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破茧成蝶沐春风

2021-03-12 16:09

◎ 邱   灵

革命老区蜕变重生

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英雄辈出,历史的画笔勾勒出他们伟岸的身躯和光辉的事迹。而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下,英雄成为励志的动力源,激励着人们奋发进取。

曾经,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不少老区基点村成为“红色摇篮”的优势所在。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则变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枷锁”。

下洋,就是这样一个地僻人难到的地方。曾经,不通公路的它像是一座孤岛,村里唯一能出山的通道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傍山险路,村民们过着肩挑背驮的日子。何时能通上电、通上路,是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盼望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通电问题,老支书林发胜第一个站出来,他卖了自家的猪,把白米饭换成了地瓜米,甚至还借了外债。这些举动感动了不少村民,大家也纷纷自掏腰包,或出工出力,火热地投入到了这场通电工程中。

“山路陡峭崎岖,路旁就是悬崖峭壁,最窄的路段仅能过一个人。电线杆又长又重,大家合力像蚂蚁抬树一般扛着上山。”对于当时的场景林发胜仍历历在目:村民们前面拉绳、后面助推、中间使力、旁边扶持,喊着号子抬杆缓步行进,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十几个人只要有一个人脚下一滑,整根电线杆连带十几个人就有可能都滚下山去。由于路太难走,每天最多只能扛一根电线杆到位,遇到阴雨浓雾的天气,工作就无法进行。”林发胜说。

“一二三,一二三……”号子声久久地回响在寂静的山谷中。3年间,从汾洋水电站至下洋,途经8个村落,村民们共安插了上百根电线杆。

1988年8月8日,下洋村终于通上电了!村民们告别了点竹篾片、靠煤油灯照明的日子。希望如星光照亮了山野,也照亮了村民的心堂。

几乎是同一时期,下洋村的修路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后人无法想象,这是一场多么艰难险阻的持久战役。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有限,村民们不得不用最古老的方式———靠着双手挥舞锄头“啃”山石,凿开一条条通道。

但资金短缺和设备落后搁置了开路工程。直到1991年,村里竭力申请省里“以工代振”的扶持项目,争取到了扶持金30多万元,修路工程得以重新开工。修路工程断断续续历时8年。1997年,下洋村的村民开辟出了下洋至坑坪一段长达5公里的机耕路。

政府帮一把,群众跳一跳。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下洋人继承并发扬着革命老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战天斗地,愈挫愈勇,攻坚克难。

路通了心宽,灯亮了眼明。下洋村宛如一个虫茧,慢慢地挣脱茧壳,张开翅膀。

美丽乡村田地“生金”

随着通村路的不断完善,下洋村村两委又开始致力改善村容村貌。同时,潭头镇也对村庄实施以整村环境治理、公共设施完善为主的综合整治,将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打造一条珍珠链式的美丽乡村景观带。

近年来,下洋村先后获得“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森林村”“宁德市党建示范点”等称号。

盛夏里,村中草木葱茏、山泉清澈,流水、梯田、人家组成一幅清新明快的乡村图。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实现环境与产业的和谐发展,下洋人一直在求索。

下洋村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农民世代伴田而居。但因海拔高、山田坡度陡,不仅农机上不去,畜力耕作都十分困难。“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这句生动的民谚是下洋村的真实写照。

2015年,村支部书记林建平在网络上看到浙江青田、景宁等地稻田养鱼很出名。“稻鱼共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农业模式。稻田为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鱼能为稻田清除杂草和病虫,稻田可不施用农药和肥料,鱼和水稻都是纯正的绿色食品。于是,他与村两委组织村民前往浙江实地考察,通过对比发现下洋村山区梯田具有其天然优势,十分适合稻田养鱼。

说干就干。2016年3月,林建平以村集体名义组建了田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三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多亩水田。随着10万多尾鱼苗的投放,“稻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在下洋村展开。

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林建平还在村里选择100户农户作为首批重点扶持对象,除了资金入股的方式外,农户也可采取土地流转、劳务出工等形式入股,获得收益后,按比例分红。村民占股90%、村委占股10%,“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正式建立了起来。

3年多来,下洋村通过发展“稻鱼共生”项目,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近于零增加到10万元,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大大增强。

为助力精准扶贫,村两委还动员村里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并让他们在合作社打工。截至2018年底,村中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脱贫户陈大兹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如今他在合作社上班的工资,加上自家种植茶叶,年收入已有近2万元。

五彩田园农旅焕彩

为了让乡村旅游业为村民增收再助一分力,村里在“造景美田”上下功夫:一方面夯实田间基础设施,使之“宜种宜观”,在梯田景区建设了观光亭、游步道,既方便农民耕种、收割,又为游客提供了漫步赏景的去处;同时,在田间开辟“农事体验区”,让游客深入体验下洋村梯田独特的农耕文化,“可赏、可玩”的模式深受游客欢迎。

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该村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潭头镇下洋村开镰节活动,开展“割稻比赛”“下田捉鱼比赛”“田间拔河比赛”、篝火晚会等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吸引了福安及周边各地游客共计1万多人次,还有效拉动了闽东山羊、蔬果、米酒、农家粉扣等下洋土特产销售,推动了生态、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业发展。目前,该村已成为全省“庆丰收”系列活动的15个主要举办地之一。

“农业+旅游”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不少之前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搞起了农家乐和特色种植。

“春耕、秋收前后都有很多游客到村里。我准备把家里空房改造成民宿。”村民林建华笑着说。

笔者一行前来采访时,时令正是稻花香、鱼儿肥季节,下洋村又迎来了新一年的“开镰节”“尝新节”。田间割稻捕鱼喜“吃新”,村民们祈福五谷丰登,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因为,世代向往的美好生活图景就在眼前。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