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作家笔下的虎贝

百年“戏”俗寄乡愁

2021-03-12 11:30

◎ 林晓兰

宁德蕉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迄今为止,蕉城的上百个村庄依然保持着过节“请神看戏”的传统习俗。在当地百姓心中,过大节必须有唱大戏的景致,村民们寄娱神活动以保全村安康习俗,传衍至今。

“依呀…啊…”一句韵味十足的闽剧唱腔,伴着一阵急促的鼓乐声,从虎贝镇旧厝村的祖厅里传了出来。

循声而入,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映入眼帘。戏台上,一出《八仙过海》拉开序幕,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戏剧人物嬉笑怒骂的演绎中分外鲜活。戏台下,上百名观众拥坐在大厅里看得入迷。

这样的场景已持续近百年。逢农历十月廿七,旧厝村都要上演闽剧大戏。原来,这天是当地传统节日———“齐天大圣诞辰日”。这节,在当地村民眼中,与春节可相媲美,都要“请神看戏”。下午晚上各唱一出,连演三天,方便邀请四邻八村的朋友来看戏。

家家户户在这天也都会尽量赶返家中,闹腾起喜庆的氛围,仿佛千百年时光仍驻。

在戏台周边忙前忙后的是旧厝村负责牵头办戏的黄孝清,由于今年家中喜添双胞胎孙子,他成了“喜头”。旧厝村至今仍保留了“喜头”的习俗,即每逢节日,都要由当年家中有娶媳妇、生孩子等喜事的村民牵头,处理各项事务。

“这是我们村的传统,图个吉利。”黄孝清说,虽然处理事务累,但是他乐在其中,因为这是村民们共同的喜庆和祈福,自己也能讨个好彩头。

“听说这剧团很多年前来过了。”“花旦长得很水灵,声音也特别好听!”“希望今年可以演一出《曲判记》,好多年没看了!”演戏前,村民们早早地来到大厅里坐着,你一言我一语,等待着好戏上演。没多久,座位上、过道里便挤满了人。

73岁的黄祖树回忆起以前的场景,脸上露出了笑容:“每次开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想要看戏都得提前来占地儿。每家每户各自携带凳子,来得早就摆在好位置,来得迟就只能站在角落。”

“这戏,我听了几十年,永远听不够!”黄祖树说,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或者说是一种情怀。

在戏台下,也能看到许多年轻人的面孔,或是和好友结伴而来,或是带着家中小孩。他们坦言,虽然经常来看戏,但还是看不太懂,可这种热闹的氛围却深深吸引着他们。

黄吉眉也在前一天,特意从福州赶回老家。她虽然不是闽剧迷,但是每年都会拖家带口、呼朋唤友地来看戏。她说:“无论多远,我们都尽量回来,共享这一盛事。这是一种道不明的乡愁。”

传统习俗为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打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载体,而传统艺术又繁荣和丰富了传统习俗,成为传统习俗引入乡愁的媒介。这样的良性互动组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内涵,引人深思。

“我20年前来过一次旧厝村。如今故地重游,我也从小生唱到老生了。”来旧厝村唱戏的闽剧团团长陈勇,是一个唱了38年闽剧的老团长。他说,蕉城区一带的百姓很喜爱闽剧,他每到一个村庄,都能感受到台下父老乡亲的热情,唱起戏来也格外起劲。

过去,福州五区八县以及闽东一带风靡闽剧,陈勇他们每年都要唱上三百多本戏,一年最多休息一个月。如今虽然没有过去那么盛行,但是闽东的乡村每年也都会在几个固定节日邀请他们演出,这个传统几十年来不变。

“现在回过头想想,就好像自己是那年轮,记录着一家、一户、一村的老时光。”陈勇说道。

而年轻演员,对到农村演戏也有自己的认识。陈霄,80后,霞浦人。他在家乡的戏台前看戏长大,15岁便开始学唱戏,如今也算是唱了近20年闽剧的小戏骨。

陈霄演丑角。丑角扮相虽丑,却是最富有幽默和笑点的角色。最让他欣慰的,便是观众的笑脸。

而各式各样的农村习俗,也让他欣喜不已。他说:“我们是农村人眼中的戏,但农村,也是我们眼中的戏。”对于传统艺术的坚守,让他历经了一趟趟有趣的乡村旅行。或许,如陈霄一般,带着闽剧去旅行的人,还会更多。

百姓寄娱神、祭祀等方式祈福安康,也因此创造和创新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因根植基层、根植传统,富含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同样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