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山海见证

高山明珠

———周宁县象运村随笔

2021-03-12 16:17

◎ 萧   珊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心里想,这个“上段”(音译)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有一个如此铿锵的名字。

直到2018年的冬天,县里组织了一次重走红军路———象运行,才真正知道象运村就是妈妈所说的“上段”。

一行人先到黄县下车,周宁坊间说法,说黄县是周宁最牛气的村庄,一县一人一房,据说这里曾住过建文帝,黄县意为“皇殿”,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军当年重要的交通站,在八十年前那段不寻常的岁月里,当地人为红军做过许多贡献。当时,红军走后,所有的房子都被焚毁了,现在的房子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这里住着的蓝传灼先生是个有血性的人,拒绝国家的补助,他直接喊出掷地有声的口号:“你要钱,他要钱,政府哪有许多钱。”

沿着闽东水电站的公路,我们来到岩崩岭脚下,岩崩岭名副其实,其巨岩如削,直插云霄,在底下抬头望去,云里面的巨石仿佛在俯瞰着你,直视惊心,我的担心是,万一这巨岩哪一天来个翻脸不认人,从山上一跃而下,究竟要掩埋多少生物啊,当然,我的想法是多余的。这里地势险要,山路崎岖,林蔽石路,它曾是象运通往福安的交通要道,八闽三十六寨之一,从山下通往山顶,有三十六道弯,两千多级台阶。

1950年,曾有寿宁籍的土匪在此据天险,盘山洞,负隅顽抗,后被县武装大队率部击毙六人,投降三人,俘虏一人,我军战士张裕应牺牲。

不到两米宽的古石道弯着绕着在枫林中穿梭,石道上洒满了早落的戟型枫叶,石缝中不时见到麦冬、兰花、车前草。有人嚷嚷着,要把这些大山的宠儿,纯天然的良药移植到自己家中,我笑着说,还是让它们生活在这片山林里吧,在林子里,它们活得自在。岩崩岭的古枫丛有几百年的历史,枫树在树林与竹林之间穿插而生,红的枫叶,绿的松,青的竹子,黄的山茅披满山腰,仿佛是一大块水彩画。

伤后久不运动,一路行走,只盼快点到达山顶,快点进村休息。当行至一个山坳处的岔口时,我以为可以走下山路了,同行的人却说,不行,不能从此岔口下山,要爬到山顶,无限风光在山顶。于是,几个人又继续往上爬,通往山顶的路看得出来是人工整理出来的,还没有砌上石阶,我几次差点滑倒,全蒙同行的朋友一路关照。

到达山顶,真的可以一览众山小,峰顶以东是福安地界,以西是周宁地界,视野开阔,两地风光,尽收眼底。

临近中午,人们就不在山顶逗留了。快接近象运村时,由于新修的道路还不能行走,路两旁淤泥堆积,泥泞不堪,同行的周老师见我举步难下,望路兴叹,便带领我从右面山的竹林绕行至村后,在村后的林子里另寻山路下山进村,竹林里杂草丛生,但老路径依稀可辨,一路跋涉,幸亏周老师带了解暑的“臭籽茶”,当快到达村里的时候我往前一看,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好一片开阔的高山平原啊!只见村前梯田层递,村里绿树环绕,老房子上的青砖黛瓦在碧水蓝天的掩映下,整个村庄仿若浑然天成的高山明珠。真是行至山远处,便是两番地。

这个象运的先祖有着聪慧的眼力,长远的心思,才能择此地而居啊!

村中竖立的碑志上生动地描绘了象运村的形胜:“群山苍莽,九龙西来裂壑以潜,迤逦数里,双涧交汇,一山峙立镇守关隘,兀起百尺,鬼斧峭壁,神工危崖,而屹上叠嶂,南来诸峰聚首于此,连峰以为帷帐,三面临空,左列碧潭储翰墨,右出悬空枕橼笔,坐视万山俯首,屹上旷阔,翠羽翻飞,蹄足跳踉,低岗浅谷,栖居胜处。”

中国传统的村落普遍遵循“枕山面水”的格局,理想的选择是依山傍水,然而象运村地处峰峦山巅,没有溪河,村落里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全靠山上渗透的泉水。世人多对村名“象运”感到新奇。此村名,据说是七百余年前的象运先祖,因遭谗避害远适林泉隐居,迁入象运时,见高山上有平地,平地上又有高山,山林广阔,物产丰富,背后的笔架山缓至岙处,向北亘一横峰,如横龙出世决定在此兴居,建房横峰上,因所放之牛尽宿与此间,有牳牛生两子,其型似象,故取名象运。

“山中岁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天眷顾,万物欣荣,无饥馑冻馁,村民之间,不疏友间亲,乐此桃源,从容淡定。”

象运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是周宁与福安的地理要道,四通八达的山路通往苏家山、桐岔、梨坪、黄县、文谭村诸村,又曾是革命老区,村中现有多处文化古迹,有原建于清初的许氏祠堂,有象运堂、八字庵,还有回龙宫。

今年元月初再去一趟象运,发觉象运这两年来,变化可真大。村的四周种了很多三角梅、蔷薇花、月季,让整个村庄环绕在花香中,菜地外围围上竹篱笆,使村庄有了花园的味道,村庄也比以前干净了许多,增加了新的设施。

象运村曾是“双薄弱”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党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内水、电、路、网、线(有线电视)、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设严重滞后;还有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宗祠、干群、群众之间积怨较深,引发群众时常性上访,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驻村两年多来,张伟义一书带领村两委干部打开局面,解决难题,从建强组织、改善民生、提升产业着手,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目前村里的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成功摘帽,并于2020年3月份通过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第三方评估验收。

全力补齐村庄基础设施短板。驻村以来,张伟义共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持资金七百多万元,帮助村里发展村庄公路、河道工程、饮水照明、幸福院等二十多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组织新建村便民服务中心、村诊所、光纤网络进村等民生事业项目,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之困;通过建设幸福院、落实帮扶挤困行动,争取省联社等上级扶困资金二十多万元,慰问特困群众五十六人、帮扶贫困学生十五人,保障特困人群及贫困学子。

制定了《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等多项党务村务制度,并对村两委“四议两公开”议事程序等进行了规范,干群关系得到恢复,群众对支部和党员的信任度大大提升。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争取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组织开展村内“三清三拆”、改水改厕及农房的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变得干净整洁。

张伟义对村里几个有爱上访的住户极其耐心,经常到他们家里走走,通过上门座谈等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确保村庄和谐稳定。他还利用春节期间,开展了一系列迎春文体活动并举办“振兴乡村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首届春节晚会会演,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推动村庄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

目前张伟义正在村里大力抓文化,为提升村庄发展软实力、打造象运村村史馆、并利用村庄古道及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打造老区红色徒步线路积极做铺垫工作。他的设想是能于年内修复村内原红军被服厂等红色革命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这个高山上的明珠正等着人去发现,去惊叹,去赞扬。

古中原地带,有民族骑马背而居,依山而眠,也有先民恃象而行。持山之恒久,象者,大运也,在此祥地,幸福绵延,万年不衰,此地便是乐地,福地。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