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向大山要答案

2021-03-12 16:13

◎ 柯婉萍

五月的福鼎,浸润在栀子花香里,漫山素白,犹如下过一场雪。这场春夏之交的香雪海,让闽浙边界的城,有了不一样的韵味。循着花香,我走进了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

柏洋村名声在外,之前我见过它的照片、视频,听过它的故事,但真正走进柏洋,我还是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传统意义上的村庄该是土墙黛瓦,一线溪河,一株老树挑起沉沉的乡愁,几位老人在家门口闲话家常。即便是规划设计过的新农村,村庄干净舒坦,却也总能在穿街走巷中,遇见一两座陪着乡村慢慢老去的古宅。可是柏洋村没有,它那么新、那么时尚。气派的村门口,石雕的门楼上“柏洋村”三个大字张弛有度,潇洒飞扬。宽敞整洁的街道、连片成排的别墅、孝文化主题公园、职工文化广场、百米长廊、老年公寓、商场超市……到处充满着现代化城镇的气息。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对那些有故事、有情怀的人总是心有敬意,总想能和他们多聊几句。比如在柏洋,我与村党委书记王周齐相谈甚欢。王周齐是柏洋村的带头人,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获得者。年已六旬的王周齐,声亮如钟,风趣幽默,声调抑扬顿挫。听他讲述柏洋村的变迁,我能感受到一位赤子对家乡故土无尽的爱和对父老乡亲浓浓的情。

曾经的柏洋,中心村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村民祖祖辈辈散居在大山深处的25个自然村,离中心村最远的自然村有6.8公里,村民住在木瓦房、茅草屋里。一把锄头,一块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以最传统的劳作方式种植水稻、地瓜、茶叶,自给自足,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王周齐说:“ 那时候,村里男孩子30多岁娶不起媳妇,姑娘不到18岁就早早嫁人了。”无望的生活,大山隔阻的盼头,让更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向外讨生活。到20世纪90年代,村集体经济累计负债43万元。

柏洋的这一切,牵动着王周齐的心。当所有的人都想方设法向山外走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向大山要答案。1994年,在外经商的他放弃红火的生意,回村当起了党支部书记。他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9.8万元无息借给村里,并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3年内不领报酬。当时的柏洋是远近闻名的“赤贫村”,村干部外出引进项目屡屡碰壁。困难摆在眼前,压力来自方方面面,王周齐说他不会服输的,要改变现状就是要坚持。村两委把清理债务作为第一个突破口,只有甩掉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他们把那些连年亏损的村办企业转让经营或租赁承包,对单一的农业品种进行改良,柏洋村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到2000年,村里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村财政还略有盈余。村两委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让柏洋群众看到了希望。

2000年,沈海高速公路建设经过柏洋村,有着多年商海经历的王周齐敏锐地看到了机遇,这是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好机会啊。为了落实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动员村民走出山沟沟,共同建设新柏洋。回想起那些难忘的日子,王周齐深有感触,他说:“我曾在一个月里开了21场群众会议。让村民搬下山容易,但如何让他们安下心、富起来,提升扶贫开发质量,是我们干部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03年,王周齐提出建设柏洋工业小区的设想后,他一次又一次北至江浙、南去广州招商引资。

从筑巢引凤开始,到山海并进、工业富村,柏洋村用了15年时间,让21个自然村的群众全部搬迁下山。

村民雷增喜曾是“柏洋第一穷”,住的是田头自然村的茅草棚,透风漏雨。作为当地第一批造福工程受益户,他下山搬迁到柏洋,住进永和新村四层楼的别墅,引种了3亩柑橘、1亩白茶、6亩黄栀子。在农业科技专家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成为科技示范户。看着柏洋村一步一步发展起来,自己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雷增喜说,真的有点像在做梦。是的,这是美好中国梦在柏洋的完美体现,柏洋人民用奋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王周齐说,现在,柏洋村没有闲人,有的去厂里上班,有的自产自销白茶、水果、黄栀子。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盘算柏洋的家底:如今有8家企业入驻柏洋,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亿元,每年向国家纳税5000万元。25个自然村缩减成了5个村民居住小区,原来一片弃渣地已变成了生活着3000多人口的美丽乡村……

柏洋村的变化与村党委坚持“五心”工作法密切相关: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这五颗心,每一颗都是拳拳的爱民之心,它们贯穿在柏洋发展的过程中,像一股新鲜的血液,也是一缕和煦的春风。王周齐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党员矢志不忘的初心。一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向大山要的答案就是那把为群众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实现“党建强、产业旺、村民富、村庄美、文化兴、邻里和”的新时代柏洋发展格局。

在王周齐看来,柏洋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柏洋人的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让乡村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村里每年都会从村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村庄建设和提高村民福利。近年来,由村集体出资,柏洋村为所有村民办理新农保、新农合费用,此外,村里还兴建孤寡老人安置点和老人和谐公寓,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每月200元的生活补贴;设立党员帮扶基金、教育帮扶基金,帮助困难群众、困难学生解决生产、生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

王周齐说,除了柏洋村发展起来,我们也要让周边的村一起发展,让更多的村民一起改变,变成商人,变成创业者,让“小柏洋”变成“大柏洋”。在王周齐的心里,早已为柏洋村画出了一幅新画卷:加快实施“三三一”工程,即,到“十三五”末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村财政收入1000万元;着力打造“两区两园”即,永和核电服务区、柏洋工业集中区、金山农耕文化园、田头银山水果采摘园。

沿着台阶向上攀登,我跟随王周齐走进绿树成荫的孝文化主题公园,站在公园门口,展目四望,柏洋村尽收眼底。王周齐含笑看着眼前这座美丽的柏洋村,20多年前回乡向大山要答案,20多年后他交出了一份完美的人生的答卷。他说,他现在最满足的事就是走在自己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土地上,看到老人们的笑,看到孩子们一个一个走出去,到外面读大学,有作为,心中溢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