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2021-03-12 16:05

朱国库

2020年,历史会铭记这个年份。

中华民族,将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一个全人类都无比向往的梦想———脱贫致富。

脱贫,这是我党在新时代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堪称“世界殊”。

一个声音,响彻世界。“打好脱贫攻坚战,既要普通地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还要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少。”

这声音,传递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更传递着执政为民的伟大情怀!

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福安、霞浦和福鼎是全国三大畲族聚居县。

习总书记说,少数民族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坎。

见微可以知著。宁德畲族的群体脱贫致富,就是全国的典范,更是共产党人敢于啃“硬骨头”的见证。

让我们将视线投向福鼎的几个畲族新生活图景吧!

赤溪,青山绿水间的诗意栖居。走进赤溪村的长安新街,眼前是徽派风格的民房,酒楼、茶行、特产馆、小吃店林立。门前清流涓涓,屋后花香袅袅。好一派新村新景象。

一座白墙乌瓦的砖楼前,一位钟姓老伯正悠然抽着水烟筒,那种闲适感,弥漫在升腾的烟雾中。与老伯闲聊,老伯热情地打开话匣子:村里近几年开启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让这里憋了几十年的茶业、食用菌、水产等特色农产品都走出去啦。我这老头子,以前哪懂得那溪里的康鱼能这么值钱,现在,我儿子一年光养殖康鱼就有好几万块的收入。今年,我儿子又开始经营无公害茶园,按我这个老头子来看,这肯定赚钱!钟老伯说到这,又娴熟地点起一袋水烟,悠然地吸上一口,幸福感洋溢在那曾经沧桑的脸上。

要不是透过一段文字的记载,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福鼎的“老、少、边、穷”呢?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福鼎的穷山恶水呢?如今,这里的青山绿水,都是财宝,让赤溪畲民们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梦想———诗意的栖居。

佳阳,畲族人民唱新歌。早春二月,金灿灿的油菜花早就开得满坡满野。花香传送,畲歌悠扬。“李花开来桃花开,双华二月起舞台。一来会亲二会友,会亲会友比歌才。”这是佳阳畲族乡双华二月二的歌会。经过多年的经营打造升级,双华二月二歌会已成福鼎文旅的一张名片,吸引着香港、澳门、台湾两岸三地的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观光。昔日被人们看作象征着畲族落后的物事,如今大放光彩:竹竿舞畲家拳,是力道与节奏的契合;编斗笠织蓑衣,是一个民族的灵巧与智慧;唱畲歌展民俗,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光大;打糍粑舂鼠麴果,是乡愁记忆与延伸……奔向小康的畲民们,用各种方式,展示一个少数民族的缤纷色彩。

“洋口海僻平涛涛,九鲤鱼儿实在多,一网折拖一海篮,伙计睇见笑嗬嗬……”畲族民间歌手李圣回唱到这里停住,问:“为何畲歌笑呵呵?都是党的好政策多!”他说着,又唱起来了。歌声飘过这个古老的村庄,与新时代的旋律汇成更为壮丽的乐章。

硖门,牛歇节“火头旺”。瑞云千年古村又迎来了“四月八”,这是福鼎畲族同胞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日,畲民们团聚在一起,围着耕牛,以一种古老而又虔诚的仪式,给牛“喂酒”,然后起舞欢歌,表达对牛的崇敬。更大的盛典是在夜里。夜幕初合,那些畲民头人就点起篝火,年轻的阿哥、阿妹举起手中的火把,在篝火旁舞出炫目的火龙。欢快与热辣奔放的畲歌蹿向云霄。这就是硖门瑞云的“火头旺”,这是畲民祖祖辈辈的祈愿和渴盼,在民族复兴和脱贫致富的征程上,终于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样幸福的畲民生活图景,在管阳的社阳、白琳的康山、前岐的桥亭……都可以看到。

“少数民族不能少,畲民生活更美好,感谢政策来引导,未来还要起高潮!”畲族鼓手队成员蓝春守用歌声表达自己无比喜悦的心情。

80多岁的阿留婆,已是儿孙满堂,在城里过着温馨安详的晚年生活。可阿留婆却闲不住,要到处逛逛,见到街边小巷的废品总要捡回家。儿孙们都极其反对,我也觉得很不理解。我问她为何不享受清闲生活,她给我讲起往事。阿留婆说,那时畲民多苦,一家人吃糟糠,下饭的菜是炒麦子,放在一个竹筒里,筷子夹炒麦,每次只能一下,这是规矩。常年穿一条裤子,有的畲民衣不蔽体,冬天屁股冻得青紫。怎么换衣裤呢,人包在被窝里,家人将洗完的衣裤放在大口铁锅里炒,这叫“炒衣裤”,炒干了再穿上。村里有户雷姓族民,家里有7口人,因为穷,3年内死了5个人,那种惨境,让人心寒。阿婆讲完往事,开始抹眼角。我明白了,阿婆为何在幸福的日子里还要捡破烂。她是不忘那苦,珍惜这甜。

穷得不仅是阿留婆,今天磻溪镇的下山溪畲民还记得这样的歌谣: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险鸟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这歌谣唱出了当年下山溪畲民的几多悲苦泪。

下山溪,畲民聚居地,是一个“挂在”山腰的村子,四野是山峦起伏,丛林榛莽,野兽出没。畲民住茅草屋,遇上雨天,外面大雨不绝,屋内小雨嘀嗒;照明松油灯,果腹地瓜米,下饭野苦菜、盐水;一出门就要爬山过岭,羊肠小道,实在是坎坷崎岖。出门难,因为路难行;难出门,因为一家人只有一件可以遮体的衣裤。

说到行路难,70多岁的老李深受其苦。那年他23岁,妻子难产大出血,路远无法救治,最终带着多少憾恨离世。这是老李一生的痛,他后来也再没娶妻室。

下山溪畲民整村搬迁时,老李站在新楼前,放了长长的鞭炮,他用这样的方式告别一个悲苦的时代,拥抱一个崭新的时代。

翻过这沉重的一页,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要久久为功,做到一个少数民族不能少。在这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能吃苦,敢当先,为“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而废寝忘食。

赤溪村,三十年的脱贫致富路,一路都是感人的故事。从十年“输血”无功收场,到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再到十年“造血”靠“旅游+产业”脱贫摘帽,三十年的时间,都是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一步步奋斗出来的。

赤溪村的发展,给了周围一些畲族村信心。佳阳乡双华畲族村,土地贫瘠,荒山茫茫。如何在这贫且荒的土地上开出一条幸福路?村干部蓝春志面对荒山,想出一条路,得到包村领导乡人大主席钟朝晖的认可。于是两人翻山越岭实地考察,挨家挨户疏通思想,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开设班级普及养羊知识。这个过程多少艰辛只有蓝春志和钟朝晖知道,但他们觉得值得,因为他们是党员干部,必须要担起这副重担。

如今,双华村山头上处处可听羊唱歌。由于品种优质,吸引了福州、连江、罗源等地客商直接进村下订单。畲民雷代兴高兴地说:“以前山头长野草,如今处处都是宝!”在这个“羊计划”中,整村没有人落下,他们都跟上了幸福的步伐。

正是这“一个都不能少”的召唤,才让这“畲花”分外艳。畲民正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响亮的声音,如万里春风,让畲民焕发无限的生机。

2020年夏夜,桐江溪两岸霓虹闪烁,江水流光溢彩。江岸上,有人在唱畲歌:“我唱山歌给你传,中华民族大家欢。哪抹(没有)党的政策好,哪有畲民路儿宽?今日我唱你来听,第一难忘党恩情。党恩山高深似海,叫我如何还得清……”

这畲歌,唱出了畲民们的心声。这歌声,必将汇入时代的洪流,汇入闽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壮丽篇章。

一个声音响彻世界。

“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份担当。

中华民族必定会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胜仗。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