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寻香黄家村

2021-03-12 11:24

◎ 张久升

黄家村有两种香气,一种是让人沉醉的酒香,另一种便是蒸笼的清香了。桐花时节,冬至立春的佳酿已窑藏,此时,走在黄家村,便是竹木的沁人心脾了。

这是虎贝一个十分偏远的村子,虎贝是蕉城区西北部最远的乡镇,黄家村又在这西北乡镇的最西部,蕉城、古田、屏南三县交界处。走近黄家村,就仿佛走进竹木的世界里,青山为屏,绿水环绕,山上是青青翠竹,柳杉林护佑村头村尾,村口道旁延山脚晒的是制作蒸笼用的竹片,像欢迎的队伍排列着,足有一里多远。

与许多偏远的山村那种安静得有些破落冷寂不同,黄家村是偏远的,偏远里延续着千年的古朴;黄家村是安静的,安静里又带着热闹,一如小时候我们所在的每个村子,有鹤发、有童颜,还有精精壮壮的中年人。他们有些清闲,又有些忙碌,每个人都与竹木打着交道,人家的屋里屋后,堆叠着高高低低的竹圈,竹屉。鸡鸣犬吠有些悠远,耳边不时传来是微微的机器隆隆之声,叮叮当当的敲打之声。

中国蒸茏之乡的气息扑面而来。

每一项民间技艺生成衍化,无不与它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黄家村海拔800多米,终年潮润多雾,这样的地方适合柳杉的生长。古人善于就地取材,造就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据说,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始于北宋绍圣年间(1097年),由黄家村人黄一府首创。黄一府一定是一个能工巧匠,我不知道其技艺传自中原,还是在这样的山村里偶然的奇思妙想或经年的琢磨而出,可以想象的是,当柳杉做成的蒸笼问世后,它赋于食物特殊的香气定然征服了黄家的家人们。从此,人们的灶锅上,笨重的瓦器退了位,代之以轻巧的柳杉蒸笼,在一日三餐蒸笼带来的循环反复热气腾腾之中,黄家村世代更迭,蒸笼的手艺也日益精微。本是一项蒸煮的器具,到后来成了黄家人谋生的手艺。据《黄氏宗谱》记载,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代,900余年历史。黄家人一代接一代,父教子学,学艺传艺,走南闯北。清乾隆期间,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具,这些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争奇斗艳,有的成为贡品,坊间流传乾隆帝赐名“天下蒸器第一品”。

走进村中的竹木合作社厂房,眼前三三两两的工人几乎“淹没”在各种蒸笼的成品与半成品之中。说他们是工人嘛,实则家家也耕田种菜,农闲时在这里做计件工。我们的到来,并不太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动作熟练,却心无旁鹜。制作一个不大的黄家蒸笼,看似简单,实则繁复精细,需经过选材、盘层接头、盘箍、嵌接、插徛板等大小80多道工序,所用的工具刀、锯、锥、锤、钻、夹、凳,不下十六种。许多都是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更无法叫出名称来。

难吗?“我们从小看到大,跟着父母做,自然就会了。”厂长黄伏恩笑着说,像在说一种自小玩的游戏一样简单。传统手艺传男不传女,每个黄家村男儿,自小的玩具便是与竹木打交道,稍大一些,放学回来书包一放,便充当父祖辈的帮手。后来,产业发展,也就没有男女之分,男孩女孩,耳濡目染,手把手参与,技艺便在年岁中不知不觉中上身。村民说,不仅黄家村,还有彭家村、下楼村、岩柄村,共同信奉龙门寺观音的黄彭李陈四姓村民,都会做蒸笼。龙门寺在黄家村附近,几百年来山里的老百姓都用自己编的竹器装着美食美果来供奉,香火累世不绝。

家家能编,户户善制,像过去许多传统的手艺人一样,黄家蒸笼过去也一直是手艺人挑着走街窜巷沿途叫卖。随着电炊具的上市 ,黄家蒸笼一度在市场上渐渐失去了市场,1992年,一位台湾客商买了黄家蒸笼后慕名寻到黄家村,让村民按他的要求制作竹木工艺品,村里的能工巧匠果然按要求做了出来,从此开始了黄家蒸笼订制时代,一件件手工艺品飘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世纪初,中国大江南北一个个村庄大批农民抛田弃村进城打工,黄家村大部分人都留在了村里,一脚踩着农田,一手不离祖传的手艺,过着不温不火的日子。当一个个或远或近的山村小学因生源缺乏,走了老师,合并了年级,关了校门,一位位家长不得不进城陪读,农村留下了那些走不动的老人,而黄家村却不同,孩子们家门口入学,村庄一直保留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书声琅琅,山鸣谷应。一个2000多人口的村庄,常住人口比户籍还多,那是广东、安徽等地的工人常年在这里扎了根,安了家。

越来越多的黄家人办起了工厂作坊,随着产量多了,柳杉供不应求,村民的保护意识也更加浓厚,纯柳杉的蒸笼器具生产少了,毛竹与柳杉片相结合的竹木蒸笼占了主角。黄家村推门是山,一万多亩毛竹林,年年砍,年年长,取三年以上的老竹,经劈片,蒸煮上一天一夜,竹的清香依然在,但任你如何使用,也不会再发霉变色。在各种电器炊具如此快捷方便的时代,总有一些人更乐于让这自然生态的炊具回到厨房。蒸气在竹木间循环往复,加热透出的香味,带着山野的气息,从舌尖到心头,让人品尝出食物之外的味道。

新生代的黄家人,已开启了黄家蒸笼跨境电商时代。一个小小的蒸笼,香飘万里,让中国的蒸食文化走向世界。这不,疫情还未结束,对外贸易还未全面开启,工厂门外一辆满载着黄家蒸笼的货车,即将启程开往厦门。

出黄家,在不远的彭家村,有一棵杉树王,其身躯之壮需八九人手挽手合抱才能围住,枝型奇异,每一根枝条都有着逆生长的姿态。据说,这是千年之前的古人寻生存地而来,见此地高山小平原,手中杉木杖倒着往地里一插,第二年抽芽长绿,此后历千年枝愈繁叶愈茂。黄家蒸笼莫不如此,千年前古人的奇思妙作,竟成就了一方人的衣钵,且愈传愈远,成为民间手工技艺的“活化石”。这其间的生存密码,也许,你只有到虎贝,到黄家村,寻着竹木的香气,慢慢去体会了。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