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太姥山下“第一村”

2021-03-12 16:04

◎ 王绍据

在神奇的太姥山西南之麓,坐落着一个方圆10平方公里的行政村。

这里青山环绕,群峦叠嶂,林木滴翠,竹影婆娑。清碧见底的下山溪和款款流淌的九鲤溪交汇在村境内。晨雾如纱,晚霞似火,为这个风光旖旎的村庄平添了几多灵气几多清秀。

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重达75吨的巨大原石,其形犹如一只正欲展翅起飞的雄鹰,令人叹为观止。石碑上,镌刻着9个镏金大字: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每逢节假日,纷至沓来的各方游客争相在石碑前留影纪念。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赤溪村干群代表视频连线后,这里更红火了。据统计,一年多来,已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及扶贫培训班、研修班的学员,党校教员,高校师生,媒体记者达260多批次20多万人来此参观学习。慕名自驾到此旅游观光的,更是不计其数。

走在平坦宽阔的长安新街上,整洁有序的民居白墙黛瓦在绿树翠竹的映衬下,更显得生机勃勃。家家户户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好一派喜庆景象。街道两旁,白茶店、特产店、鱼香楼、小酒家、品茗室、农家乐等乡村商家,鳞次栉比;银行服务点、火车票代售点、卫生院、警务室、法庭代办点等便民机构,一应俱全。

村庄的周边还建有畲族文化园、蝴蝶生态园、七彩农场、光鱼养殖场等等,一幅如诗如画、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展现在人们眼前。尤其在那蝴蝶园里,四季都能看到五彩缤纷、各式各色的蝴蝶,把小朋友们迷得是乐滋滋的,既添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

提起赤溪特产,除白茶、笋干、溪虾、溪鲫外,最令人青睐的要数光鱼了。光鱼,亦称糠鱼,是一种营养丰富、口味极佳、老少皆宜的淡水鱼。它的生存环境必须是毫无污染的。赤溪的清澈水质,变成为光鱼的家园。赤溪人以特殊的烹饪方法,将鱼肉鲜嫩而有韧性的特点更好地展现出来。许多游客到赤溪,光鱼是必点的一道佳肴。为了让游客能和光鱼亲密接触,养殖户正着手经营垂钓项目。人们垂钓于塘边,既可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山光水色,又可享受垂钓带来的乐趣。

每年的元宵佳节,恰是畲族的歌会时节。此时的赤溪村更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来自宁德各地的畲族歌手,身着民族服装,汇聚于此。尤其那些花季少女,个个婀娜多姿,她们放展银铃般的嗓子,歌唱共产党的恩重如山;歌唱改革开放的畲村巨变;歌唱畲家百姓的幸福生活……

看着眼前这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村庄,那络绎不绝的游客,又有谁能想象得到30多年前,这里可是闻名全国的特困村。

年近古稀的老村党支部书记黄国来回忆往事,仍感慨万端。他听祖辈说,400年前就有人迁徙到赤溪。赤溪原名漆溪,因这里的山中盛产漆树而得名。漆树是一种古老的经济树种,耐寒,不挑生存环境,尤其能够适应高山,且木材坚实。其漆液是天然树脂涂料,只需用刀划破树皮就会流出树液,将其收集,经煮沸后便成漆油胶,涂刷在木质的家具上,色泽闪光发亮,色彩经久不褪。1978年,在湖北随州挖掘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许多漆具,依然色彩如新,足以佐证。漆的功用,吸引了善于经营与制造的浙江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深山老林收集漆胶。因“漆”与“赤”谐音,且便于书写,逐渐有人把“漆溪”写成了“赤溪”。

这个名称在岁月的衍进中,又有了另一种诠释。由于这里除了漆树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收入之外,其他作物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单一的收入来源因需求的减少,故而村民的生活渐渐陷入困境,“赤溪”亦作赤贫之说,村名由此而生。

历史沧桑,山水依然。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赤溪村的12个自然村280户1300多人(其中畲族300余人),全部散居在崇山峻岭包围之中的偏僻地区,山陡、坡险、溪弯、地狭、村僻、人穷,是当时赤溪各个自然村的真实写照。

最贫穷的,是“挂”在半山腰的下山溪村寨,18户人家分散在岗尾、羊头坑、石壁头、水井面、大墘下、樟臭弯。听听这些地名,足以令人毛骨悚然!有一段民谣这样唱到:“昔日穷村下山溪,山高路险人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多年来,村民们过着食不果腹、衣难遮体,住不避雨的窘迫生活,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0元……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公开披露了村民们的艰难状况,提出了实施特殊政策的几点建议。该报为之配发了一篇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就是领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让这些贫困现象长久持续下去,不但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愧对那里曾为革命做出过牺牲的父老乡亲……”贫困的现实,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年的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党中央、国务院的号令,迅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和认真执行,一场波浪壮阔、旷日持久的新时期扶贫攻坚战,从此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打响。

下山溪自然村作为全国最早一批扶贫点,沐浴到了党的扶贫阳光。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倡导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理念,坚定了村干、村民反贫困的意志。通过“输血式”帮扶到“换血式”搬迁,整村移居到15华里之远的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1995年5月4日上午,春雨绵绵,爆竹声声。赤溪村鼓乐喧天,人头攒动,汉、畲两族村民披红戴绿,隆重庆祝下山溪自然村乔迁新址。时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宁德地委书记陈增光等领导,同福鼎县党政干部及村民们共贺这一“造福工程”的落成。

随着下山溪自然村22户88人的乔迁,党和政府的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加强,村民们期盼“挪穷窝”“拔穷根”的愿望也愈加强烈。其余9个自然村也从不同方向的山旮旯汇聚到了长安新街上。中心村的常住人口,由原来散居的93户400多人剧增到如今的356户1580人。

“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鼎调研时的先见之明,20多年后得到了准确的印证!赤溪村的干部和村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开启了这座“银行”。

旅游开发公司的引进,使赤溪人“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许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当起了撑筏工,在青山绿水间往返穿梭,虽拼力气,却很惬意。撑一趟竹筏,净收入100元。旅游旺季时,一天能撑个三四趟。村民那个笑呀、乐呀,止都止不住。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旅游的兴旺带动了餐饮业、服务业,各种农家乐、小客栈应运而生。亲看亲,邻看邻。没多久时间,长安街上就冒出了18家农家乐和餐饮店,还有不计其数的特产店、小超市。旅游旺季,还出现许多流动饮食摊,只要游客在哪里聚集,流动摊就摆在哪里,现煮现吃,新鲜可口。一年下来,着实让这些辛勤的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我曾问过一位专摆矿泉水摊点的老人,他乐得合不拢嘴,说:“我单卖矿泉水,春夏秋三季,每月能挣1600元。现在不穷了!不穷了!”

为把赤溪村的旅游做大,福鼎市和磻溪镇花大力气拓宽道路,除了修通两条与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连接的公路外,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与霞浦县联手,投资3亿多元修通了一条连接沈海高速互通口的旅游专线,使原来到赤溪村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为20分钟。与此同时,该村引进福建赤文峰民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杜家堡古民居,修旧如旧,旨在打造一座杜家堡畲族文化大观园,让海内外的游客到此领略丰富多彩的畲家风情……

喝过苦水的人,最知道蜜糖的甜。

熬过严冬的人,最知道春天的暖。

历尽艰辛“输血”、艰难“换血”、艰巨“造血”的赤溪人,最知道摆脱贫困、寻找富裕的不容易。

他们真诚感谢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扶贫政策,自发在村头竖起了一块青石碑,上面镌刻着“全国扶贫第一村”。“这块石碑虽然没有上级有关部门命名,但我们敢立,目的在于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党的恩情,记住我们曾经是最早一批扶贫对象,激励子孙们永远跟党走,朝着‘第一村’的目标,早日脱贫,加快实现小康进程!”村民主任在揭碑仪式上如是说。

赤溪村30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高度肯定。他于2015年1月29日,在国家《民族工作简报》上做了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网演播室,同赤溪村的干群代表视频连线,再次充分肯定了赤溪的脱贫成效。他说:“您看你们那标头是‘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是我觉得这里面也确实凝聚着宁德的人民群众、赤溪村的心血和汗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而且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精准扶贫。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千里连线,感恩于心。激情迸发,撸袖再干!

如今,赤溪村在现有取得“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村”多项荣誉的基础上,正朝着建成“中国自强第一村”“中国小康示范村”而继续拼搏!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