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别有洞天彭家村(外一篇)

2021-03-12 11:30

◎ 苏诗瑶

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彭家村又名彭家墩,因古书中有将高地称作“敦”的说法,而得名。彭家墩是彭氏一族聚集的村子。据彭家墩族谱与《福建·彭氏族志》记载,彭姓入闽始于晋代,迁入者有多支。闽东彭氏远祖乃唐初裕公,扬州江都人,官至兵部尚书,公元618年从江西新昌县迁至浙江平阳。传至十一世思邈公(闽东始祖)曾任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公元885年随王潮入闽,官至兵部尚书,宅福州西湖而肇基。思邈公育有三子,长子兰胤随思邈公定居于福州西湖,次子兰居迁居建宁府(即今南平市),三子兰膺迁居宁德。

人口的迁入让彭家村集聚而日渐兴旺,但地处偏远,往来人口并不多,至今在籍人口也只有400多人。

从城区通往彭家村的山道只有一条,山高林茂的彭家村路途崎岖,汽车穿过山林间的黄泥道,一层一层拨开树林,彭家村的样貌透过林间的缝隙隐隐呈现出来了。

不同于北方的层林尽染,彭家村的秋无论从任何一个位置放眼所望,都是舒适而明朗的绿色。若不是从山风的清爽中感受到一丝刺骨的寒意,或许你还深信夏未从彭家村离去。

彭家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古建筑群落的风貌,古民居清一色土木结构,夯土垒起的窄门高屋,屋内的梁架、斗拱、柱式等仍保存着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村落巷道如梳齿般纵向排列,为中国民居里为人称道的“梳式布局”。

彭氏宗祠在彭家村算得上是一处比较特别的景观,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宗祠建筑的本身,而是宗祠前与它相伴百年的罗汉松。“堂前罗汉树有年,雨显云霞常缠绵。可比月中纱罗景,长春不老在阶前。”便是宗祠与罗汉松最真实的写照。彭氏宗祠始建于唐末,几经重修,已经看不到唐朝的建筑风貌的模样了,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明万历戌申年(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9年)端月(农历正月)。堂前牌匾书“彭氏宗祠”四个大字,落款“万历岁次戌申 端月吉旦”(重修)。堂前古罗汉松,树高约8米,胸围2.51米,直径0.8米,树姿古雅,婆娑葱茏,苍劲挺拔,似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其花似桃,叶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

到彭家村,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武毅大夫彭仲修(871-957,号北山)。彭仲修出生于“熟洋彭家墩”(即今蕉城虎贝彭家村),少年时喜习武,17岁入庠为武秀才,20岁上省比试中武魁元并任职武教官。三年后上京会试获第三名,任职兵部武官,因为官清廉正直、刚毅果敢,被敕封为“武毅大夫”。彭仲修告老还乡后定居于宁德城关西山(即今白鹤峰下),逝世后葬于宁德东关寨头岗(即今宁德城关福山街),据彭氏族谱记载,该墓原始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讲究,全用大条石砌成。墓身建筑三层,有石雕栏杆,墓周围长100多米,宽60多米,墓碑刻“北山”两个大字。于1980年11月11日经宁德县(现蕉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宁政综〔1980〕4号)批准,被列入我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彭仲修的墓还有一段小插曲,1939年,国民党旅长李树棠骑马路过仲修公神道石碑前,突然马被惊吓,昂头大叫。李树棠十分生气,下令士兵第二天把彭公神道石碑炸掉。彭氏后人得知后,连夜把石碑搬走保存,一直到1980年才挖出来,也因此免遭“文革”之灾。

彭家村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其中关于“杉树王”的传说最多。

杉树王名为龙伞树,又名凉伞树,因其主干顶端分枝向四面撑开,枝叶下垂,形同伞状而被叫做“凉伞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树龄。龙伞树位于彭家村的核心地带,被散落的古民居一圈圈地包围,它枝叶繁茂,主干挺拔入云,枝干虬曲苍劲,墨绿色的树皮纵裂,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可仍旧挺拔而昂扬,威武地屹立在那里。

龙伞树高14.5米、胸围8.82米、直径达2.81米,需7个成年人环抱。因为体型巨大,也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杉木王”。1996年,被认定为“福建古树名木”。

千年古杉树,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赋予了它很多神秘色彩。相传,彭仲修(公元628-709年),幼年其实是居住在邻村,只不过经常在石洋放羊(彭家村古称石洋)。

有一天放羊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彭仲修就将羊群赶到一处石洞之中避雨。这时有一只怀孕的母羊要生产了,于是雨停之后,彭仲修便抱起两只新生小羊羔兴冲冲地想要赶回家去,没想到母羊就是不肯起身离开。

经过几次三番,彭仲修无奈之下顺手拔起一棵小树苗倒载在土里,并对母羊说:“你喜欢这个地方是吗?我现在倒载在这里的小树苗,如果到了明年它能成活,我们就一起搬到这里居住行吗?”说来也神,彭仲修说完之后母羊咩咩两声竟然真的起身离开了。于是彭仲修便赶着羊群回到了家中。

转眼过了一年,春天到了,那棵倒载的树苗也真的活下来了,于是彭仲修便和父亲兰膺公商量起搬家的事情。石洋(彭家村)之前就是个草茂土肥的地方,在经过父亲的同意之后,彭仲修便带领全家人搬到了石洋。

彭仲修栽下的这棵树苗实为杉树苗,至今茂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因为这段武探花的传奇故事,彭家村也得了个地灵人杰的印象。

探寻梅鹤的别样民俗

观闽剧,品美食,焚香祭祀共祈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梅鹤村都会举行隆重的元宵活动。九百年来,老梅鹤人总会在这天携家带口,自发组织祭祀、观剧、祈福等传统文化活动,即便风雨,也不曾间断。他们似乎将这种民俗文化的底蕴融入骨血,随着血液的流淌,贯穿一生。

“小时候,过元宵节是新年里最热闹的事。”年过七旬的林老说起梅鹤的元宵节,一脸的幸福,“几十年了,年年迎神逛巷,总也逛不够,再吃块黄果糕,听曲折子戏,这便是梅鹤的年味。”

正如林老所说,梅鹤的元宵节是最具年味的,而最能体现年味的文化活动当属宗祠祭祀。

只听爆竹声响鼓齐鸣,雨雾中的梅鹤在微微泛光的清晨忙碌了起来,老宗祠里早已人潮涌动,从全村各处赶来的村民,挑着早已准备好的祭祀用品,来到老宗祠祭祀自己的祖先。几百份的贡品几乎填满了整个老宗祠,温热的老米酒还散发着醉人的香气,人们点烛焚香,虔诚叩拜,祈求来年好运。几百年了,贡品换了又换,却换不走梅鹤浓浓的年味。

年味还体现在传统的美食里,首届梅鹤传统美食(药膳)大奖赛在炮竹声中拉开了序幕,十八道美食药膳,道道味不同,足够让人大补一场。每道菜做法都有所讲究,比如说手撕羊排,选用的就是青海羊,将大块的全羊排放进锅中,用大火熬煮,加入生姜、大蒜、花椒、胡椒、枸杞调味,在熬煮过程中还要不断翻看羊肉熟食程度,用刀子在羊排上划口,划口的目的一方面是让羊排快速熟透,另一方面能更加入味,待羊肉熟烂,出锅切块便可实用了,美味的羊肉经过熬煮几乎闻不到任何腥味,口感也相当不错。十几位美食专家认真品鉴十八道菜系,最终林老的煲鸭汤以最高票数获胜。药膳不是食物与药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人们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智慧的哲学,美食有时候并不在食,或许更多的是对乡愁的寄托。

灯光挑亮了老宗祠里的戏台子,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闽剧在老梅鹤人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怀,凤冠霞衣,浓妆淡抹,剧情跌宕,扣人心弦。林老闭着眼,哼唱着,他说:“那时候的闽剧最有味道,浅唱、抬手、端坐、道具、发型,就连锣鼓声响各个都很讲究。现在,花旦妆太重,小生动作太硬,侍女的服装就更是随意了。”林老感慨道,闽剧是福建文化的瑰宝,切不可随意对待,要是文化丢了根,就是人丢了魂。

对于林老来说记忆中闽剧更多是甜的,“小时候,看剧不为剧,只为讨个糖葫芦。”如今一晃七十载,讨糖的已不是林老,而是他的子孙了。岁月就这样在这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递着,好似一成不变,却又变化万千。

灯光灭了,大红幔布落下,夜色抹去最后一缕残阳。花灯亮了,锣鼓响起,龙狮齐舞让刚静下来的老宗祠又热闹了起来。只见台下双龙摇首摆尾追逐彩球,台上舞狮翻腾跳跃憨态可掬。游神的队伍在喧闹的氛围中,浩浩荡荡地从老宗祠里涌出,炫彩的花灯闪着光影连成一条长长的金龙,摇首游走在梅鹤的大街小巷中。“金龙”腾飞而起窜出老巷,不知了去向,唯有震天的爆竹声和四起的烟火让你知晓它在何方。村民焚香朝拜,祈福迎神,翘盼来年五谷丰登。

作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梅鹤历史久远,但风貌依旧,它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传承着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