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03-12 11:27

◎ 柯婉萍

平均海拔810米,这是多么恰好的高度,不单单是人住着舒适,就连植物在这里也能得到最佳的生长环境,如约开花,欣然结果,让高山田野孕育着希望,富足了一方百姓。

在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质朴的人民。他们把虎贝的每一个文化元素和大自然恩赐的每一份礼物精心打磨,凝结成了一颗夺目的“高山明珠”。近年来,虎贝镇大力发展高山生态经济,制定了“4+1”产业振兴发展思路,即推动黄家蒸笼制作、黄酒酿造,高山食用菌种植产业基地建设以及打造千亩高优猕猴桃产业园区,并加快以虎贝香水海度假区、九贝路沿线红色旅游为核心的农旅文旅互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蕉城区西北部的这一方山水,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成了更多人神往的地方。

初夏的一天,风清云淡,我走进了果蔬飘香的虎贝,遇见那山、那树、那人。

在新厝猕猴桃种植园里,我见到了李枝英。她戴着草帽,忙碌在田间,镇里的干部和她打招呼,她抬头一笑,露出了深深的笑涡。

李枝英带我们参观种植园。只见初长的猕猴桃新叶才刚刚开始顺杆而上,这片种植园有300亩,水泥、竹竿支架和钢丝、铁丝拉网分布有序,整齐规范,等着猕猴桃藤蔓随意攀爬,自由生长,硕果满枝。女子普遍爱美,可李枝英的皮肤被阳光晒出了健康色。我说从事农业生产很辛苦的,你为什么不选择从事其他职业呢?她轻轻一笑:做农民的只能干农民的活啊。

从小生活在虎贝的李枝英6岁那年父亲过世,她念到小学二年级便辍学了。小小年纪初尝生活的不易,也锻炼了她吃苦耐劳的性格。14岁开始,邻村有人来村里收购香菇,她就帮忙打下手,一天能挣5元,在这过程中,让她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出路。之后几年,她和同伴一起到荒山野地拔青草药卖给青草店,绑竹扫把,拿到古田市场上卖,再把李、西瓜,甚至冰棒拿回村里卖。无论是后来外出打工,还是回乡养猪,李枝英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她说,每一次遇到困难,她都要给自己暗示:我不会输给别人,哪怕口袋里只有一分钱,也要活得开开心心。

说起与猕猴桃种植结缘,是因为最初的那一眼心动。2014年,宁德市妇联在古田县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李枝英到安发(福建)生物有限公司古田猕猴桃种植基地参观,挂满枝头的猕猴桃唤起了她对家乡满山遍野的野生猕猴桃的记忆。这里生长的猕猴桃,在口感、甜度上远远超出了曾经留在舌尖上的味觉。李枝英心动了,她想把猕猴桃新品种引回家乡。于是,她要来技术员的电话,多次和哥哥李枝辉到古田基地考察,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打电话联系相关人员,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2014年追到2016年”。

经过福建安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严格的论证,虎贝镇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质优势,十分适宜猕猴桃生长。2016年,李枝英兄妹俩开办的位于下楼村的湖蓝家庭农场,引进3个优良猕猴桃品种,进行15亩基地的试种,公司提供全程技术指导。2019年猕猴桃试种成功,初产期亩产效益达1万多元。2020年初,虎贝镇党委、政府抓住发展机遇,引导农户返乡种植,在新厝、旧厝、甲地、浮山等村采用“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大力推广种植新品种猕猴桃。截止2020年6月,全镇已种植高山晚熟猕猴桃1040多亩,高山高优千亩晚熟猕猴桃种植基地已初具雏形。

李枝英告诉我,2020年猕猴桃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将达到 1000公斤,按每公斤均价在40 元以上算,预计亩产效益可达40000元。李枝英说,农历10月份你再来吧,我请你在田间品尝纯生态种植的猕猴桃。

站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上,沐浴着初夏的阳光,身边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深深地感染了我。是的,只要有梦想,谁都能飞得更高远。

高山深处的虎贝镇做足农业发展的文章,全面推进建设高优生态农业园区,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名优瓜果、反季节蔬菜、花卉苗木、名贵药材铁皮石斛以及畜禽、鳗鱼养殖等,带动群众增产增收。全镇现有合作社43家,家庭农场6家,从事农业生产约7000人。

在虎贝镇黄柏村,有一个华英家庭农场。农场主姚方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从早期种植水稻、香菇,到2006年,开始种植水蜜桃、翠玉梨,华英家庭农场一路走来,发展成为省级家庭示范农场。姚方华性格沉稳,在农场创办初期,他考虑到各方面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风险,刚开始仅开垦10多亩山地进行小规模种植。像呵护小孩子一样,琢磨着果树的“性子”,边种边学边开荒,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农场种植面积已达105亩,以种植水蜜桃、翠玉梨为主,套种生姜、山药、辣椒等经济作物。

与姚方华聊天,可以感受到这位朴实的农场主的情怀。他的一个理念很有趣,“大胆引进,小心推广”,这“大”与“小”的对比中,藏着姚方华的心思。在种植、销售过程中,姚方华逐渐认识到品种的重要性。近几年,他每年都会自费到安徽六安绿宇果树花卉研究中心引进果树新品种,累计试验短枝花桃、白凤、甜桃、密红、锦绣黄桃、冬丽王桃等新品种多达100多种,其中桃、李最多,有60多种。到2018年,姚方华从众多的品种中筛选出试验成功的20多个新品种。

姚方华在试种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挫折。投入同样的成本,别人1公斤可以卖到10元,而自已的却只能卖1元。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引进了两批新品种试种,因为“水土不服”,有的只开花不结果,有的结出果来,却全是劣果。这些挫折对姚方华来说是“意料中的事”,他说大自然本来就是优胜劣汰,每一个新品种都要经历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只有试种成功,才能让老百姓吃到产自本地的最好水果。

其实在我看来,华英家庭农场已经有了市场认可度很高的品种了,姚方华为什么还要“大胆引进”新品种,一试再试呢?真正能找到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品种是有限的,只要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提升品质,扩大规模,不是最好的致富捷径吗?可姚方华反问我:“为什么农村的年轻人会选择外出打工?如果村里有适合他们发展的事业,他们还愿意离开家中老人到外头去吗?我不断地试种新品种,就是想着种植成功了,能给他们希望,就可以把他们拉回来一起种。”多么朴素的想法!这是姚方华的“小心推广”,这个“小心”里包含着他的一份责任心。也许你在田间地头遇到这位朴实的新型职业农民时,他正在默默地为果树修剪、施肥,看见他躬身的样子,你一定不知道他心中装着那么多理想。

目前,华英家庭农场种有甜桃、翠玉梨、生姜、柿子等10多种农作物,已带动50多人就业,每人每年增收2000-4000元。姚方华将已试验成功的优良果树品种及农场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分享给周边果树种植户,以带动更多果农增产增收。

在一方田野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能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姚方华的追求。他所种下的不单单是一株株树苗,而是一个个希望。

最早通过电话联系黄祖落的时候,听到的是他爽朗的笑声。他说,你需要照片的话可以去我的QQ相册找,回答某某或某某。我哑然失笑:居然还有暗号?他说,是的,那是必须的!

这是黄祖落给我的第一印象。之后加了微信,我发现他是一个风趣的人,总能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把它们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家人在他的心中有多重?从那句微信里看得出来:“家有俩棉袄,比啥都幸福!”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这是他当初选择返乡创业一个原因。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闽东地区食用菌行业悄然兴起,与古田县毗邻的虎贝有不少农户也开始大规模种植香菇,一开始也确实尝到了甜头。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销售渠道少、交通不便、有能力的人才外流,香菇种植产业慢慢衰退。黄祖落当时是外流大军中的一员,他走南闯北,在浙江、河南、辽宁、河北等几个省奔波了多年,积累了资金、人脉资源和市场信息渠道。可是对于黄祖落来说,在外打拼事业的同时,故乡的山山水水、厚实的土地以及血脉相连的亲人,是他最深的牵挂。在经历过起起伏伏的人生磨练后,他意识到:家乡是自已的根,根在土地上,那里才是最适宜的家。后来看到国家支持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于是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在家乡的青山绿水间,再干一番事业。

2015年,黄祖落一回到家乡,马上带领七淀村的23户村民注册成立宁德市蕉城区七淀移民村沃丰野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食用菌香菇。由于七淀村是库区移民新村,没有土地,合作社便流转了旧厝村的110亩土地、投入资金550多万元,建设了65亩食用菌大棚和两栋各占地700平方米的生产管理厂房,并引进一套用于生产菌棒的自动装袋生产线,配套建设了700立方米的冷藏库和一套烘干房。随后,合作社积极引进新品种,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种植,终于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综合条件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技术,并在当地适时推广。

黄祖落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合作社于2017年成功申请了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证书和产品证书,并加入到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监管平台。到2018年,合作社的香菇种植规模已达80多万棒,黄祖落又利用香菇感染废弃的菌棒,种植了10亩大球盖菇,年产值约400多万元。合作社雇了70多名虎贝镇周边村民参加专业种植,并带动虎贝镇和霍童镇上洋村周边群众扩种了50多万棒香菇。合作社采收并收购周边群众种植的香菇进行加工,运往上海、杭州、连云港等地销售。

由于虎贝镇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所种植的香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9年,整个虎贝镇香菇种植量已经突破250万棒,总产值达1500万元,预计2020年香菇种植量将会突破500万棒,年产值有望超过3000万元。合作社将一部分大棚出租给在合作社学到技术的工人,让他们以较少的投入就可以种上香菇,轻松地走上致富路。与此同时,合作社带动精准贫困户和计生贫困母亲,以入股享分红形式,增加他们的收入。

红红火火的事业,点亮了人生之路。黄祖落被评上了蕉城区“区管优秀青年人才”。他的妻子、合作社主要负责人黄妹香入选“村暖花开一乡村扶贫扶志”活动全国百名“乡村优秀致富带头人”。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大地回报给每一位赤子的都是母亲般的恩泽。

走在山青水秀的虎贝镇,满目翠绿,生机盎然,处处充满着希望。遇见虎贝,遇见了那样多的人,听见了那样多的故事。这次我只是撷取了其中部分经济能人的创业故事,其实在这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细节和执着的追求伴随着每一个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脚步。是他们汇聚起的能量,让这片希望的田野绽放出魅人的光芒。正如虎贝镇党委书记雷雯说的那样:“农民富了,村子旺了,小镇也就强了。”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