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虎贝走笔

2021-03-12 11:29

◎ 黄垂贵

桥头人的乡愁: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1989年至1993年,国家为了建设桥头水库需要,要求库区内包括桥头村在内的十来个自然村百来户村民要全数搬迁,并在虎贝镇政府所在地成立了虎贝七淀移民新村,同时于1993年成立了中洋里与东源两个行政村,历经几百年的桥头村落正式载入历史,原桥头村人也选择自谋安置的道路,远离了原桥头村驻地。

桥头村有三姓村民,分别为黄、颜、王姓,其中黄姓为主姓,其始祖黄宗林,系虎贝旧厝开基始祖玉弟公第十四世孙,于清康煕间迁桥头村开基。在1993年之前是虎贝镇自然村落最多的行政村,包括桥头、墓亭、岗头、东源、林口、中洋里、灯笼、天峰亭、金钟里、笊篱壑、昔崎楼、横贝、后门楼、南坑亭、大坪、田头、竹坪溪、白岩等17个自然村,行政主村为桥头村,拥有500多户村民,2000多人口,4万亩森林土地。

原桥头主村系通往霍童、东源、虎贝的3条桥连接点,故名。桥头村原有61户,261人,是闽东第一批被宁德政府确定为老区基点村。这里在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了杰出的革命者及革命群众。1932年底叶飞到宁德巡视工作,与颜阿兰组织起多支工农自卫队,并在洪口、虎贝桥头、七都建立了交通站,由桥头村颜广发任站长、黄垂卯任交通员,当时的桥头交通站成了联络古田、屏南与宁德的三县中心交通站,在黄垂卯牺牲后桥头的黄垂明成了交通站交通员。

1933年3月桥头、东源、岗头、中洋村、林口等村相继建立了贫农团组织,骨干人员多达30多人。桥头村贫农团组织由颜广发负责,开展“五抗”斗争,即发动群众对国民党当局进行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的五抗斗争。

1933年6月桥头村成立了党支部,颜广发担任党支部书记,桥头的颜广发、叶隆举、黄垂卯,东源的黄昌助、王迟砚、王华春、林口的陈细二,墓亭的黄垂旺,岗头的林维育、王钟友等十位同志是中共党员。在党支部、贫农团的领导下,“地主剥削农民”“穷人要翻身”等新名词成了人们讨论的新鲜话题,桥头一带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烘热了古老的老山村,猛烈冲击了当时长期压在穷苦人民头上的封建地主豪绅。

从此开始,桥头村人民跟随革命洪潮开展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以黄垂明为代表的桥头人创下以许多脍炙人口的闽东红色历史记忆,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地传颂着、宣扬着。

1934年9月黄垂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1938年1月跟随叶飞领导的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并先后担任班长、排长等职。1939年5月他率领侦察排在泾县三里店袭击日军据点,击毙日军14名,生擒1名,同年8月在攻打九华山战斗中负伤。11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返回福建,坚持闽东抗日反顽斗争,先后任宁德县游击队长、闽东特委机关教导队负责人,福建省直属纵队第三支队队长。

1936年9月,在原桥头村东源自然村至桥头百丈岩山场发生了一场震惊宁川大地的“百丈岩九壮士”事迹。当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进入最艰苦卓绝时期,红军闽东独立师在叶飞、阮英平等带领下艰难地进行着反“围剿”斗争,这一天,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带领独立师第三纵队120余人,从连江、罗源一带转战到宁德县虎贝乡原桥头村东源自然村,受到国民党省保安团集结了三个连的兵力的包围,妄图将红军第三纵队一举消灭。阮英平当机立断,命令支队长阮吴近带领支队20多名战士,抢占百丈岩制高点,居高临下阻击敌军,掩护纵队大部分人员撤退,阮吴近率领的小分队成功吸引了大部分敌人往桥头百丈岩方向迂进,到达崖顶时红军战士只剩下9名,这九名战士面对蜂拥上来的敌人,他们毅然砸烂枪支,一个接着一个地纵身跃下百丈岩崖,全部壮烈牺牲。处在百丈岩崖下的桥头村群众积极参与了此次掩埋烈士遗体善后行动,其中黄世乐因为参与了这次行动还被国民党以涉嫌通“匪”被抓到洋中审问了好几天才放回。至此开始,桥头全村人都相继参加了革命。为此,桥头村群众也遭受颇多劫难。

1947年以后,国民党“围剿”进一步加剧,保五团实行“清乡”政策,欲将桥头人全部驱赶到虎贝去,并大肆抓捕桥头群众。好几位参与革命的群众被国民党抓到霍童差点被活埋,三县游击队交通站站长颜广发被枪杀于虎贝乡公所,还被烧掉房屋四座。国民党还在当地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家家门前被石头垒起高墙。至此,桥头乡亲有家不能回,有田不能耕,无奈之下只好露宿山野崖边,在溪墘垒灶煮食度生等。

解放后,桥头村被评为烈士的有 3人,分别为:颜广发、颜广常、黄垂卯。被评为革命“五老”村民有 19人,分别是:黄伏著、黄垂朴、颜广定、谢秀香、颜广通、林佳成、黄垂坤、黄先玩、黄先伦、颜天周、胡金钗、林成蕊、黄先纬、雷珠娇、黄先芳、黄垂接、黄垂帮、黄先镜、黄垂德。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直属游击纵队第三支队队长的黄垂明历任第一任福安县长与宁德县长,中共福安地委委员、常委,福安专署副专员,宁德地区革委会主任,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宁德地委常委,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委,兼任宁德地委政法委副书记,1992年9月逝世于宁德,享年81岁。

几十年过去,到了1993年桥头村人再一次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的建设需要,为了建设桥头水库,桥头整村全部搬离。原桥头村成了桥头水库淹没区,但桥头人的记忆里,桥头永远绽放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光芒,桥头的革命历史将永远载入宁德光辉的革命史册。

从旧厝燕翼堂走出的泉州府学正堂黄宿源

虎贝镇旧厝村家谱有这样的记载:“封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资父事君,臣子笃匪躬之谊,作忠以孝国家,宏锡类之恩,尔黄镇中,乃福建泉州府教授黄宿源之父,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著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兹以覃恩,赠尔为文林郎,锡之敕命,于戏!殊荣必逮于所亲,宠命用光。夫有子承兹优渥,长芘忠勤。制曰:奉职在公,嘉教劳之,有自推恩将母宜锡典之攸隆。尔陈氏,乃福建泉州府教授黄宿源之母,壶范宜家,夙协承筐之征,母仪贻谷,载昭画荻之芳,兹以覃恩,赠尔为孺人,于戏!彰淑德于不瑕式,荣象服赝宠命之有赫,允贲泉垆。同治拾一年十月初九日”

这是一篇同治皇帝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十月的时候对福建泉州府教授黄宿源父母下达的封诰褒奖,皇帝下达诏令说:凭借父亲的资历侍奉国君,作为臣子深奉勤力勤王之事,对国家尽忠尽诚,朝廷当特加褒奖你,以示恩典。你黄镇中乃福建泉州府教授黄宿源之父,自身善于积德,对他的后代遗惠颇多,用道义教养子辈,并以孝义传家,使家堂发展,将遗惠留传。现在广施恩泽,特加赠你文林郎,特恩赏给你敕命。呜呼!非同一般的荣耀一定赏赐给所亲信的人,宠信的政令用正大光明的方式传达!有儿子承受这样的优厚的恩遇,你要更加忠诚勤恳地为国家效命!

皇帝对黄宿源父亲黄镇中褒奖一番后又对黄宿源之母给予褒奖:勤谨奉职,一心为公,嘉奖慰劳,历朝已有推恩及母妇的先例。你陈氏,乃福建泉州府教授黄宿源之母,风范宜于家世,一向协助家世,有承筐之女德,母仪风范,胸怀若谷,有欧阳修之母画荻教子之德行,现在广施恩泽,特恩赠你为孺人的封号。呜呼!特别彰显你的贤淑之德于无暇登车远眺,颁赐象服,荣膺厚恩,你要继续贤德之仪。

现位于虎贝镇旧厝村中心街傍的老人会,在清朝时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私塾馆,名称燕翼堂。顾名思义燕翼堂就是抚育燕子至飞的场所,也就是当时培养人才的场所。

清代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中央的官学是国子监、宗学、觉罗学、算学馆、俄罗斯学馆等。地方上的有府学、周学、县学。私塾为私学。除官学、私学外,清代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官学,叫书院。

在京师设立国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国学亦称太学、国子监。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僚的。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每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大庆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七年开始,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例贡生(廪、监附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学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还有习字、习射。

府学、州学、县学是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1名;副教官是训导,员额不定。学生是童生经过入学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再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廪膳生,成绩最好,有一定名额,发给月米;其次是增广生,也有一定名额,没有月米;再其次为附学生(附于诸生之末故有此称)。府学、州学、县学课程教育内容为培养官僚而设置。有法律课,讲解清律;政治课,读卧碑。文化教育课,读《四书》《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大学衍义》《文章正宗》等。课程少,重点放在考课上。考课有月考、季考与岁考。

清朝私塾形式有:一、教馆(或称坐馆),请老师到家里教学。二、家塾,老师在家里办学。三、义学(义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庙办学,教穷人家子弟。这些私学从事启蒙教育,以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学生基本上五六岁到二十岁,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为教材。在这些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私塾一直坚持到民国时期。

旧厝的燕翼堂也属于地方私塾馆,由于当年旧厝一带村民红茶制作出口、广泛制做染料靛青等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因此,旧厝村前辈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就在旧厝村的中心地带开办了一所专门教育后人的学堂即私塾馆,取名燕翼堂。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时期的旧厝《黄氏家谱》记载:从燕翼堂走出举人2名,监生14名,贡生7名,廪生12名,增生10名,附生46名,武生14名,民国高等毕业生20名。

黄镇中是黄宿源之父,乾隆朝附生、增生。黄宿源是黄镇中长子,号探石,字星海,乳瀚生,妣陈氏。他生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十一未时,卒于光绪庚辰年七月,寿七十三岁。其妻陈氏生于嘉庆已巳年(公元1809年)。黄宿源自小聪明过人,学识超群,尤其在文学方面颇有进步,他一路从附生到增生,又从增生到举人。他在道光丁酉年科中全省第二十三名举人,甲辰科大挑二等,咸丰壬子岁七月署永春州学训导。同治二年部选政和县学训,以教谕衔管训导事加三级纪录四次。同治四年诰封文林郎,升泉州府学教授。光绪六年部选升授邵武府学教授。黄宿源一生多处任教,以培养济世人才为己任,克勤克俭,为闽学人才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