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向贫困诀别 向振兴出发

2021-03-12 16:03

◎ 郑雨桐

盛夏时节,雨后初霁。

闽东大地,历经风雨洗涤,犹如一卷铺展的水墨画,风情正浓,正如历经艰苦磨砺,方兴未艾。

无论是生机蓬勃的广袤田地,宽敞笔直的乡间大道,还是崭新别致的农家别墅,仿佛都是缀于山海间的瑰宝,又似沉淀于时光中的印记,总在风过时诉说种种过往。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站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回望,忆绪万千———

早些年,宁德(俗称闽东)在人们的印象中便是5个字,“老、少、边、岛、贫”,曾一度被称作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经济总量长期处于全省下游。20世纪80年代,宁德更是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贫困的味道有多苦,只有经历的人才深知。那颠簸在温饱边缘的忐忑、那挣扎于颗粒无收的无助、那无力于治病的绝望,倒映在那一双双麻木的双眼,如刀子一般割过你的眼眸。

有些,不是封存于历史书的陈旧往事,而是早些年笔者亲眼看见的场景。那个瞬间,你或许才知道,“摆脱贫困”4个字,究竟有着怎样沉甸甸的分量。

无惧自然的莫测,无惧形势的多变,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但中国,敢下如此大决心、采取如此多举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益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过去30多年来,宁德始终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决战脱贫,不仅实现了77万多人的顺利脱贫,更是成功从“黄金断裂带”华丽转身“黄金发展带”,在闽东大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弱鸟先飞,摆脱贫困志高远

闲时,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闽东日报社原总编辑王绍据总爱在山水间奔波,看着一个又一个乡村幸福嬗变。

被尊称为“扶贫活地图”的他,对宁德乡村满是情怀。乡间逸事,总融在他笔下,酿出浓浓思绪。

20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形势大好,各级新闻传媒大量报道各地涌现的“万元户”“亿元村”的消息,一时间让人们产生了农村都富起来的错觉。

可出身贫苦的王绍据知道,摆脱贫困并非易事,尤其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宁德而言。在听得一些传闻后,1984年5月15日,他决定只身徒步往返36华里,深入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了解基层最真实的情况。

呈现在他眼前的,不是“万元”“亿元”,而是群众食难果腹、衣难蔽体、屋难遮雨的艰难处境。他渴望惊喜,却只有惊愕。

那晚,他彻夜难眠,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对贫困的不甘,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反映穷山村情况的文章跃然纸上。

闽东人民是有梦想的,从王绍据身上便可看出———一个“治”,一个“致”,望的是彻底“拔”出穷根,盼的是彻底迎头赶上。他怀着忐忑和憧憬,将稿子向有关媒体投稿。

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的制约,脱贫之路异常艰难坎坷,可长久以来,党委政府从未放弃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关怀。这篇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来信形式刊《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并配发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

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一场规模广大的扶贫开发活动,就这样如火如荼、旷日持久地进行到今天。

党委政府倾心帮扶,得到帮助的贫困群众也“不甘示弱”。那份对摆脱贫困的坚决和顽强,化作一双双腾飞的“羽翼”,向天空宣誓着腾飞的决心。

还是那片山、那片水,赤溪村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多年里,赤溪村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产业扶贫,真正“拔”出了穷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166元,增长到2019年22698元。村集体收入也从当年的负债10多万元增加到130万元。

赤溪村头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几个大字。望着那刻在石头里的记忆,王绍据的眼眸里揉着笑,正如赤溪村那千万般笑容。

习近平同志曾用“弱鸟”形容贫困的闽东,并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求,可受历史和地域的限制,闽东人民如笼子里的鸟,看得到天空,找不到出路。弱鸟,如何先飞?

恰时,各级党委政府伸出了那双“有形的手”,牵着贫困群众前往“共同富裕”的未来———笔者想,这就是扶贫的意义所在,是引领,是谋划,是携手,但最关键的,仍是共同前行,仍是不懈腾飞。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闽东的高山和大海,养育出闽东人民的挺拔和不息。你看那土壤里滴下的汗水,你看那渔船上晒出的黝黑,无一不映射着对生活的倔强。

30多年来,宁德这只“弱鸟”,始终没有放弃“先飞”的梦想,那双扑棱的“翅膀”,坚定而顽强地扇动着———

1985年,闽东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9.65元,为全国水平的83%,其中收入低于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村贫困人口就达77.5万;9个县中有6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德脱贫攻坚主要以解决温饱为基本任务,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坚持把摆脱贫困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推广“种养加”,推动工业、农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基本解决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宁德抓住国务院批准闽东为“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精心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并在福建省率先开展“造福工程”,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超常规发展措施,顺利摘掉“连片特困地区”和6个“国定贫困县”的帽子。

2000年以来,宁德主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面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小额信贷、“造福工程”搬迁等扶贫工程。仅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全市就有25.68万人实现脱贫。

近年来,宁德更是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宁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建档立卡贫困村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抓住每一个机遇,翻过每一个坎坷,宁德从未放弃过对摆脱贫困的梦想,从未停下追逐幸福生活的脚步。

“弱鸟”,终于张开了腾飞的羽翼!

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

2020年3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脱贫,哪怕当前面对疫情的影响,也要坚决实现脱贫!这不仅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

可贫困之因,或积沉已久,或难以为抗,脱贫,谈何容易,何以破局?

滴水,可以穿石!在宁德,扶贫的接力棒,传了一任又一任,接了一级又一级,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

摄影家丁立凡的镜头里,装满了连家船民“上岸”的故事,那一点一滴的笑容,是照片最美的元素。

“从打地基,到入住,再到就业,凝聚了太多太多人的心血。”每每翻阅照片,他的心里总是充满感动。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1997年以前,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有名无实。全村700多户船民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一条小木船就是几代人的家,“家连着船,船连着家”,被称为“连家船民”。

1条船9人住的“蜗居”生活,村民江五全忘不了———每条船长15米,宽不足2米,连转个身都难。如果碰到台风天,全家人常常一夜无眠,睁眼到天明,生怕船出现意外。

老船民在海上漂了大半辈子,生活很苦,还落下一身病;到老年时常常贫病交加,老无所依,有痛只能忍着,有泪只能往肚里流。因为贫穷,岸上还流传着“有女莫嫁船上汉”的民谚,许多年轻船民打光棍。

一把辛酸泪,欲语泪先流。船民们都盼着早日结束这样的生活,过上安居生活。家,一个最普通的词,却让连家船民祖祖辈辈魂牵梦萦。

这群人,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其实,连家船民问题由来已久,也是福建省贫困人口中扶贫难度较大的一个群体。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帮扶,但由于各种因素,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1997年,习近平同志带队到闽东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后,向省委建议尽快解决闽东地区“茅草屋”和“连家船”问题。后来,福建开启一场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

据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介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兴建了2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将511户渔民2310人搬迁上岸。

1998年、2000年,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到下岐村调研连家船民上岸工作,并嘱咐“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仅让连家船民居得其所,更是把连家船民的就业、创业问题记挂在心头。渔民从单一的捕捞业,渐渐扩展到水产养殖业、海上捕捞业、商贸服务业和工程建筑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30多名村民成立了建筑工程队,承包各类桩基工程,收入可比以前高太多了!”村里致富带头人江成财念叨着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过去的艰辛,随照片装进了抽屉。

人上岸,心上岸,幸福上岸。居解困,业解困,发展解困。全市2万连家船民搬迁上岸,40多万人造福搬迁,为的是最苦的老百姓,啃得是最难的“硬骨头”。这正是党委、政府滴水穿石、接力扶贫的生动缩影。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是宁德扶贫最基本的准则。每一届领导干部,都把脱贫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坚持不懈抓到位。久久为功,概之谓此。

如今,放眼闽东大地,无论是山林滩涂、田间地头还是车间工厂,都不难看到领导干部们为了贫困户、贫困村奔波忙碌的身影———

郭锡文、梁伟新、金敏、兰斯琦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始终把贫困群众冷暖记挂在心头,数次深入一线“把脉问诊”,实地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难题。市县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他们出谋划策找思路。市县乡村四级有关干部走村入户,及时了解贫困群众动态。

挂钩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助理、爱心人士……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扶贫的初心,成了那一滴滴穿石的“水”。

这样的“水”,在宁德难以计数,一滴一滴,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汹涌浪涛,冲击着贫困的屏障。而这样的“水”,不仅强劲,更是精准,每一滴都滴在致贫的“症结”上———

针对住房条件差的群众,通过造福搬迁,让他们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针对因病致贫的群众,出台医疗保险叠加政策,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报销比例;针对入学困难的贫困家庭,全程实行每年2000-5000元的差别化补助;对于一些实在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的,实行政策兜底,做到应保尽保……

滴水,可穿石,是信仰的动力,更是宁德干群同心同德的聚力。摆脱贫困的故事,因每一个人而生动。

山歌海经,因地制宜拔穷根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田地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丰厚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1988年9月,在闽东九县深入调研后的习近平同志,重新梳理了“山”与“海”的辩证法: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

于是,“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成了闽东人民决战脱贫的法宝。

蕉城区霍童镇八斗村,过去是穷的代名词。2000年从大石行政村分出来的时候,不仅人均收入低得可怜,只有1540元,更是背着5万多的债务。

“如何摆脱贫困的帽子是我们当时村委会一直考虑的问题。”八都村原党支部书记章金英回想起当时村里的情况一阵唏嘘。

作为老区村,各级党委、政府往往也会有政策、资金扶持,然而这种“输血”式扶贫并无法摆脱八斗村贫困。发展产业、走出大山,成为这些畲民心底的渴望。

希望,一个多美的词。农民把希望,埋到地里,再藏到心里。为何?没人比他们更懂得通往希望之路有多难。

当时听说种植脐橙能赚钱,2002年村民就从外面引进了种植脐橙技术。可这次尝试以失败收尾:种出的脐橙不仅又小且少,而且味道酸,这样一来收益单薄得可怜。

村民始终未曾放弃致富的期盼,果、林、竹、茶,有听说能赚钱的,村民都尝试种植,结果亦不尽如人意。仿佛隔绝于日出的地平线,600多名村民看得见光明,却找不到出路。

所幸,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到这个艰苦的小山村,不仅帮助他们对接农业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种植脐橙;还予以资金扶持,引导他们成立脐橙专业合作社,注册“霍童八斗脐橙”商标,逐步打开市场销路。

山之间,曙光初耀;海之畔,浪花涛涛。

美丽的大海,不仅孕育了大黄鱼、海参、海带、鲍鱼等优质海产品,如今还衍生出海洋旅游、海边民宿等新业态。海的歌,越唱越欢快。

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大量人流的聚焦,为当地贫困户带来了致富发展的契机。

“通过县、乡、村三级扶贫部门的牵线搭桥,我在家附近的民宿找到了新工作,主要负责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每月能领3000元工资。”东壁村村民林阿仙如今脸上常挂着笑容。

随着当地旅游的兴起,林阿仙发展信心越来越足,还养殖了土鸡土鸭销售给游客,并开了一家小卖铺。旅游的繁荣和家庭收入的多元,让已经脱贫的她不再担心自己会返贫。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只有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发展才具内生动力。在推进扶贫开发中,宁德始终坚持产业优先,注重把扶贫嫁接到产业上,坚定不移走好“大农业”的发展路子。

念好“山海经”,打响“特色牌”。宁德根据山海实际,因地制宜地谋划了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特色“8+1”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同时,加强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形成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入股分红、旅游增收以及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

在全市产业扶贫的大盘下,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找准摆脱贫困的源源“活水”———

福安市通过搭建领导聚合、国企龙头、创业引领、利益联结4个平台,为9.5万农户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户均增收近3000元;

古田县推行食用菌“县域工厂化”模式,破解产业缺引导、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规范等难题;

周宁县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社给贫困户提供绿色通道,送技能、送培训、送岗位,让贫困户变成新型农民;

柘荣县积极创新推广村企合作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出富溪镇岭后“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城郊乡“大学生创业+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

……

针对每一户贫困户情况不同,宁德还注重“精准”二字,重点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使96%以上贫困户都有一项脱贫项目,并按照“缺什么就帮什么”,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推动,及时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遇到的难题。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下,摆脱贫困的幸福欢歌家家传唱,响遍山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从1985年的329.65元增至2019年的17804元,真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开了大步伐!

再启征程,特色振兴扬四海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他在回信中说,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

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得知回信时,感动地难以自抑。脱贫了!终于脱贫了!

下党乡曾因偏远封闭,被戏称为寿宁“西伯利亚”。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下党是福建当时唯一的“五无”乡镇。

31年前的盛夏,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从寿宁县城出发来下党,先坐了3个小时的车,到上屏峰村公路不通了,一行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步行2个多小时,从文昌阁旁走下,才到达下党乡的下党村。

31年间,下党乡披荆斩棘、不懈奋斗,策划实施了“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园,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00元增长到1万多元。2018年,下党乡建档立卡的118户贫困户504人全部脱贫。

解决了贫困问题,下党乡并没有停步发展,而是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乡村振兴的道路,幸福生活的美好蓝图,又一次绘上了美丽动人的色彩。

据项忠红介绍,下党乡不仅继续深化“下乡的味道”品牌价值,聘请职业经理人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化管理流程,开发可视化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不断提升产业“五化”水平;还抢抓旅游发展大背景,着力打造“红色下党”旅游品牌,对古村明清古民居和鸾峰桥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完成滴水穿石主题公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游客服务中心、露天艺术广场等项目建设。

2019年,到下党游客就达18.3万人次,为村民直接增收900多万元。人人怯而止步的贫困乡,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打卡地”。

特色民宿、幸福茶馆、百口食堂、巧媳妇咸菜馆……放开了眼界,迈开了步子,村民对发展的信心越足、目标也越高。原本,只敢言贫的他们,如今嘴里念叨的都是“致富”“振兴”这样的字眼。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再一次为宁德指明了新方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成为宁德当前一个重要命题。这不仅为摆脱贫困再上一把“放心锁”,同样也为乡村发展赋予更多新内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说。

宁德坚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继续发展“8+1”特色产业,力争2022年全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同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重点抓好试点村和产业薄弱村、村财薄弱村发展,并推动市、县领导,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306个产业薄弱村全覆盖。

从抓贫困,到抓薄弱,宁德底子厚了、眼界高了,自我要求也提高了,“滴水穿石”的理念一以贯之地指引着宁德发展。欣然可见,宁德迈向振兴发展的背后,是一颗永远跳动的“心脏”!

事实上,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始终离不开宁德整个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一个人、一个村、一个镇的小“脱贫”,折射的是整个城市的大“脱贫”。

放眼全市,重点项目、产业、民生等各个领域,都始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黄金断裂带”的跨越式发展,与个体脱贫致富的故事交相辉映,再一次诠释了“弱鸟先飞”的艺术。

弱鸟,可以先飞!

随着高铁、高速、港口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并投运,宁德跃出山门连山海,打开了广阔的经济腹地。紧接着,一批气质颜值俱佳的“金娃娃”项目接踵落地,产业集群接连形成,构筑起“四梁八柱”和产业循环体系,经济逐步实现“弯道超车”。

弱鸟,也可飞洋过海!

宁德撤地设市、温福铁路通车两大梦想已成为现实,如今,又迎来环三都澳湾区开放开发的大好时机。宁德主动融入全省“六大湾区”建设布局,坚持产业、城市、港口、生态联动发展,统筹抓好环三都澳大湾区开发建设,打造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新增长极,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的红利,不仅释放到“毛细血管”的最末梢,也在党委政府的“高位嫁接”下,最直接、最畅通地反哺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020年2月26日上午,闽东时代乡村振兴基金项目成功签约,第一期由宁德市、县财政、市属国企认缴5亿元,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认缴5亿元,合作期10年,由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负责投资运营,主要投资方向是新能源电池相关产业项目,基金收益每年不低于10%用于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振兴发展。

这一乡村振兴“金娃娃”项目的成功签约,让乡村和主导产业衔接互动,将为宁德乡村支撑起强劲的发展后盾,让乡村发展更具底气。

历经脱贫攻坚的洗礼,振兴的巨轮又将扬帆起航,向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征程迈进!

宁德乡村,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