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你的城 我的城

多彩过洋

2021-03-17 17:00

◎ 叶子清

总有一种抹不去的记忆,总有一腔难以忘却的情怀。一踏上福安这块红色土地,就被其旖旎风光所迷住: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树木葱茏;“凤凰亭”廊边,古道阡陌,鱼儿欢跃;文化畲宫旁,民居一新,古朴典雅、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树下绽放,共同编织出过洋的美丽容貌。

有人称之为“郭洋”,数百年前郭姓始祖首迁于此农耕定居,开辟一番田园,清代举人郭仪生于斯,为一方百姓做出贡献,故起“郭洋”村名纪念之。有人叫它“过洋里”,清乾隆年间,郭姓高就外迁,蓝、雷、钟姓始祖则从霞浦县盐田高山、宁德猴盾、坂中大林村相继迁此生活繁衍。亦有人美其名曰“柳洋”,春风杨柳万千条,“观音”“牡丹”茶苗香。我却闻知它乃宁德地区首个引种“巨峰葡萄”,得习近平同志亲临且在《摆脱贫困》书中点赞的“过洋”畲族村。

时光在穿梭,汽车在奔驰。白露时节,秋阳骄艳,秋风和拂。我们重踏甘棠镇过洋村,探寻乡村振兴秘籍,但见葡萄挂满枝头,晶莹剔透;茶园层层叠叠,绽绿迷人,整洁的村道,宽阔的广场,清新的民居,古朴的宫祠,焕发出畲村的秀美和蓬勃生机。美丽的过洋村镶嵌于甘棠镇西南部,离镇3公里,辖有过洋、石壁头、岔栋、济池壑、野马壑、猴池等6个自然村,青山环抱,绿水绕行,耕地近千亩,人口千余人,畲族人口占百分之八十。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曾经的过洋古道,是福安通往宁德的必经之路,一度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随着104国道的开通,繁忙的古道“官路”,逐渐变得冷落沉寂,经济也随之走向低谷。

这是块红色的热土,叶飞、曾志、阮英平等老一辈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这是块勤劳的热土,深深留下习近平总书记难以磨灭的足迹;这是块奋进的热土,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穷则思变,时间追溯回1986年,过洋村老区人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摸着石头过河,在福安县民委的帮助下,毅然投入6万元,引进种植巨峰葡萄技术,并种植30多亩葡萄田,成为宁德地区首个种植巨峰葡萄的行政村,并一举试种成功。

1988年7月,心系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习近平,上任宁德地委书记不到一个月,就来过洋村调研。时任村支书钟祥应至今记忆犹新,并颇感自豪地说:“习书记鼓励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思路,走林、果、茶多元发展的道路,还在《摆脱贫困》书中赞扬我们‘靠巨峰葡萄脱贫。1988年人均收入700元。这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

几只飞鸟掠过蓝天,淡淡的云朵仿佛挂在浅蓝色幕布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诗情画意,顿时浮现在眼前。过洋人凭借巨峰葡萄振兴经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畲家青年葡萄种植能手钟菊春,致富不忘乡邻,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种植、防治病虫害,在他的耐心引领下,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增至60多亩、果农上升到80多户。晶莹姹紫的巨峰葡萄深受消费者青睐,财源滚滚而来,勤劳的畲村农民从此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1990年,过洋村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团结先进村”称号,钟菊春也荣膺“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美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葡萄产业不仅在过洋村盛开经济之花,而且在福安市呈星火燎原之势,带来百村富,荣获“南国葡萄之乡”称号。赛岐镇象环村葡萄驰名八闽,畅销省内外;穆云乡溪塔村享誉“中国最美葡萄沟”;甘棠、松罗、晓阳等乡镇葡萄园点串成线,描绘成沿海平原标准化葡萄生产基地3.8万亩、高山晚熟葡萄生产基地1.2万亩,年产值8.5亿元,3.5万农户增收致富。

走进甘棠镇过洋村,漫步于文化长廊,徜徉于整洁村道,随着了解的增多,我对过洋的红色含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红色不仅彰显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更孕育着光辉灿烂的文明。“跟党走,听党话。”老区人民从未忘记该村“五老”雷恩第在闽东土地革命时期的事迹,时刻铭记着“敢闯为人先”的顽强拼搏精神。20世纪90年代初,钟春明、兰成贵等人不愿停留在“葡萄经济”脱贫的程度,发现培育茶苗的效益更比葡萄高出几倍,又大胆铆足干劲,拓展致富新门路,相继成立茶苗农业合作社和茶叶种植农业合作社,不惜每亩投入资金2万元,租赁土地培育金观音、金牡丹、黄金芽等优良茶苗品种。

功夫不负苦心人。钟春明、兰成贵勇闯市场又获成功,茶苗远销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每亩利润高达10万元。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雷白细,通过种植培育茶苗,仅一年时间就摘掉贫困帽,吃上小康饭。2019年,过洋人产业兴旺,农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过洋村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茶苗繁育基地。

30年前,过洋村满眼土坯房,机耕路狭窄坎坷,村道泥泞不堪,交通闭塞,信息匮乏,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低微,可谓吃不饱,穿不暖。而今,站在村口广场,放眼望去,夕阳下绿色、橙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大美图画:葡萄园里,果农们面溢笑容;茶苗圃地,金观音、金牡丹、黄金芽茶苗长势喜人;涓涓流水的小溪旁,粉饰一新的民居错落有致。那古朴的畲家宗祠,那庄严的民俗文化宫,那具有畲家特色的壁画,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番别有风格的畲寨风情,不禁让游客驻步欣赏,流连忘返。

说起过洋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支部书记雷庄城深有感触:“过洋村能有今天,功归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虽然我们引进巨峰葡萄成功脱贫致富,但我们也知道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及时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跟上时代步伐,唱好山歌,才有今天过洋村的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假如我们没有听从领导‘要发展一亩茶,一亩林,一亩果,多业并举,增加农民收入’的叮嘱,发挥自身优势,在发展葡萄、茶叶茶苗主导产业上做文章,也许我们至今仍停留在贫困线上,无法走上小康道路。”

斜阳渐渐西落,大家仍然沉浸在畲村的美景中。虽然只是短暂的走访,却目睹到老区人民正致力挖掘浓厚畲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筹建环山慢道,打造集山、水、田、园为一体,具有畲族民俗文化品牌的生态旅游村。让我看到一个生机蓬勃的多彩过洋,老区红色文化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传递;让我看到“一粒果、一棵苗、一株竹、一棵树”的朴实发展之路,正使过洋村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如今的畲族过洋村,早已旧貌换新颜,犹如凤凰展翅飞翔。我相信老区人民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红色热土上描绘出更加绚烂的画作。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