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五彩缤纷美宁川

2021-03-12 16:09

◎ 郑承东

蕉城,“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

蔚蓝的天湖,葱郁的青山,清澈的山泉,悦耳的鸟鸣,还有充沛的降雨量,斑驳的阳光,迷人的薄雾,满目的山珍海味、茶果花香———

这里,就是蕉城现代农业农村的山海大观园。

2012年以来,蕉城精心培育小城镇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千亩设施农业、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五朵金花,一路高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旋律,构筑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令蕉城山海大观园四季如春、五彩缤纷———

市委领导寄语蕉城,作为宁德中心城区唯一的建制区,各级、各部门要上下一心,合力攻坚,破解难题,更好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他们希望蕉城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全市发展多做贡献。

三年磨剑为一搏,五彩宁川俏争春。

“小城镇建设+”共享红利

小城镇建设是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红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港城一体、产业联动、宜业宜居。”蕉城小城镇规划编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飞鸾、霍童、洋中、赤溪等4个省、市试点小城镇建设群雄并起,各领风骚。

“产业+海洋。”宁德南大门———飞鸾镇,避土地不足之短,扬海洋经济之长,积极融入三都澳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大潮,发展临海新兴产业。大黄鱼产业示范园建设加速推进。

“农业+古镇。”千年古镇———霍童镇,佛国仙都,红色经典,百里画廊,陶醉其间,古镇游方兴未艾,中国环霍童溪骑行赛、全国摄影艺术大展渐成品牌。而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业镶嵌其间,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主导,优质农林产品加工业为辅的旅游性生态城镇初具雏形。

“休闲+工业。”“宁德好西乡”———洋中镇,梦里水乡、天湖休闲农庄并蒂花开。洋中工业园区、北洋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齐头并进。中国天湖文化影视传媒基地项目独占花魁。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海拔农业示范带,现代高优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产促镇,繁荣、秀美的洋中正散发着高山古镇的独特魅力。

“高优+生态。”生态氧吧———赤溪镇,以建设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为抓手,面向市场,按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要求,建设赤溪流域高优农业经济带。农村小康卫星镇已在雁乐溪畔绽放异彩。

特色鲜明的蕉城“小城镇建设+”模式,服务于“港城一体、产城联动、宜业宜居”目标,三年共投入42.8亿元,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从2012年的8899元,提高到2015年的11420元。让蕉城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美丽乡村炫亮宁川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2014年以来,处于换档期的蕉城经济,如含苞欲放的花蕊,于无声处,悄然绽放。

广袤的宁川山海,希望的田野,绿色经济体也发生着蜕变。美丽乡村化蛹成蝶,竞舞花间。

2014年,蕉城区作为宁德市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唯一的一个试点县(市、区),在全区281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22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形成宁屏线为主轴的生态新农村建设“一轴串联、六区联动”新格局。

经过一年的努力,蕉城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建设项目总投资2590.52万元,全区281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画出了“三道”美丽的弧,令蕉城美丽乡村建设熠熠生辉。

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随着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蕉城绿色经济体已华丽转身,在宁川大地的山海之间,蜕变出现代农业的新业态,合奏着“百姓富、生态美”的交响曲。

高优示范绿荫葱茏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已成为发展高优农业的必由之路。

“区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蕉城区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打造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全国第一家良种实验展示基地网络直播平台《试种网》的重要基地———洋中北洋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是福建主播农业有限公司在洋中北洋建设的主播农业实验基地。该基地是以种业为主导,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实验基地,主攻优质果蔬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公司将与福建联通集团合作建立的云监控网络覆盖技术,未来可以让良种实验和推广即时便捷地展示在厂商和消费者面前。

一个集生产、观光、体验、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产业园已经展现于梦里水乡。

福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赤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引入企业新技术,在赤溪成功种植了台湾红心火龙果、夏黑葡萄等新品种,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站、智能化控温育苗区等设施,积极打造精品龙头农业基地。该示范园将整合园林造景、立体农业、休闲观光等资源,逐步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引进立体套种模式———虎贝高山农业示范园,引进了万融农业、福景园林两家企业入户。万融农业公司采用来自山东潍坊的立体套种模式。项目的实施将直接和间接带动周边两千农户致富,解决两百多人再就业。

致力于“百姓富、生态美”,宁川大地现代高优农业发展新生态绿荫葱茏。

“天山绿茶”折桂中国驰名商标,“传统蒸笼手工技艺传承基地”与“中国黄酒文化之乡”落户蕉城虎贝。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通过验收。18个高优现代农业示范园和77个农业示范点建设,实现蕉城生态园林、科技研发、田园观光、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初具雏形。

山地开发香飘四溢

蕉城,依山傍海,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令宁川大地成了种植花木的桃花源。

继2006年蕉城首次引进台湾企业试种蝴蝶兰获得成功后,引种野生药用植物和新兴花卉成了蕉城现代农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药用植物厚叶岩白菜、沉香树、金线莲及铁皮石斛等,绽放宁川,香飘四溢。

紫薇是当下热门的园林绿化树种。蕉城唐城农业对接湖南林科院,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现代育苗大棚一期2400平方米,于今年引进“美国大红紫薇新品种引种驯化与示范”项目,在七都镇上洋近400亩的紫薇基地拔地而起。该项目还被列入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项目,填补了福建省紫薇项目引种、培育、嫁接等多领域的空白。

宁德市唯一一家以园林花卉为主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福建省绿友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在美丽的霍童溪畔建设宁德市蕉城区花木集散中心,建成的3000亩种苗繁育、苗木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解决农户大规模种植的后顾之忧。建成之后,将成为福建省闽东北花卉苗木区域集散中心。

从九都绿友农业项目园与绿丰铁皮石斛基地,到八都闽坑金线莲基地、七都镇的唐城农业美国紫薇花基地、欣怡花卉蝴蝶兰基地,再到洋中镇水云源花卉基地、虎贝乡厚叶岩白菜培育基地,各色基地群芳争艳,将蕉城装点得“花”团锦簇,香飘四溢。

蕉城药用植物和新兴花卉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山地农业的发展活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龙头企业集群启航

蕉城,是“中国大黄鱼之乡”;三都澳是中国最大的大黄鱼海水养殖和育苗基地。

以“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为主线,蕉城连续三轮被列为福建省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

通过立足渔业结构调整、海洋高新产业、水乡渔村等项目建设带动,现代渔业经济已成为推进蕉城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5年,全区渔业产值近5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8万吨,全区水产品加工总量超10万吨,产值近70亿元,出口创汇5亿多美元。

蕉城区致力于打造现代渔业种业体系,淘汰一批生产能力滞后的育苗场,促使富发、官井洋等水产育苗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区现有水产育苗场15家,其中国家级原种场一家、省级良种场两家,育苗水体达10.4万立方米。

完善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体系,鼓励水产加工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产业化应用,延伸水产加工产业链。扶持龙头企业———三都澳物流公司,完成五万吨冷链物流建设,该项目对推动蕉城区水产品市场物流与养殖、捕捞、加工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1年以来,扶持14家水产加工龙头企业获得补助资金90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9486万元,新建标准厂房24170平方米。

积极调整海水养殖布局,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支持规模化海水养殖设施配套升级,发展陆上工厂循环水养殖。

实施水产品牌战略,全区共注册20多个产品商标,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

2014年,福建省最重要的淡水水产良种科技研发与推广基地———东富工厂化养殖产业园区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授予“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的光荣称号。“东富”牌大黄鱼产品在国内年销售量达8000多吨,实现产值2.4亿元。在鳗鲡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领域,起到了产业带头示范作用。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总面积1524亩,总投资27.34亿元,融水产品精深加工、交易、冷链、展示、研发、综合办公等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20亿元,就业岗位2000多个。中国·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助力蕉城打造水产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推动蕉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总量。

蕉城渔业经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渔具制造、饲料供应、产品加工、旅游与餐饮等相关行业的集群发展,从业人员近20万。

蕉城区的大黄鱼产业已成为宁德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

“五位一体”起宏图,五彩缤纷满眼春。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蕉城区主动融入“六新大宁德”发展大局,举全区之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里的山更绿了,这里的水更清了;

这里的乡村一步一景,这里的百姓奔向小康;

这里,正在成为一条展示南中国农耕文明的绿色走廊;

一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名片”炫亮宁川。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