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希望在“三棵树”杪上展翅

———周宁县七步镇黄振芳家庭林场散记

2021-03-12 16:07

◎ 肖林盛

后洋很小,只是周宁县七步镇里的小小山村。

后洋很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种下三棵树。

后洋很美,一帧山村振兴的七彩照耀眼夺目。

初夏的清晨,站立在“金蟾石”上,远眺正对面的后洋村,四周森林簇拥,溪水蜿蜒而行,民房鳞萃比栉,色彩鲜艳迷人。后山是延绵不绝的绿荫,郁郁葱葱,散发着舒心的凉爽。阳光像一缕缕金色的细纱,穿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洒落在草地上。林中的鸟雀欢快地飞翔着、鸣叫着,在微风中久久地回荡着。盆地中的后洋怎不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水彩画?朝阳下的后洋村,广场里耄耋撸须畅谈,里弄中髫年穿梭嬉戏,茶山上村姑欢歌笑语,树林下闪现着男子的忙碌身影。后洋的村民们正徜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甜蜜日子里。

20世纪80年代初,后洋村流传着“抬头见荒山,吃穿奔波忙。年关口袋紧,父母焦心肠”的顺口溜,其实这也是后洋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谈起后洋村的蜕变过程,自然离不开后洋人永生难忘的“三棵树”。平平凡凡的三棵树究竟有何奥秘,怎能让该村百姓如此难以忘怀?这得从黄振芳家庭林场说起。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大力号召农民勤劳致富,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似如一声春雷,让农民听到心里期待许久的声音。面对这朝思暮想的利农利民好政策,黄振芳心里顿时乐开了花。不过,他在带领全家老小精耕细作责任田地的同时,心理却盘算着:如果只种承包的20多亩耕地,只能解决一家七口人的温饱问题,难以发家致富。而村里山场广阔,宜林荒山地有3700多亩,多数土层肥沃、水分充足,均未被利用。尤其村中有“凡属众山均为公有,谁造林则造林收入归谁所有,砍伐后山权仍归公有”的规定。若能承包更多的山地、充分利用资源,开荒种树,创业发展大有可为。1983年逾半百的黄振芳,面对温暖难以保障的困顿局面,决然带领全家人种好责任田的下,积极开垦荒山造林。

看准的事情,不错过,说干就干。他马不停蹄地与大队领导、村干部等多方协商洽谈承包大片荒山的事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凭着敢于创新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黄振芳如愿以偿地签订了大队得5%、农户得95%的分益合同,承包期限为50年。土地问题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又接踵而至。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向信贷机构借款。贷款,当时对山沟里的村民来说几乎就是天外来物,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众所周知,农业周期长,是一个前期投入大、产出却十分缓慢的项目,贷款又有风险,你这么做,家里人都同意吗?”面对许多人的疑问,黄振芳说,刚开始有这个想法时,全家人几乎齐声反对,认为风险太大。然而,黄振芳是一个天生的挑战者和实践者,他认为政策优惠,形势十分有利,“只要是我认为对的事,我就要坚持做下去,结果会证明一切”。在他的理性分析和坚持下,全家人转而支持他并加入了造林的行列。

黄振芳如今已耄耋之年,说起当年不畏艰辛铆劲造林的话题,还是记忆犹新,条理清楚。他告诉笔者,1983年贷款8万元后,就全身心地带领全家,投入到开垦荒山造林中。第一年,开垦出50亩荒山作为试验林,县林业部门也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分派专家指导种树,森林成活率达80%。然而,创业的道路上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1983年冬天,荒山地先后下过好几场雪,气温最低时达到零下八九摄氏度,雪深一尺多,山头被封冻在冰雪之中。为了不误时节,父子三人每天都冒着严寒上山,扒雪堆、敲冰块、挖林穴。大年初三,大雪封住了路,父子三人急急忙忙赶到20多里外的县林业局挑运树苗,手脚被冻裂了,鲜血直流。为了赶在立春前将种苗种下,他们草草贴上医用胶布就上山开荒,从立春一直持续到春分,连续100多天不停歇。村民们关切地问:“你年纪大了,何必自找苦吃呢?”黄振芳答道:“没有苦,哪有甜;不种树,哪来富!”

1984年,试验林成功后,黄振芳开始大面积铺开造林,雇佣工人2340多人次,全年造林1207亩,其中速生林110亩,种植面积为全县之冠。与此同时,为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善于思考的黄振芳开始尝试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魔芋、茶叶等作物,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既增加前期收入、提高效益,又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壤环境。当年秋收结算,光套种作物收入就高达6万多元;不到3年,黄振芳就将所有贷款还清,还有盈余。经过3年的养护管理,当年的小树苗早已长成大树,原来的荒山地一片蓊郁。正是凭不怕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黄振芳一家当时拿到全县造林、种茶两项冠军。3年后,黄振芳和家人铆劲共造林1207亩,家庭经济收入逐日见好,成了周宁县当时有名的“造林大王”。黄振芳家庭林场事迹,从此也就远近闻名,小有名气。

《摆脱贫困》一书中记录着习近平这样一段话语:“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当年,就是这样的话语,让周宁县乃至整个宁德地区,兴起了一股造林热。山上造林,林下发展特色经济,成了当时山区村民致富脱贫的“金钥匙”。采访过程中,村委楼前只见92岁的黄振芳,虽然头发花白,体稍消瘦,但还算硬朗。谈起当年垦荒造林的事,思维依然清晰,看到当下后洋人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气势,倍感欣慰。回忆当年,黄振芳感慨地说:“那时候几乎每年都下几场雪,山头经常封冻在冰雪之中。我们父子三人,每天都冒着严寒上山,扒雪堆、敲冰块、挖林穴。”望着村庄四周滴翠延绵的绿海,黄振芳欣喜地对笔者说:习近平当年种下的三棵树让我永生难忘,他的关心和鼓励给了我和后洋人莫大的鼓舞与信心,使我们一直坚持再坚持着。如今展望野外,山头变绿了,树木参天了;山里野猪多,穿甲见,野兔跑,白鹭归,生态和谐无比,环境清幽清新。看着一代又一代后洋人爱绿植绿护绿,从林业发展中创业脱贫,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真的要感谢党的英明远见。

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汶君告诉我们,目前后洋村全村总人口144户585人,林地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增到7307亩。昔日黄振芳建起家庭林场,种植茶叶、毛竹等经济作物做法,成为当下攻坚脱贫的样板。如今,后洋村在脱贫致富中,深入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整合资源,有效推进发展。并将黄振芳家庭林场打造成了集林业产业、生态养生、观光游憩等融于一体的“林园综合体”,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如今村里许多原来出外打工的年轻人,近些年也纷纷回乡创业,或经营茶叶、种植葡萄,或林下养鸡、山中养兔,各显神通,积极探索着林下经济的发展之路。

黄传融是黄振芳的大儿子,是后洋回乡创业的代表之一。村支部书记张汶君告诉笔者,从黄振芳到黄传融,父子两代人都与林业经济结下不解之缘。正在葡萄园里除草梳枝的黄传融,见到我们一行到来,放下手中的活,热情招呼,告知种植的葡萄预估今年可采摘400担,同时还引进种植新品种:阳光玫瑰葡萄、红心猕猴桃,目前长势良好。“我除了种植葡萄、红心猕猴桃外,还在林下养蜂200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仅蜂蜜这块年可收入15万元。实现了林下资源提升、产业增值。”黄传融边说边传递着满满的信心。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生态环境好,招商引商就不在话下。在村头,福建三杉高山冷凉花卉研发种植项目场地上,工人们紧锣密鼓地整理工地,搭建大棚。据了解,该项目是县里重点投资项目之一,现规划面积200亩,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分三期建设,主要培育比利时杜鹃、多肉等花卉苗木产品。到2020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智能温室大棚17亩,拟对组培楼进行装修并投入设备试生产,将直接带动100多人就业。

周宁和谐牧业有限公司经理赵永斌告知,2017年公司正式落户该村。目前共有员工30多人,引进澳大利亚奶牛700多头,如今日下仔10多头。预计明年可产牛奶7000多吨。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效益的提高,给该村带来的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吧。

据村干部介绍,村里先后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旅游集散中心、修建沿溪水榭,采用3D立体墙绘对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将村子蝶变成青山环绕下的“七彩后洋”。为了将村庄和林场连接在一起,该村还硬化了林场机耕道,铺设了林场观光健身步道,并新建展示厅、休憩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林场旅游承载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村林融合变成了独具魅力、生态宜游的康养基地。

“自从村里发展了乡村游,游客越来越多。我也将自建新房进行简单装修,办起了民宿。”张汶铅说。像张汶铅这样乐享乡村游“红利”的群众在后洋村越来越多,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2017年,全村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多元。

绿色在生活中洋溢,希望在绿色中放飞。从村巷里飘出“绿色成龙,农旅交融。党心铭记,精彩如虹。温饱超越,创业争荣。自强不息,脚步从容”的顺口溜,在村中的古树稍上荡漾,从中道出了村民们的幸福心声,也清晰地刻画出了弱鸟先飞的新气象。

你听过/黄河奔流的朗声/你见过/黄河向前的狂姿/黄河总是那样/巨变中奔腾不息/向海目标始终如一

希望中辛勤耕耘,忙绿中收获希望。三棵树与黄振芳个人,与后洋村全体村民乃至整个周宁,均结下了不解之缘。2017年以来,周宁县植树造林绿化完成面积16719.8亩,森林抚育完成面积44134亩,村庄绿化完成面积380亩,以森林覆盖率72.82%的丰厚家底获得了“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称号。昔日黄振芳眼里的“绿色银行”,成了当下周宁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三棵树”缘,不仅烙印在后洋村村民心里,更激发千千万万的山区百姓在学中效仿,在仿中延伸。近年来,周宁县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策,对全县进行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发展林下套种铁皮石斛、林下养蜂、乡村牧场、花卉基地等产业,形成“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有效推进了全县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

在采访中了解到,县政府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大对林农的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推动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以及花卉产业发展,并争取省级林下专项资金910万元,补助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项目54个,引进花卉苗木生产企业12家,支持建设省级现代花卉大棚4家,带动大批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后洋村、吴山底村、梧柏洋村等3个省级森林村庄,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释放出来的红利,林下经济发展也无疑成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一剂妙方。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