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半生讨海半生闲

———下岐渔民的诗意生活

2021-03-12 16:07

◎ 郑家志

白马江畔,和风细浪;举目远眺,山海苍茫。

美丽的三都澳白马港,金黄色的塔吊在夕阳下特别醒目,远远地就可以看到高耸的吊臂在海与岸之间忙碌着。

白马港是闽东的“黄金水道”,是福安湾坞与下白石共享的海域。下白石,原名黄岐,是福建历史上的名港名镇,水陆交通极其便利,是商贾云集的良港,盛极一时。下岐村就在这历史悠久充满生机的白马江畔,坐拥一方风水宝地,流传着一个“半生讨海半生闲”的神奇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少年的我因为参加学生夏令营,来到下白石体验了一回讨海的生活。那时候,要到下白石须经过甘棠通过一条砂石公路进入的。下了落满灰尘的客车,一眼就可以看得到海边,五颜六色的小木篷船,歪歪扭扭地停泊在乌黑的泥滩或乱毛石砌筑的岸边,海浪摇晃着渔船和渔船上黝黑黝黑的渔民,海风把大海浓浓的鱼腥味吹上岸来,送入每一个人的鼻孔里,海的味道就这样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我认识的大海大概就是从下白石的海的鱼腥味开始的。

下岐村在下白石镇的地理位置是得天独厚的。她背山面海,风光秀丽,内联集镇,外接的白马港水深港阔,是闽东沿海船民上岸定居第一村。

一进下岐村,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先前对渔村捕鱼晒网、售卖杂鱼蟹蚌、充满鱼腥味的印象荡然无存。崭新的柏油进村公路,两旁商铺林立,渔民鳞次栉比的新居依山傍海而建,红色或灰色的斜屋坡顶和米黄色的水泥漆墙体交相辉映,层层叠叠地从岸边山脚一直延伸至山腰直至山顶,俯瞰静谧的白马港海天一色。温情脉脉的海浪就在我们在脚下缠绵,海面波光粼粼,岸边树影婆娑,渔歌唱晚,天地相谐,正是拍照的好光景。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村道走入村中,村委楼首先映入眼帘,周围的墙面上,鲜红的党旗造型的宣传栏特别抢眼。自信、感恩都写在村支部书记郑月娥的脸上,在她给我们介绍村情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她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村委楼两旁的花圃花带边沿用大块厚实的光面石板材铺设,可以坐人,几位五六十岁的渔民一个一个紧挨着坐着,一边聊天一边目看路人,享受着黄昏前的清凉和惬意。他们也和我们打招呼,回答我们的问题。“你们不要修网补网吗?”“现在基本不要了,最近又是禁海期,我们靠网箱养殖收入够了。”原来,先前我所认识的“连家船民”的生活上岸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家船民,又称疍民,生活于中国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传统上他们终生漂泊于水上,船连着家,船就是家,故名。“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是连家船民的真实写照。连家船民的渔船比较特别,船的最头部的船舱用于储存淡水,第二个舱用于存放捕鱼工具和捕来的鱼虾;渔船中间部分是生活区,船舱里可以存放一些大米、棉被;船的尾部用黑色罩子围起来就算作卫生间直排水中。这样一艘小船,是当时连家船民饮食起居、营求生计的唯一场所。他们世世代代以讨小海为生,终生漂泊于海上,生活质量很差,台风天气经常心惊肉跳,生命没有保障。因此,上岸定居成了连家船民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下岐村造福工程安置点便是这一代连家船民梦想实现的天堂。进村安置点的第一户是下岐村136号,这一户就是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下岐村再次调研时入户的一户人家,这户渔民叫江成财。村干部介绍说,习近平同志当年到他家里的时候,掀开他家的锅盖,想看一下他中午吃啥,看到桌子上虽然是中午吃剩的,但是有鱼有肉有菜吃得还不错,欣慰地点点头,还勉励他好好努力,做致富带头人。江成财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变,他在习近平同志的关怀鼓励下不懈奋斗,如今已成为村里的传奇人物。今天,“下岐村136号”不仅仅是一户上岸定居渔民的门牌号了,它更是某种精神的象征,深深地烙在了大家的脑海中。

我们继续逐级而下,就走到了下一排渔民房子的巷子。在空旷处稍稍仰头,下岐渔民的上岸定居连片安置点一览无余。同行的文友回忆说,10年前这一片房子“全部都是低矮的”,后来有的加盖了1层,有的加盖了2层,有的加盖了3层,参差不齐,看不到美感。如今,这些依山而建的房子被修葺得整齐划一,层次分明,外墙色彩明丽,十分符合渔村人对颜色特有的审美,感觉每一户都窗明几净的,煞是好看。我天马行空地想象,如果有人在这里开发“疍”民宿,说不定这里会成为无数年轻人约会神往的地方,说不定也有“十间海”“一米阳光”“忘忧草”等一些浪漫诗意的名字成为网红!或许,你还可以在这里体验每一个建筑所承载得连家船民历史变迁的“渔文化”;或许,你还可以聆听这里每一座房子里流传着的连家船民上岸的“喜怒哀乐”的人间故事。

站在渔村半山腰的文化广场上,手抚着象征连家船民文化的仿真连家船,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曾经“上无寸瓦,下无片地”的连家船民,后来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岸上的土地和房子,并定居下来繁衍下来的呢?围着我们的渔民聊到这些问题倒是如数家珍,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出来:1997年政府实施“连家船民”造福工程,政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基建,统一补助,购买土地钱一分也不要出,建房子政府还有补助,这才有今天。这些渔民大多都出生在船上,谈起搬迁的往事,都有点兴奋。一位半生漂浮海上半生在岸上的渔民一边回忆起15年前从船上搬迁到岸上的“好日子”一边说:“那天,我们全家高兴地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感觉幸福怎么就这样来了!”一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幸福啊!———“幸福就这样来了!”也许,真的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让这位渔家船民同一家兴奋得无法入眠;也许,终究是几代连家船民流传下来的头枕波涛才能睡觉的特别基因,一时还不能习惯在安静而牢靠的床上睡觉罢。毕竟此“床”非彼“船”也。

“上岸的第一天就这么激动了,睡不着觉。往后,我们还得守着这座盖的房子,下一步该怎么整?怎么弄呀?”许多渔民的担忧不无道理。没过几天,搬迁到岸上的渔民,又有一部分搬回了“连家船”。的确,民以食为天,安居还需靠乐业啊!这可急坏了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帮助和服务好他们在岸上住下来,稳定发展,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正如当年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安置好所有连家船民,更要解决他们上岸后的生活出路问题。”要“搬得走、住得下”,还得“稳得住、富起来”。“临海而居,自然还是要靠海吃海,不过‘吃法’与以前不一样,重在发展海上养殖业。”

选择总是痛苦的,但也是智慧的。“住得下,还要富起来!”上岸后的下岐村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海洋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船民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新生活。据村支书介绍,村里后来花了2万余元向围垦农场购买这一片养殖场,有450亩,还盖起了4座商品房,可以住120户,现在大部分渔民过上了比较悠闲的日子。这正应验了那句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想,这块陆上的土地对“连家船民”来说意义非凡。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到下岐村“连家船民”的这一片集体养殖场去看看,同时会一会下岐村136号那位传奇的人物———一个半生讨海半生闲的“连家船民”上岸代表———幸福的“养蛏人”。

离开下岐村已近傍晚时分,斜阳洒在渔村的屋顶,反射着鱼鳞般的光芒,灵动而不刺眼,跳跃而不张扬。从白马港的南岸绕到北岸开车将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下岐村的养殖场。这是一块滩涂,是一块通过政策机遇加上勤劳节俭造出来的“桑海沧田”。曲曲折折的进场生产道路并不太好走,黝黑的泥土砂石路是渔民用汗水筑就的。砂石路的尽头是养殖场水产品收集交易转运的场所。一下车,就看见三五个戴斗笠的妇女围坐在一起,快速拨动着她们灵巧的双手,将刚刚挖上来的蛏按大小分拣出来装到箱里。这些被海泥包裹得黑黝黝的蛏,时不时探出白净净的蛏头来,一有动静便会迅速地缩将回去,一看便知道这“下岐塘蛏”物美味鲜,是上等海蛏。

顺着洪亮的声音传来得方向走去,迎面上来招呼我们的就是闻名的下岐村136号“养蛏人”江成财。他身着一件洁白且笔挺的白衬衫,搭配着深蓝色的裤子,理了个整齐的短头发,满身透着海边人的壮实和豪气。他说着一口不太标准但充满自信的普通话,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村鱼塘、蛏塘经营承包的情况。当问到他的近况,他说:他上半生在海上漂泊,现在开始过起了悠闲的生活。女儿长大出嫁了,生活安定;儿子也长大成人,还开公司干起了海桩工程,生意还好,而自己牵头承包了蛏塘,带领村里的一班人勤劳致富,一半的日子都悠闲得很!他还说,下岐这地方滩涂肥沃,咸淡水交汇,所养的塘蛏粒大、壳薄、肉嫩味鲜,口感美好,价格也会高出一些,供不应求呢。

朝着“养蛏人”手指的方向望去,潮水刚刚退去,蛏农正在蛏塘里挖蛏。蛏塘就像陆上的菜畦,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垄,淹没水面的部分就是沟。收获的季节,挖蛏人就顶着烈日、迎着夕阳低头忙碌着。挖蛏的人大多是中年妇女,在蛏塘里三五成分成群,并分成若干排次,整齐地朝一个方向边挖边向前推进。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头上裹着五颜六色的防晒纱巾,映衬在灰黑色的蛏塘上,仿佛油画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夕阳膝下,光影恰到好处,摄影家们总是偏好这样的时刻,“长枪短炮”地摆弄着记下这美妙的瞬间。

闲聊间,太阳探出了脑袋,红红的柱状的光芒从云朵中间倾泻下来,周边的云朵被染得通红通红的。反差之下,远山如黛,原野金黄,静静的白马港海面上泛起了粼粼的波光,傍晚海的暮色就这么溢彩流光。远处似有歌声传来了,悠扬而又温婉,清丽而又缠绵。一排禁渔期归港的静静依偎在一起的“连家船”摇荡在海面上,色彩斑斓的,仿佛是丹青点缀的画舫。

呵呵,这时候,我的心绪竟可以长出一双翅膀,在海的一角漫天飞翔。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