对浑天仪和浑象原理的论述;中卷介绍浑天仪的制作步骤和设计,附总图4种、分图13种;下卷则介绍水运仪象台的设计与装置,附总图11种、分图20种,这些图纸是东汉后自有水力运转的天文仪器以来都没有的详细资料,极为珍贵。该书所述浑天仪可作天文观察、天象演习和昼夜报时三种用途,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天文钟。陈普发现和运用这个原理,比欧洲人罗伯特·胡克早了四个世纪,比方和悲早五个世纪,反映了中国宋代在数学计算、仪器制造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据文峰村《村谱》记载: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曾派人到石堂寻找《浑天仪论》,然而这部书已被陈普带到莆中去了,故莆中成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是有其渊源的。

南宋灭亡后,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三次奏请授陈普为福建教授。这刘秉忠可是位旷世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六壬无所不精,元朝的大都建设就是以他作为总策划的。陈普能得到刘秉忠的力荐,足以证明其学识。然而,陈普以陶渊明自励,三不赴诏,做《咏竹》诗以明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意在保持名节,不去钻营取宠。作为文人,他在捍卫着大宋,那个已经荡然无存的朝代毕竟是他心中的神圣所在,但他丝毫没有办法阻止宋朝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的崩塌。他断然不仕元,那么隐逸自然也就成了他最为明智的选择。然而隐逸不易,他担心被加上“冒犯朝廷”的罪名,只好带上家眷,游历于古田、屏南、政和一带的山区。他在《答友人》诗中写道:“云作交游山作客,道心为主自安贫。柴门无钥见同物,竹帛有名终累人。绿水一潭澄静性,青山万叠裹人心。纷纷求拜马蹄下,不见胸中万斛尘。”时光流走了春花秋月,迎来了夏雨冬雪,陈普这一游就是12年,虽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仍“位卑未敢忘忧国”,长怀忧国忧民之念。待到风平浪静后,陈普又在上饶兴办了德兴初庵书院,同时应建阳乡贤刘烁之聘,主讲云庄书院,为重建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修编了朱熹门生黄干、杨复二家《丧礼》。五年后,他又来到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任主讲。

元武德元年(1297年),已53岁的陈普被莆中贤士礼聘至勿轩庄书院授课。在莆中期间,他耳闻目睹过去重男轻女的陋俗而今有所改变,喜作《古田女》诗:“女不尊桑柘,内外悉如男。遇合多自嫁,插花作牙侩。城市称雄霸……愚夫与庸夫,低头受凌跨。”类似的诗作还有《久旱得雨》《禁酒》《蚕妇辞》等,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隐游异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关注民生,真是难能可贵。

陈普居莆中达18年之久,元延祐二年(1315年),他颈部生了大痈肿,病中,他愈发思念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在《答友人》诗中写道:“莫笑我乡间,山乡不一般。海味虽难得,山肴任吾餐。寒来柴炭便,暑至井泉甘。人逢生乐处,何必问长安!”在《石堂》诗中写道:“闻言惊喜是家山,曷蹙来兹遂一攀。何但名称偶相似,宛然天壁锁石关。”是年,一个秋雨淅沥的午夜,陈普走完了自己72年的人生之路,魂归故里,静静地躺在家乡四季轮回的青山绿水间。

陈普一生著作甚丰,计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佚。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22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他的学生洪池,按照他的天文运筹法撰编的《春牛图》《趋吉避通书》对廿四节气的运算十分准确,对指导农业生产十分重要,一直成为珍传秘本。清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钦天监往泉州府选贤,发现该书内容丰富,以钦定《继承堂通书》列入官书刊行。陈普的人品学识及重教精神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明宁德知县龚令颖祭陈普墓文:“公本布衣,而名甚尊,死者何限,惟公永存。公之垂世,有德有言,斯文正脉,公得真门。我生虽后,幸官兹土。怀贤有自,式祭公墓。”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江西路巡按御史陈裒在《石堂先生遗集》序中对他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石堂之学,实本辅氏,辅氏之学,出自考亭(朱熹)。真知实践,崇雅黜浮,自六经外,星历、堪舆、律算以及百家之书,靡所不究。后聘礼勿轩庄书院,而道行延建(福建)。目今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同年,新任宁德知县叶稠,为纪念陈普,将石堂仁峰寺改建为先儒陈惧斋祠,并塑像祀之。在陈普塑像旁,立有陈普高足,名噪一时的宋先儒韩信同、余载、黄裳、杨琬牌位,他们永远陪伴恩师左右。清咸丰九年(1861年),台澎总督黄礼珍将军返乡省亲,再次来到陈普先生祠祭拜,并题句:“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这位从石堂走出去的将领也许从小就受到陈普理学的影响,“人位三才之中,为天地之心。人道得则天道成地道平,亦犹心正而身修也”,从而走上一条科举入仕之途,在福建水师三十多年从水师提标、闽左营都司到台湾水师协副将、署理广东提督,平倭寇、守台海,浴血苦战屡建奇功,战死台湾后同治帝诰赠光禄大夫(正一品)、振威将军(从一品)。陈普的文脉如山谷间一泓寒玉奔流不息。

当落日的余晖斜射在陈普祠堂的马头墙时,我意外发现祠堂的门柱边坐着一位老者,脸上透出的微笑与陈普塑像有些相似。我忍不住想问点什么,刚一张嘴,老者就摆摆手,面带歉意大声说:我耳朵聋,听不见。

金色的夕阳,为祠堂抹上了一层粉黛。看看老人,看看塑像,一时间我有一种被岁月淹没的感觉。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