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你的城 我的城

让连家船铭记历史

2021-03-17 17:05

◎ 唐   颐

连家船作为一种千百年存在的生活方式已经销声匿迹。

现今,福安市下岐村的村史展览室里安放着一条20世纪60年代制作的连家船,船长7米,宽2米,木质船体,竹棚为顶,斑驳沧桑。

走出展室,来到下岐村渔民广场,广场之中矗立着一座长廊,古香古色,简约壮观,长廊的造型来自连家船的创意。

一小一大,一实一虚的“连家船”,眺望着面前波光粼粼的大海,记忆的闸门打开了,犹如潮起潮落。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

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

2020年5月底,我参加宁德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来到下岐村。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是连家船渔民的女儿,她站在渔民广场上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这是一首生活在闽东沿海一带连家船民的歌谣。

连家船民,旧称“疍民”,《辞海》注释:船民。是中国沿海一个很特殊的族群,主要分布在两广和福建东南沿海一带。“疍民”称谓始于汉朝,“疍”通假字为“蛋”,因其船只首尾尖高,船身平阔,其形似蛋,故称“蛋船”。疍民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长期过着水上的“游牧”生活,又称之“水上吉普赛人”。

闽东地区疍民主要靠讨小海捕捞海鲜为生,陆地与之无缘,真正“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家人甚至几代人挤在一条渔船上讨生活,一条小船就是他们拥有的一切。逼匝的生活空间与漂泊的工作环境,使许多老渔民双腿内弯呈O型,成为典型罗圈腿,并伴有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新中国成立前更是身份卑微,被视为“贱民”,因此还有一个充满歧视的别称“曲蹄”,流传着“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见官”的说法。

郑月娥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一大家子挤在小小渔船上,晚上总是伴着爷爷的鼾声入睡。遇上台风降临,爷爷就是总舵手,指挥爸爸和叔叔把船停靠在可以躲避风浪的港湾,我则躲在船舱里瑟瑟发抖,祈求风浪别再把锅碗瓢盆打破,明天可以点火煮饭。最美好的夜晚是躺在船头甲板上,听爷爷讲“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的故事,听懂了只有正直、勇敢、聪明的人,死后才能升天,成为一颗亮闪闪的星星。最向往的事情,就是坐在船头,远望岸上的孩子穿着新衣服,背着书包去上学。

直到20世纪80年代,贫困群体仍是连家船渔民的代名词。闽东一位著名记者曾于1984年拍了一张照片:一条连家船上,一个父亲摇着桨,船头上站着4个孩子,三男一女,五六岁至十二三岁,皆赤脚短裤,上衣又破又脏,木然的眼光望着镜头。那衣服,用“衣裳褴褛”形容固然贴切,但有人惊叹:孩子们就像用“海带”当衣服。从此,“海带衣服连家船”成了经典之照。照片命题为《海上漂泊,祈盼脱贫》。

更有意义的是,这位老记者跟踪这一家子40余年,每10年拍一张照片,记述了这位父亲名叫林阿柱的一家人生活嬗变:1998年命题《造福工程,上岸定居》,2008年命题《发展养殖,脱贫增收》,2018年命题《人兴家旺,幸福生活》。

1998年是下岐村连家船民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一年,他们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陆地上的村庄,连家船作为千百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始消失。

郑月娥1996年任村计生管理员时17岁。她清晰地记得船民上岸定居的那个夜晚,家家户户灯火明亮,通宵达旦,有人“抱怨”席梦思太软,不如睡船舱硬木板习惯,从前是摇摇晃晃不晕船,今晚却踏踏实实地“晕床”。其实,许多人是住上了梦寐以求的砖瓦房,风雨无忧,有水有电,抚摸时尚家具,尝试新鲜电器,兴奋得睡不着觉。

1997年,福建省决定对连家船民实施搬迁上岸的“造福工程”。宁德市实施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房、统一解决“三通一平”、统一安置的形式,每户安排建房面积40平方米,每人补助1300元。从此诞生了下岐渔民新村。那一年,新村共建339栋房屋,511户2310人上岸定居。

1998年12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下岐村连家船调研,猫腰钻进船民在白马江边临时搭建的吊脚楼,发现里面没电没水,阴冷潮湿,全部家当就是一口铁锅和一床棉絮。他动情地说:“决不能让船民再漂泊下去,决不能把贫困带进21世纪!”次日,“福建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在福安市召开,充分肯定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工作。

到了2000年,宁德市实现全市1.9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不久,下岐村被誉为:连家船渔民上岸第一村。

2000年11月,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下岐村调研,当时《人民日报》记述:习近平来到船民上岸后的红砖新居,径直走进厨房,掀开餐桌上的塑料网罩,看看他们吃剩下的东西,再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倾注到水箱里,角落里放的是液化气罐和冰箱。他指示:“我们不仅要让连家船民搬得走、住得下,还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使他们稳得住、富起来。”

“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成了下岐村发展的坚定目标。

习近平同志入户走访的第一户人家户主名叫江成财。此番采风,我见到江成财。看着眼前这位身材魁梧壮实,皮肤酱紫发亮,精气神十足的渔民汉子,你很难与年逾花甲,子孙满堂的老者联系起来,不由得赞叹:劳动者最年轻。

江成财带领我们去看养蛏池。适逢收获季节,池塘旁凉棚下一堆堆新采的海蛏,渔家女们正紧张地挑选、分类、装箱,大卡车等着将海蛏运往福州市场。江成财抓上几只海蛏,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放在掌中让大家观看:“这海蛏已养10个月,饲料主要成分是黄豆粉,个头肥大,味道鲜美,是我们‘下岐鲜’品牌,一斤可售20多元,很受福州市场欢迎。”那海蛏足有两指宽,金黄透亮肥嘟嘟,让人看着就感觉食欲大增。

郑月娥介绍,江成财是个老党员,新世纪初就开始养殖弹涂鱼和海蛏,带领100多户船民摆脱贫困;10多年前又组织30多户船民,用养殖赚到的2000多万元资金,合股成立晨辉工程队,走南闯北承包打桩工程,工程队已小有名气。

下岐村原有400亩集体海塘,前些年,郑月娥与村班子成员通过调研,决定投入200万元进行改造升级,扩大到450亩,成为高标准的养蛏塘,招租资金也从原来每亩年租700元,提升至1500元,仅此一项,使村财政年收入达60多万元。

我问郑月娥:“你任村支部书记八年了,这些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有哪些?”

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9个字‘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包括精准脱贫。”

前些年,下岐村有共贫困户9户,采取“结对子帮扶”,通过帮助办理小额贴息贷款、帮助购买捕捞渔具与养殖工具、发展龙须菜养殖、组织技能培训、提供海鲜市场摊位、介绍外出务工等针对性措施,9户贫困户先后于2016年与2017年脱贫。

20多年来,下岐村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水产养殖成为最具特色的产业,大黄鱼网箱养殖、龙须菜养殖、海蛏养殖成为品牌。远洋捕捞和近海运输业也初具规模,现有捕捞渔船与运输船约300艘,从业人员近千人。商贸、餐饮、旅店等服务业也崭露头角。村民人均纯收入1996年不足1000元,2019年突破20000元,提高了20倍。

2018年,福建省公布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名单,下岐村榜上有名。当年被誉为连家船渔民上岸第一村时,只是整齐有序的平房,应该说选址规划者是有眼光的,新渔村与下白石镇区毗邻,靠山面海,风光如画,先天条件好,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昔日的平房已“长”成高楼,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跻身“美丽乡村”,名副其实。

近些年,渔村又实施了房屋立面、坡屋顶、电网、村道改造提升项目,开展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设立村口村牌及村道标志,建设休闲长廊与凉亭,将原来的垃圾场改建成“渔民广场”,进一步挖掘提升宣传文化墙与村史室的文化内涵。

新渔村发展生机勃勃,正在申报建设三级渔港,打造集海鲜贸易与品尝为一体的“海鲜一条街”,开发渔业观光旅游项目。

慕名前来学习借鉴与旅游观光者越来越多。2019年4月29日,下岐村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前来考察扶贫工作,他是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他走街串巷,并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印象深刻,说:“这些成功实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理念,也是中共中央造福人民的宗旨,老挝的贫困人口还很多,我们要把中国的扶贫经验和举措带回去,未来老中两国两党还将继续加强治国理政、特别是农村发展的经验交流。”

面对名声渐大的下岐村发展之路,郑月娥感觉压力山大。她说:唯有铭记历史,才能促使我勇往向前。

与郑月娥挥手辞别时,我忍不住回首眺望渔民广场上那艘面朝大海的“连家船”。心想,这位连家船渔民女儿在党关心培养成长的过程,就是连家船渔民上岸变迁历史的一个缩影。

唯有铭记不平凡的历史,才能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