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好大一棵树

2021-03-12 11:28

◎ 邱   灵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上世纪流行的老歌,如今听来词曲依然经典。以树喻人,或是借树言志,都承载着深厚的审美意味和文化象征,从而治愈、陪伴、激励着我们。

一棵树,意味着什么?

从与树相关的英雄人物、历史掌故、魔法故事和物种演化、赞颂或抗议的不同态度、种植与砍伐的寓言,穿过如森林般稠密的木雕、桅杆、乐器和家具,直到返回我的近旁,在爸妈的新居,我闻到一股浓浓的木头味,老爸说,这是杉木的味道,“杉木能防虫防潮,是质优价廉的实木家具首选。”脑海中,倏地飞来一枚绿色环保印戳,瞬间戒备全消,深呼吸杉木散发的新鲜气息,沿着从城市森林直通乡野大地的安全通道,我又一次来到一棵树前。

好大一棵树!

在宁德蕉城虎贝乡彭家村,我瞻仰着这棵有着千年树龄的老杉木———它全不似常熟印象里那顶着擎天华盖的百年老榕,绿光耀眼,婆娑慈祥。古杉苍老的虬枝从顶端向四面撑开、下垂,如半收的伞,粗糙的针叶紧附其上,浓密处黑森森一片,稀疏处枝条裸露,如青筋暴起,又像是会伸过来的爪,催生出无数暗夜里的传说,老实讲,它的模样有些骇人,像个老怪物。

相传,在这个村庄还没有被命名之前,这棵杉木就经彭氏先祖之手倒插成活了。早于唐时,年幼的彭仲修(公元628—709)放牧到此(该村旧称“石洋”“熟洋”),突临暴雨,他将羊群赶至石洞中避雨,其间,一只母羊诞下两只小羊羔,雨止后,彭仲修兴冲冲地抱起新生羊羔,赶着羊群就要回家,不料母羊不愿起身,无奈之下,彭仲修顺手拔起一棵小树苗倒栽在土里,并对母羊许下诺言:他日树苗若能成活,便举家迁居石洋。次年春天,小树苗竟活了下来,彭仲修与父亲兰膺公商议后,兑现了这个承诺。亦有传言,彭仲修寻羊至此,发现此地积雪消融,温暖祥和,插苗成活,乃迁居。大同小异的传说故事,无不昭示这方水土的祥瑞。彭家村的乡村日历,由此展开。

自幼喜爱武艺的仲修公,17岁考上武秀才,20岁考中武魁元,留任武教官,后到兵部任职,他刚毅果敢,清廉正直,被诏封为武毅大夫。地灵人杰的人间佳话,让彭家后代颇以为傲。明时广东崖州知府彭宁公重返故里,赋《咏古树》一首,“当年祖上栽,培育一奇才。骄阳何其酷,张伞足凉哉!”(苍劲茂峭,独木成林的杉树,因酷似巨大的“凉伞”,故有“凉伞树”“龙伞树”之称),又彭氏家谱有诗颂云:“枝繁叶茂历悠悠,伴祖肇迁有千秋,馨竹国史传铭志,伞树家声万古流。”据此,“凉伞树”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外迁的后人寻根问祖的家族印记。

如今,这棵杉木依然生机勃勃,庞大的树围从五六人抱合,到现在八九人乃成,树基逐渐变得中空。据说,解放前树基处有一大洞,洞沿着树干延伸五米多高,人们还可以把桌子放进洞内,有小孩钻入其中玩耍,亦有人在里面焚烧枯枝败叶,后来洞口慢慢愈合,村民为了保护这珍稀的“杉木王”,就用土把洞口填平。眼下,蛛丝缠绕的洞口还能隐约窥见黑洞洞的内里。为什么生命的“空壳”还能如此历久弥新,坚不可摧,或许,这是它又一个健康长寿的生命秘诀。

一棵树活下来,越老越珍贵。它不像村里的阿猫阿狗,老了,遭人厌弃,浑身上下脏兮兮地写满了疲惫与哀怨,最后沦为一个流浪者。在漫长的岁月里,老杉木还经历了什么?除了那个美丽的传说,我没有找到更多关于它的故事,也不刻意地去揣想它的种种了,而是单纯地敬畏和仰慕它的强大生命,这是它本来的样子。哪怕是最普通的树,无论如何都要生长,必须生长。生长,就是树所做的事。

村干部告诉我,这棵树比往年长得好。你能注意到那枝头的新尖叶,还发着鲜绿的光泽。据说这两年驱除白蚁颇有成效,因此老杉木在这个春天生长得特别旺盛。而与此同时,我不由地看向人世间的这场浩劫,当那些幸与不幸还未找到答案,我们只能凭借自身强健的体魄和意志去抗衡,也相信,生命的奇迹源自自身。一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言,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人类也又一次回到生命最原始最本能的追求,为了活着而活着。

有人说,在所有的生物中,植物最先进,因为它们动作最慢,在生命的巨浪和波折中,也最沉得住气。摩挲着老杉木沟壑纵深的老树皮,我张开双臂抱住它,贪婪地吸取这一份自大地深处的生命倔强和神秘莫测。

在离这棵古杉不远的溪湖之畔,还生长着一棵罗汉松。天,这也是一株千年老怪!盘曲遒劲的造型如巨型盆景,彭氏宗祠坐落后方,二者像是一对相映成辉、彼此成就的夫妻,如彭家村古诗有云,“堂前罗汉树有年,雨显云霞常缠绵。 可比月中纱罗景,长春不老在阶前。”

当树木茂盛地生长,乡村也随之兴旺,我们乐于如此想象,事实确也无出其右。声誉鹊起的黄家蒸笼,给虎贝乡带来了不菲收入,也让彭家村的老巷土屋里有了一席的忙碌———那些散落的小作坊,正不紧不慢地手工制作着精致的工艺品,它们多取材自木竹,质优者取老杉木为材。在植被丰茂的深山,还根植着不少百年杉木,从前彭家村民为了方便,就在山中临时搭棚,就地取材。如今为了环保,砍伐有节,销量亦有规划,今年受疫情影响,一度停产,后陆续恢复。村口一张关于5月10号通车的告示,见证着这个60里之外的彭家村与都市间,那既远又近的关联。

精工慢活的传统手工艺对年轻人而言是一种考验,在彭家村,同样有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一些年长者扎根故里。宁静的村落中,偶有车辆往来,运送着家传的工艺品,迎接若干慕名而来的散客,以及不远千里寻根的人。

对于彭家村人而言,故土之所以是故土,除了故乡的人,还有家门口的那棵大树。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