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一盏高山茶 清香飘下党

———记下党扶贫定制茶园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2021-03-12 16:06

◎ 徐 飞

庚子初夏,天朗气清。为了解寿宁县下党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笔者陪同市采风团深入闽浙边陲下党乡采风,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这块红土地的巨大变化。

因原进乡公路全面改造还在施工中,我们一行5人从县城出发,绕道托溪乡峡头村直抵下党。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翻越峡头大山,便进入下党境内。下党溪两岸高山耸峙,溪水潺潺,树木繁茂,青翠欲滴。驻足在单拱跨度世界之最的鸾峰桥头,除了鳞次栉比的土黄色老屋,清溪碧水,满眼青翠,在一湾绿水清波的映衬下,下党古村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依稀可见的茶园层层叠叠,簇拥着泛出绿波,时有轻纱薄雾缭绕其间,我们仿佛置身仙境。

情牵下党:贫困山乡盼春来

下党乡位于寿宁县西部,西邻南平市政和县,北接浙江省庆元县,距离县城43公里,是寿宁最边远的老区山乡。“地无三尺平,路无三尺宽,出门要爬岭,开门就见山”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对外信息闭塞,历史以来这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世纪80年代,下党就是远近闻名的特困乡,1988年建乡时,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成了全省罕见的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由于当时乡里没通公路,也没卫生院,村民常说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肥猪。

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赴寿宁,三进下党”,于1989年7月19日、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其中前两次是徒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慰问灾民,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深刻记忆。30多年来习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下党,为寿宁县下党乡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我们放弃了午休时间,参观了展览馆、古村之后,来到“幸福茶馆”,73岁的老人王光朝一边热情地给我们泡茶,一边生动地讲述着有关下党往事与茶馆里的幸福往事。

“坐井观天的地方,连鸟都飞不出去的地方”谈到以前艰苦的下党生活,73岁的老王心有余悸。下党乡通公路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加工技术,百姓的茶叶只能经过粗加工,靠肩挑背驮40多华里运送到周边乡镇集市出售,但一直卖不出应有的好价钱。

“虽然茶叶质量好,但下党离周边集镇太偏远了,受制于人,贱卖茶叶也往往是无奈之举。不然,还得寄存在亲戚朋友家数日后再去求卖或挑回家。”挑担的路途劳顿之苦和售卖艰辛,令老一辈的下党人记忆犹新。

下党产茶历史悠久,不仅是寿宁高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寿宁种茶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寿宁自明景泰年间(1450—1456)就已开始种茶,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曾在其所著的《寿宁待志》中做了详细地记载:“三甲住初垄,出细茶,十甲住葡萄洋村,出细茶,茶出七都。”不难发现,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福宁府成立以前,受建宁一带古茶文化的影响,下党成了寿宁最早引种茶叶的山村之一。

下党山清水秀,全乡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1%,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土地富硒富锌,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茶叶品质优越,质量上乘。1991年下党通车之后,村民种茶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茶园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全乡茶园面积达2500多亩。下党、下屏峰等几个村都相继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可以就近收购茶叶。老王说,多年来,下党的茶青行情都不太好,首季茶青价格好时勉强每斤达到五六元,多数时候茶青只能卖一两元,茶叶亩产毛收入只有2000多元。由于茶园效益不高,有些村民改成了发展脐橙、板栗等其他经济作物。

“由于加工技术落后,长期以来下党的茶叶一直卖不出好价钱,只能走中低端市场。以前下党人真的太苦了!一直盼望着哪一天能过上好日子。现在茶叶品牌做起来了,能在家门口卖茶叶,生活好起来了,真是幸福!要感谢党、感谢总书记啊!”眉开眼笑的老王被村民叫作“王幸福”,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幸福茶馆是由老王的旧房改造而成的,房屋装饰虽然朴素,但温馨又不乏文化气息。我们围在大板桌前,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茶馆里洋溢着幸福的气氛。问及去年是如何给总书记写信的,陪同的原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激动地说:“下党人民脱贫了,下党的变化很大,我们6个人就是在这里秘密商议给总书记写信的,想给总书记报告一下下党的过去和现在,没想到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我们非常高兴,非常感动。”

下党,是习总书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因30多年前发生在下党乡一段“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感人往事,下党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下党的茶叶从此华丽转身,走向了品牌新兴之路。

逐梦鸾峰:扶贫定制出奇招

2014年春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下党乡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3月,党中央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启动。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兰考县联系指导,在讲话时深情回忆起当年在宁德工作时,调研下党乡的往事。一路上披荆斩棘,汗水风尘,百姓自发送来的甘甜的绿豆汤,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生难忘的下乡的味道。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下党往事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特大消息,广大干部群众欣喜满怀,奔走相告,山城寿宁一时沸腾起来。

2014年5月8日,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专程驱车来到下党,在鸾峰桥上,尤书记与乡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们促膝相谈。席间,尤书记想给乡里办些实事,给些资金或项目,征求乡村干部意见。“给钱给项目,不如派个干部来帮我们发展更好。”盼望已久的下党村干部迫不及待地,强烈要求省委给下党村下派一名干部,帮扶村的发展。同年7月1日,省委组织部终于派来了2名年轻干部到乡里任职,其中省组的干部任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交通厅的干部任乡党委副书记,为期3年。

省组下派干部曾守福到任之后,思维敏捷、谦虚好学的他,立即对下党的村情进行深入的调研,如何让下党摆脱贫困,成为他心头的结。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多次陪同中央及省市媒体记者到下党采访,也多次接触到曾守福。修一条路,要一点钱,改变一点村容村貌,传统的驻村帮扶模式,曾守福觉得不够。“我离开后,下党村怎么办?如何把下党村造血功能的任务落到实处?”曾守福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授下党以渔,为下党群众造血。

对下党的未来,习近平曾语重心长地叮嘱,“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面对积贫积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曾守福一度陷入沉思。记得2014年采访曾书记时,他介绍说,为了想到一个能给村里造血的方法,晚上睡不着,躺到鸾峰桥上,看星空听流水,苦思冥想了好几个晚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省组和各方的助力下,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在下党诞生。消费扶贫新理念被引入下党村的茶产业生产营销中,实现了卖茶叶向卖茶园转变。

在曾守福策划下,下党村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首期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以一年一亩2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合同期为5年。买下茶园后,茶园的生产管理归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向茶园主提供100斤干茶作为回报。通过该项目,茶农每亩茶园可增收4000元,村财收入逾20万元。

就这样,用这个理念,曾守福想出了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模式确定之后,他找到北京一家品牌策划公司合作,负责项目推广和销售,积极通过“互联网+TV”、电商、微商、网店、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推介,努力提升“福山水·聚茶园”扶贫定制茶园的影响力。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福山水”在北京发售,“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理念,吸引了不少眼球,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全国人大代表、南安市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的认可和推介。

茶园有人定购了,茶叶由谁管护?又如何加工并保证质量?经过妥善考虑后,下党村成立蓉党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村委占股20%,村民占股20%,管理人员占股60%形式,建设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安装茶园、厂房摄像头48个,优先吸收了本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合作社、茶厂打工。通过这样的模式,既兼顾了各方利益,调动了积极性,又保证了村民和村财收入。村里只负责茶园管护和茶叶生产,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由北京一家公司运作。经过几年的运行,每年茶农能增收3000多元。2016年下党全村27户贫困户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600元增长到2019年14777元,村财收入增长到53万元。

扶贫定制茶园模式在下党的生动实践,一方面说明了在扶贫中,扶“志”与扶“智”要紧密结合,要把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明确目标,团结协作,才能走出一条抱团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说明了要立足实际,找准契合点和突破口,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突出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即便是落后偏远的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也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牢记嘱托:树强品牌谱新篇

这次下党采风,刚好碰上了滴水缘合作社在下党村的文化广场,隆重举办2020年春季茶青溢价补助发放社员大会,当天给600多户社员发出今年春季茶青溢价补助金61.6万多元。听负责人王菊弟介绍,今年春茶生产期间,联合社共收购了609名社员种植的金牡丹等高优品种茶青37.7万多斤,按社员售卖茶青数量比例另外给予春茶市价20%的溢价分红,这样可以提高村民管护秋茶的积极性。据了解,2020年初,下党定制茶园覆盖到全乡10个村609户农民,定制规模达到1000多亩,全乡茶园面积达到6000亩。

穿过下党新村往后山方向大约2公里,来到后村垅自然村。这里地势稍微平坦,村子周遭几乎都是茶园,绿油油的,茶园边上零星散布着监控,数个扶贫定制的牌子显得格外醒目。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厂就建在村口,只听见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阵阵茶香扑鼻而来。包装车间里,六七个工人戴着口罩有条不紊地包装茶叶,一盒盒打着“宁德时代”金色字样的成品茶被装进一个个大纸箱中。

“宁德时代是我们的大客户,今年定制达100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王菊弟引以为豪地说,“今年定制我们的茶园客户有150多个,年销售额超过2000多万元。”我听后十分惊诧,一家客户就定制了500多亩,能取信于这样的大公司,并下这么大的订单是多么不容易啊!

乡干部介绍说,我们的茶园管理引进了“互联网+”,是可视化的,客户登上APP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茶园情况,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加工、包装全程可视化。我们还创建了“下乡的味道”作为品牌,便于下党的茶叶走出寿宁,走向全国。

“下乡的味道”多么接地气的名称!一时又勾起笔者6年前与“下乡的味道”结缘的那段记忆。

2014年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做指导讲话时,深情回忆了调研下党乡的往事。然而,总书记提及下党的内容作为内部讲话,并没有在媒体上广泛报道。

总书记讲话后,寿宁县委对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 “九赴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帮扶的“往事”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立即收集资料,同时在下党开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当时笔者担任县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有幸承担了该基地展馆的策划建设的具体工作。为多方收集资料,除了查阅档案、寻访亲历者、了解基层干部、收集图片等等,笔者终于在总书记讲话21天后,笔者惊喜地搜索到4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的一篇短文《下乡的味道》。这是中央媒体里最早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下党村下乡调研的细节进行报道的文章。这篇不到1000字的文章,第一时间在下党群众路线教育主题馆里展示出来,引起强烈反响。陈振凯记者用敏锐的目光采写了这篇报道,将“一路上的披荆斩棘、汗水风尘,百姓自发送来的甘甜的绿豆汤”概括为习近平总书记“下乡的味道”,并号召党员干部都应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

下党扶贫定制茶园必须走品牌之路,才能做大做强。《下乡的味道》给曾书记带来了启发,不如把下乡的味道作为品牌,把总书记为民情怀的思想延续下去。2014年9月,下党村以“下乡去,尝尝下乡的味道”为广告语,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多类商标使用权,并得到国家商标总局的批准。以下乡的味道为品牌,下党村随即探索创新了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指引下,伴随着扶贫定制茶园和乡村旅游的兴起, 2017年下党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2500多元,村财收入达到23.3万元,带动全村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又跃升到14777元,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3人,实现全部脱贫。

经过几年的发展,“下乡的味道”已成为寿宁县在外最具影响力的“扶贫定制农业第一品牌”。“只卖茶园不卖茶”的扶贫新模式,成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会材料,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2018年下党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寿宁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县国有企业与大学生创业团队合资成立了福建“下乡的味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由县里对“下乡的味道”品牌进行保护、开发和运营,通过“平台+合作社+农户”和“我+1”产业扶贫计划,利益联结全县1000多户贫困户,让80%以上贫困户通过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下一步,寿宁县还将以创建寿宁(下党)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定制茶园”模式,促进新兴模式共建共享,以此推动走好具有寿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五月的下党,梧桐花开遍了山野,雪白的花瓣像满天的星光,把群山装点的闪闪发亮。站在后村垅村口,数百亩茶园尽收眼底。那首优美的茶歌情不自禁在心中升腾,“云里的风,催发新芽;山顶的雨,滋养奇葩;青山有意铺开了绿,捧出了寿宁高山茶……”

夜深了,采访结束回到下榻的游客服务中心民宿,窗外的下党溪静静地流淌着,沿溪的霓虹灯五彩斑斓,不远处那座饱经风霜的鸾峰桥显得格外静谧端详。当年那位伟人在廊桥上开会休息活动的身影浮现眼前,那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的嘱托宛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声,在廊桥里萦绕,在夜空中回荡,不绝于耳。

下党,习总书记一辈子忘不掉的地方。下党,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曾经的“五无”乡镇嬗变为今天的美好家园。昔日的穷山恶水华丽转身为当下的金山银山。

三十载,魂牵梦绕,岁月如歌;三十载,春华秋实,茶果飘香。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下党人民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矢志不渝,奋发图强,在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中,终于干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