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老区铁骑余宏潮

2021-03-12 11:29

◎ 杨秀芳

他身穿迷彩服,骑行于海拔八百多米的山林间,像飞掠过山地的苍鹰,亲吻着红色的土地。

他,就是余宏潮

“扎根生活沃土,决战脱贫攻坚”文艺采风座谈会上,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要写余宏潮,因为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他。分组选稿会上决定写他,缘于我对东源革命老区基点村以及与这个村庄息息相关的百丈岩革命历史比较感兴趣。当我脱口选择写红色土地志愿者时,原《闽东日报》社阮副主编说了声:“呵,卓洋人写卓洋人呀!”我一下懵了,古田卓洋人怎么会跑到蕉城东源村,他到底做什么志愿者工作呢?会后,阮副主编告诉我:“余宏潮就是余三江的儿子呀,余三江曾历任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一支队队长等要职,当年为保卫闽东中心根据地做出卓越的贡献,你不知道?”他指了指不远处帮忙收拾东西的余宏潮,他身材不高,背个小挎包,显得很干练的样子。

虎贝镇一位宣传干事接着说:“余宏潮现在是东源村百丈岩战斗展陈馆的馆长,他身上流淌着革命先辈的‘红色血液’。2016年,他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东源村,与村两委紧密配合,发动群众收集、挖掘东源村革命历史资料,以1936年9月在东源村打响的百丈岩战斗为契机,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开发红色文化,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他真的是为信仰不为功利而执着坚守去做许多事。”说话间,余宏潮微笑着向我们走过来打了个招呼,我冲他说:“这两天我不看山寻水,就跟着您聊聊天啦!”“我带你们到红色的土地上走走,会有收获的。”

他,追寻父亲的足迹而来

我所不能明白的是,如今多少人忙于追名逐利,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把心沉下来,耗费所有时间精力无偿奔忙在老区的土地上?吃午饭时分,我同余宏潮坐在相邻两个位置上,好多个机会近距离了解他。

他指了指窗外绵延的群山:“那儿是我们虎贝和洋中的天湖山脉,它与霍童的支提山脉连成一体,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东红军独立师和游击队就是依托着这片大山和老区人民,与数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保安团、反动民团周旋,进行殊死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建省委、闽东特委、闽东地委所领导的革命武装也是依托着这片大山和老区人民,坚持斗争,浴血奋战……”看的出余宏潮富有演讲天赋,他这么一解说,仿佛有无数的游击战争年代的故事要跳出来了。

“听说余老师对我们蕉城老区的革命历史了解比较透彻?我好奇您因何机缘走近虎贝老区的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因为我父亲。”虽然,余宏潮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他自小同父亲相处最为亲密,父亲下乡时也常将他带上,由此亲眼目睹了乡村百姓疾苦。父亲空闲时就会和他说战争年代的故事,说起老百姓的贡献与牺牲,父亲变得十分严肃和低沉。余三江沿袭战争年代保留下来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对孩子的吃穿住行近乎苛刻的节省,余宏潮记忆中从未有高干子女的优越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父亲解放后受了不少冤屈,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信党,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并一如既往地为党工作,为人民工作,尤其特别关心老区群众的生活和老区的发展建设,无形中为我树立了榜样。”据说,1965年余三江调到福安专署民政局任副局长并专门负责老区工作时,老区上访群众特别多,有的甚至找上家门,余三江皆不厌其烦热情相待,有时碰上饭点,还吩咐妻子煮碗面条煎两个蛋当亲戚接待。余三江常常告诉孩子们:“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我走遍了闽浙赣,老区群众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支持保护我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如今他们也是有困难才来找我们,一定要热情接待。”几十年来,余三江认真对待群众来信,做到有信必复。对来访的老区群众,他不但热情接待,而且耐心解释,尽量做到让群众理解,让群众满意。余宏潮兄弟几个小时候就经常接受父亲安排的任务,陪同来访群众找住宿,甚至自己掏钱安排来访群众的吃、住和车费。

余宏潮记忆犹深的是1965年,他在福安师范附小念三年级时,学校邀请他的父亲余三江和老红军张圣诚一起来讲革命故事。那天,他坐在台下看见父亲走上讲台,少先队员为他挂上红领巾时,他顿时觉得父亲多么伟大,他觉得无比自豪,把身子坐的正正的,认真聆听父亲讲革命故事,他暗自希望长大后也能成为父亲一样的军人。

1982年,在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导下,福建地下党干部得以落实政策。余三江先后担任宁德地委“落实地下党政策办公室”主任和老区办公室主任。在评定革命基点村和革命“五老”的工作中,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了大量的工作。“我记得父亲离休后有一年大年三十,一个屏南乡下的老人找上门,说过去帮助过游击队,现在生活无依靠,要求政府解决困难。父亲打游击去过的地方太多,时间长了有的事记不清,也无法确认老人的身份,但父亲还是交待全家要热情对待,留老人在家过年,并答应帮忙落实身份。老人在我家住了三天,父亲又亲自到车站买票送他上车回家。所以,父亲同老区人民的深情,一心为人民的言行始终烙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走近老区走村串户收集革命历史资料,获得不少流传民间我父亲和其他革命老前辈的故事,总是能体会到他们和老区群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情谊已经流传到下一代。”

余宏潮打开手机美篇上的文章《东源村的革命情怀》指给我看,这篇文章写的是2004年4月,他为了追记父亲余三江的戎马生涯,收集资料撰写题为《征战闽东北》的文章,骑着摩托车第一次来到东源村,刚进村几个老人听说他是闽东游击大队长余三江的儿子,仿佛见到久别的亲人,赶忙热情拉着他的手嘘寒问暖并将他迎入家中。令人不能忘怀的,是老交通员王迟册的遗孀林赠花老人,那时老人家庭生活还很贫困,她从鸡窝里掏出几个蛋,又挨家挨户借白糖用来泡茶水和煮鸡蛋招待他。看着老人因自己的到来而忙碌,余宏潮百感交集,他终于明白父亲为何念念不忘老区的父老乡亲。如今,这份情谊的纽带又维系到自己身上,他思忖着应该在有生之年为老区的乡亲们做些什么。

那天,在东源村群众的指点下,他沿着古官道走到百丈岩,这里曾经发生与狼牙山五战士一样壮烈的英雄故事。

望着高高的岩壁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的“百丈英风”四个刚劲有力且褪了色的大字,他的眼前仿佛出现那个血雨腥风殊死搏杀的战场,他被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壮举所震撼。后来,他慢慢发现东源村是红军游击队最坚实的后方根据地之一,也是遭国民党反动派摧残最严重的地区。当年这个只有102人的自然村,就有25人参加革命 ,牺牲7人,可见东源村群众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闽东革命。可是这个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甚至东源村的革命历史都鲜有人知。他起兴动念要挖掘、宣传革命老区,只是后来因提前退休下海去了外省,这事也暂时搁置下来。

余宏潮原在宁德市委农办工作。2006年5月,因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心血来潮,就按刚颁布不久的《公务员法》申请提前退休,去北京一家刚组建的公司应聘。在那遥远的北方,每当夜深人静时除了想念亲人,还有东源村等革命老区像一个结似的挂在心头。

2009年10月下旬,余宏潮休假回到宁德正逢“重阳节”,他不假思索便整理行装,骑上摩托车直奔东源村。当行至东源村路口看见彩虹门“东源老区人民欢迎您”九个大字,仿佛一群热情的乡亲迎接游子归来,他感到一股暖流在体内奔涌。甚至小跑着去看望几家乡亲,喝一杯粗茶水和他们拉一会儿家常,此处胜似归家。然后又来到红军百丈岩,在“百丈英风”摩崖石刻下静默;回头又登上了闽东游击大队成立地那罗寺。在离那罗寺不远有一座老房子,一位陈姓老农端出一盆热气腾腾的番薯说:“你父亲过去带领游击队,在我们这住过,尝尝他们曾经吃过的番薯吧。”余宏潮取过一块咬一口满嘴甜香。老陈告诉他:“我父亲过去在这偏僻的山场耕作,熟知1947年你父亲余三江带领闽东游击大队常隐蔽在这一带与敌人周旋,得到当地群众和周边几个寺院住持的支持帮助。”老陈还带他找到原来游击队住过的彩云寺旧址。

1947年5月底,担任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二大队大队长的余三江按照中共闽浙赣区党委的指示率队转战宁德,在虎贝中洋里村与黄垂明和阮伯琪率领的游击队会合,后在那罗寺整编为闽东游击大队,余三江任大队长。在中共中央派遣回福建担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军事部长的阮英平的领导下,闽东游击大队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保卫了闽东中心根据地,也与东源村的群众结下了革命的情缘。此次来到东源村,增进了余宏潮与东源老区的情感,也坚定了他日后要回东源村做点事的决心。

他当时没想到,十多年后会骑一辆摩托车无数次走进东源村,收集、挖掘出大量的革命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打造百丈岩战斗展陈馆,并当上馆长,为宣传百丈岩九壮士等英雄事迹疲于奔忙。

他,打开了老区的一扇窗

东源村原为桥头行政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1989年因水库建设,桥头村搬迁,东源村于1993年设为行政村。东源村原有14个自然村,其中8个老区基点村。全村现有128户,488人。东源村早年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较慢,属区级贫困村。

在革命战争年代,东源毗邻霍童镇的桃花溪,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为闽东革命最坚实可靠的后方根据地之一,所以这个村有着十分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现存有“百丈岩战斗”、“红军后方医院———天峰院”、“闽东游击大队成立地———那罗寺”等革命遗址。“东源村是我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和老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区群众为支持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有许多革命事迹遗留在民间,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而且,东源村解放后几十年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属于贫困村。我这些年几次到过东源村,也看得出群众的迫切期待,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经过考虑,我觉得再忙,也要抽空帮助东源村。”

2013年8月,为照顾年老多病的老母亲,余宏潮从北京公司辞职回家。同月,在宁德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届理事会上他被推荐为常务理事。2016年夏季,余宏潮和几位老战士后代在霍童镇桃花溪村义务帮助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当起步之时,东源村老书记王步余等村干部找到他,请他务必帮助东源村挖掘革命历史资料,发展红色文化。同年8月,应东源村邀请,余宏潮同几位老战士后代志愿者一起走进东源村,在村党支部的配合下,召开群众骨干、“革命五老”后代座谈会,动员大家齐心协力收集、挖掘本村革命历史资料,打造红色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建造百丈岩战斗展陈馆,以悼念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更是东源村干群迫切的心愿,这让余宏潮也下定进一步挖掘整理红色文化的决心。

随着几位知情老人的离世,收集革命资料和革命文物的过程变得艰辛,好在几位村干部依然热情高昂。村党支部书记王爱华是“五老”的后代,她虽然文化水平有限,但也是尽其所能陪同余宏潮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把压在箱底或藏在记忆中的革命文物和故事拿出来;村民主任李枝辉不但提供不少查找的线索,还常常搁下自家农活同余宏潮一起走村串户;老书记王步余热情最高,他对东源村的革命历史和百丈岩战斗经过知之较多,他常同余宏潮一道翻山越岭,走遍十多个自然村和战斗遗址。因为老王与余宏潮的执着坚持,许多五老后代纷纷送来他们父辈保存的五老证件和书信等资料,还有许多群众和乡贤也主动参与寻访。

2017年5月,余宏潮在东源村收集五老、烈士资料时,有一件事让他触动颇深。那天他和村干部来到烈士王迟砚、王迟嫩的后人王步瑞兄弟家里,王步瑞兄弟俩五十多岁都没有结婚,王步瑞脑部动过手术,身体不好,其哥哥也是体弱多病。兄弟俩都是低保户,生活非常困难。然而王步瑞却像收藏宝贝似的珍藏一张1996年春节福建省人民政府发的“光荣之家”慰问信。望着那张已经过去20年的“光荣之家”慰问信以及他们贫困的家,余宏潮顿时无比酸楚,深深感到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意义重大。

2017年7月23日,大暑季节,天气十分炎热,余宏潮和村干部一起去几个已经搬迁、废弃的自然村寻访,收集资料,拍摄革命遗址照片。因为年久,山路草木丛生,现以迁居在虎贝等地的原昔崎楼、白岩、田头、后门楼、竹坪溪等自然村的群众闻讯后非常热情,十多位群众自带干粮和水,自靠奋勇兵分两路,拿着砍刀上山开路,余宏潮眼前仿佛再现革命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

为了还原百丈岩战斗过程,余宏潮等人通过走访知情者,多次现场勘察论证,找到了九壮士跳崖点,并制作了战斗线路图。余宏潮无限感慨地说:“在收集、挖掘、整理东源村革命历史资料及打造百丈岩战斗展陈馆的过程中,我耗费近三年的时间,每当收集到一个革命故事,每当发现一位革命英雄,每当找到一件革命文物,我的心灵也一次次受到震撼,也使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2017年7月28日,东源村王步吉等村民骨干和余宏潮冒着酷暑,翻山越岭到达如今无人居住的横贝老区基点村考证历史和收集革命文物。看着一路上余宏潮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王步吉深受感动,他回家后努力寻找自己16岁那年在百丈岩红军战士跳崖处放羊时拾到锈迹斑斑的枪支部件,那可是红军战士跳崖前砸烂的枪支部件,是非常珍贵的革命文物。2018年6月16日,为了考证烈士遗物的真实性,在余宏潮的建议下,他和王步吉、李枝辉、王忠碧4人带着绳索和砍刀,冒着危险再次攀爬上百丈岩顶悬崖进行实地考证。大家都被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也顾不上害怕脚下万丈深渊,踩着扎在岩壁缝隙中的树头与树根,一次又一次拨开荆棘缠绕的杂草与灌木,在悬崖上再次努力地搜索着。随后,大家又下到崖底的峡谷中搜索,终于在崖底发现了一处传说中掩埋烈士的叠石标记。

经过两年的收集、挖掘、整理,余宏潮发现东源村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不同的时期,都有着特殊的历史事件和感人的英雄事迹,在战争年代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是非常大的,东源村的英雄故事比比皆是:有抗战烈士王和春的一封家书,有尘封半个世纪老红军黄德胜的一张革命军人家属证明书,有抗战老兵黄胜里的五枚纪念章等。东源村共有8人为革命而英勇牺牲,有6人评为革命烈士,有革命五老41人。但东源村革命者早期对闽东革命做出的贡献,随着一个个革命同志的牺牲,而成为不为人知的秘密。

说起抗战老兵,余宏潮的内心又无法平静,他不能忘怀的是东源村的抗战老兵黄胜里。黄胜里16岁在昔崎楼自然村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来编到国民党军队74师,到湖南省湘潭县参加抗日战争。第二年日本投降,国民党发动内战。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他作为解放战士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斗中负伤,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直至1954年回国。1961年复员回乡,在偏僻的昔崎楼自然村务农及做挑夫为生,没有娶妻生子,只抱养一个女儿,默默无声过着清贫的日子。

2017年6月7日,余宏潮和村干部在知情人带领下,找到了刚得过一场重病的老人。老人从内衣口袋缓缓掏出一个小红袋交给余宏潮,里面装着5枚战斗纪念章,它们浓缩了老人壮怀激烈的战斗青春,在场的所有人无不震撼而潸然动容。余宏潮默默将纪念章挂在老人胸前,并帮他拍照录了视频。然而才过三个月,还未等展馆落成,黄胜里老人却离开人世。如今,每逢有团队来展馆参观或进行党日活动,余宏潮总要特别饱含深情地叙述东源村抗战老兵黄胜里等几位老英雄的故事,他觉得当一名志愿者,能通过自己的宣传让后人永远记住抗战老兵对祖国、对人民所做的无私贡献,自己的辛苦是多么值得呀。

2017年夏季,宁德电视台《红色闽东行》摄制组来到东源村,余宏潮将收集挖掘的东源村群众为悼念百丈岩战斗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而在百丈岩顶自发立下“无字碑”的动人故事推荐给摄制组,并与摄制组一起讨论编辑剧本。在有关领导的重视下,《红色闽东行》第十五集《百丈岩上的无字碑》于2017年7月11日在东源村顺利开机。在拍摄过程中,爬悬崖,钻丛林,再加上天气炎热,旱蚂蟥叮咬,余宏潮全然不顾,精神抖擞地配合摄制组完成摄制任务。随着大型纪录片《百丈岩上的无字碑》在宁德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播出,使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事迹和东源村老区群众的“无字碑”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而余宏潮则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坐在观众席上,感慨万分!原来摄制组有在片尾拍摄了余宏潮和守护无字碑的王忠琯老人在百丈岩顶峰的一段对话,后在审片中被不知情的领导删掉了,余宏潮知道后也无意见,只是说“没关系,我只是个志愿者。”

“我沿着父亲的征战足迹,爬山涉水,寻访老前辈、寻访知情群众,我才真正进一步了解父亲,父亲之所以能从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走过来,就是因为他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忠诚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有党,心中有人民,这就是众多老前辈爱国奋斗的精神,最可贵的精神。所以,我也很重视组织学生来基地活动,尽量抽空配合村党支部来为他们讲解,每当我为学生们讲革命故事时我就会联想到那年六一节父亲来我学校上课的情形,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应尽的责任,而且也感到十分的欣慰。”看得出来,余宏潮对我说这些话,其实是对他为什么要来当志愿者的最好诠释。

“这些年来,余老师骑辆摩托车往返于虎贝的各老区基点村,寻访革命遗迹,收集汇编老区史料,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宣讲等工作,不知耗去多少时间精力。余老师提前10年退休,现在工资才3000多元,可是,他为了帮助发展红色文化,改善村容村貌带头捐款2000元,为低保户捐款500元,还自费印刷打印资料,这些年光是花去交通费、汽油费等足有两万多元。”东源村年轻的王忠碧书记告诉我,“三年来,余老师不分昼夜地完善百丈岩战斗展陈馆资料,他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误点。群众看到一个外人都这么努力也深受感动,就把王氏祖厅贡献出来改造展陈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百丈岩战斗展陈馆终于在2018年9月27日正式完成并对外展出,以告慰长眠在大山深处的红军烈士,也对得起为革命胜利而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区群众。”

他,克服了家庭的困难

余宏潮的家境并不殷实,可谓上老下幼皆得兼顾。

他的老母亲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体弱多病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顾,再加上人老了脾气和性格都像孩童,只有余宏潮在身边才显得安静,若离开视线便会烦躁不安起来。有时醒来没见到他,会像疯了似的寻找。好在他母亲年轻时就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勤内助,只要家人出去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母亲总是大力支持。余宏潮每次到老区工作,若是去的时间比较长,必须打电话同母亲解释说去老区帮助做事,去父亲打游击的地方帮助做事,她就会镇静下来。“好几回夜晚在外加班整理、讨论资料,夜深了,老母亲非要等我到家才愿意去睡觉,我只好先回家把她安顿睡着后,再悄悄地溜出去加班。”

余宏潮的妻子原来是蕉城区饮食服务公司职员,1989年得重病动了手术身体一直没有恢复好,也需要他的照顾。后来,因为他的儿子在厦门工作,紧接着娶妻生子,身体羸弱的妻子跟随儿子到厦门帮忙陪伴孙女,而余宏潮留在宁德照顾老母亲。早先妻子得知他奔忙于老区,做义务工作耗去大量时间精力,不仅没有收入还倒贴钱,却又无法回厦门帮她分担家务,觉得非常不理解,甚至说些不关心她之类的怨言。别说他的妻子不理解,连厦门的左邻右舍也不理解,他们觉得一个退休男人大多数时间不归家,这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

“说真的,我有时也很自责,我妻儿一家都在厦门,儿子工作忙,妻子长期身体不好,几次生病都希望我能够去厦门帮忙,可是我这几年的义务工作很忙,编写资料又特别耗时间,白天事情多,只有晚上才有精力编写资料,所以晚上加班熬夜已经成为我几年的习惯,甚至比过去在单位上班还忙,再加上展陈馆没有完成,心也放不下,没办法去厦门。”余宏潮也曾一次次寻思,等展陈馆布置完成,就去厦门一段时间好好陪伴下家人,哪怕为家人亲手煮几餐好吃的饭菜,陪家人逛逛公园,都是很美好的。可是,展陈馆完成后,来东源村进行党日活动的单位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来调研干部一下子多了起来,为了更好地宣传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事迹和东源村的革命历史,余宏潮要参与一场又一场的义务讲解,变得更加忙碌了,更不用说还有其他老区村在找他帮忙。有时他妻子难得从厦门回来,却老是说没空陪她,妻子一气之下大半年不回宁德。

“我那次受伤住院,老婆回宁德照顾我,那次她亲眼发现我那么执着为老区做事,也受了感动,有些理解我了。”2018年12月,余宏潮在家不慎摔倒,造成左手臂肱骨骨折,做了手术,打了钢板固定,伤势未愈,又带伤挂着绷带来东源村为进行党日活动的团队讲解,还带伤登上百丈岩顶,在无字碑前讲述老区群众的革命故事。“我老婆虽然不满意我这么拼,但这次除了交代我晚上不要熬夜写资料,就再没有抱怨的情绪,后来也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我的这些愿望和义务的实现,全离不开我母亲、妻儿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我也很感谢他们。”

2018年9月27日,百丈岩战斗展陈馆揭牌开馆的那一天,余宏潮特地邀请妻子回来一起参加活动,让她分享自己和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在会场上,当她听到市老促会陈成章会长以及蕉城区党史研究室主任黄生贵在发言中对余宏潮所做出的努力肯定和赞扬时,她感动地流下热泪。10月2日,国庆节单位放假,余宏潮又带儿子、儿媳、孙女到东源村、桃花溪参观,让他们走进当年太爷爷浴血奋战的地方,也让他们理解了自己对老区的情感,并且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我妻子在厦门要好的朋友,刚开始她们也不理解我为什么很少回厦门,后来我老婆把我所做的红色文化微信分享给她们看,她们对我的看法有了大改变。”2019年5月份,她们决定集体来宁德参观东源村和桃花溪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她们看了余宏潮所做的义务成果后很受感动,在百丈岩战斗展陈馆里高兴地唱起了革命歌曲,有两个老兵还在参观记录本上留下饱含深情的感言。

他,传承红色基因向未来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8年4月,展陈馆一期完成后,为了促进社会对东源村的认可,余宏潮和村干部商量采取边建设边展陈的方案,并特别邀请东南网“丫好小记者”亲子游。那天,历史以来的第一辆旅游大巴缓缓地驶进东源村,东源迎来了第一批游客———东南网Y好小记者亲子游,大巴车停在村头树林边,当余宏潮领着小记者和家长队伍冒雨往村中行走时,有群众点起了鞭炮,全村老百姓都跑出来,看着兴致勃勃的小记者和满怀喜悦的东源村群众,余宏潮情不自禁带领小记者们喊着“向老区人民学习!向老区人民致敬!”的口号,霎时间,东源村沸腾了。那时,余宏潮的心情不知有多么的愉悦,因为,小记者的到来,使东源老区的春天更加艳丽了。

当晚,余宏潮在微信朋友圈写道:4月29日,历史以来第一辆旅游大巴缓缓地驶进虎贝镇东源革命老区基点村,东源迎来了第一批游客———东南网Y好小记者亲子游,你看,他(她)们兴致勃勃地走在风景秀丽的村中大道,亲近大自然。在即将竣工的百丈岩战斗展陈馆,他们听到红色志愿者讲解当年战斗的经过,听到革命五老后代吹响了当年红军游击队使用的牛角号,看到了砍向日本鬼子的大刀,抚摸着一件件革命文物;在百丈英风纪念亭;在闽东游击大队成立地———那罗寺;他们都感受了革命传统教育,感受了“百丈英风”精神,他们仿佛看到了红军九壮士宁死不屈、纵身跳崖、英勇献身的身影!

后来,每当有学生来展馆参观,接受教育,余宏潮都要告诉他们:“小时候,妈妈常说,我们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懂得珍惜,懂得爱护。”

2018年7月,东源村级组织进行换届工作,年轻的复员军人王忠碧担任村支部书记兼村民主任,村民副主任李枝辉也是经济能人,区委组织部又下派农业特派员彭元层作为党支部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增强了,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余宏潮也很努力地与他们配合,一起探讨东源村的发展路子。新班子理清发展思路,用红色文化来带动东源老区经济的起步,围绕“做优高山生态农业,发展红色旅游经济”这一目标,积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更好的宣传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事迹和东源村老区群众的革命情怀,推动东源村的经济发展,余宏潮还积极参加了蕉城区、宁德市的红色文化宣讲比赛,以“百丈岩上的无字碑”为题,讲述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故事和老区群众的革命情怀。2019年5月在蕉城区“全区理论宣讲比赛”中获“金牌宣讲员”称号;6月在宁德市“讲《习近平在宁德》故事,展望初心担使命风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宣讲比赛中获“优秀宣讲员”称号。

2019年4月,东源村诚聘余宏潮为百丈岩战斗展陈馆馆长和“红色文化.乡村振兴”顾问。余宏潮感慨地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父辈和东源村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鱼水情深。现在,我们依然是一家人,继承前辈的奋斗精神,共同努力,振兴新东源。”

2019年9月16日,经过考评,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正式命名百丈岩战斗遗址为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由百丈英风纪念亭、百丈岩战斗展陈馆、百丈岩登山步道组成,而百丈岩战斗展陈馆是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余宏潮的积极配合下,东源村成立了“宁德市虎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东源苏区客栈”,为发展百丈岩景区红色旅游打下基础。展陈馆开馆后的一年多时间,前来百丈岩和东源村参观及开展党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有二万多人次,直接推动了东源村的经济发展,走出一条以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使东源村迈出了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现在东源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群众生活幸福感明显提高。东源村因此也成为缅怀先烈、党员先进性教育、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热点基地,更是红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现在,余宏潮准备骑着他的摩托车赶往东源村,他要最后送别那个会唱红军歌的王忠琯老人,那个几十年如一日拜祭无名英雄的老人。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