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你的城 我的城

安静的柏柳

2021-03-17 17:06

◎ 王丽枫

这里是一个白茶的故乡,小小的村庄,安详,淡泊,静谧。它落在时光的深处,像一幅油彩画,在阳光下绿树成荫,花木掩映。一条条弯曲的黄土小路,通向一亩亩绿色而旺盛的茶园。通幽的巷子伸往一间又一间保留着木头本色的屋子,屋前鸡鸣狗吠,屋顶炊烟袅袅。那扇门始终是敞开的,为撒下来的那片和煦的阳光,为屋前那只找食的鸟儿,为任何一个串门的邻居或偶然而来的过客。屋里满是农家人淳朴的笑脸,还有温和的乡音,夹杂着撒满一地茶叶的香味。坐下来吧,到了这里,你会身不由己地想坐下来,一切外界的纷争与困扰都一扫而尽,一切浮华的欲望和人世的丑恶都淡出脑海。就嗅一下这纯净的味道,在这片澄蓝的天空下期待朝日的升起,在这份亲切的遇见中等待晚霞的降临,在这里含一片梦中的叶子,品一口白茶的香。家啊,它不是四方形的一座建筑,它是心灵深处没有迷失的那条路,一种依赖,一份圆满和会心的认可。所以,人们常常会那么渴望和依恋自己的故乡。

这个村子叫“柏柳”,位于福鼎点头镇的梅山脚下。世代居住于此的“梅家”茶人告诉我说,这里素有“茶马古道”之称,是内地“货贸大关道”的必经之地。我想象着历史倒退三百年,这样的村子,这样的古道,这条沿村环绕的长溪,还有这条街市,是怎样的一种繁华?锦织缎绣的商贾络绎不绝,身旁携带浆洗整洁的挑夫,穿梭于商铺,等待满载而归;朱楼前那女子乌黑的发髻上银簪闪闪发亮,挪步而出荷袂蹁跹;秋日里长溪边铺满霞光,悠闲的大白鹅和歇脚的白鹭伸长脖子,对溪梳妆,顾影自怜,小溪中鱼虾追逐,河蟹顺流而下欢快无比;酒肆里的汉子脱下汗湿的夹袄,端起大碗将酒一饮而尽,长辫子往后一甩,再来上一碗那才叫舒坦;茶坊中文人齐聚,围桌对弈,墨客们挑墨绘丹青,看不够这梅山美景。再看冬日里农家小院的瓦楞上铺着衰草,雪照琼窗,而整个茶园的苗圃又仿似道道玉彻的雕栏,那黄土小路上不知留下哪方过客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这一切,正应了村里留下来的一句口头禅———通街茶酒米粉味,彻夜羊蹄驮脚声。

我总是姗姗来迟。三百年后的今天,遇见它,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是它的安静,还有那些褪了色的老物件,隐约闪烁着曾经辉煌的痕迹。没有变的,就是那萦绕不去的茶香。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因为传统的使然,勤劳且智慧的祖先们传下了种茶制茶的好工艺。也许是这片土地的特殊,才能培育出别样肥硕而粗壮的茶树。不管是什么原因,你且看横溪岭上留下的宋代摩崖石刻、横溪桥头的古茶亭,还有柏柳的这条古茶街,仍然完好地保留着明、清两代茶人的古厝。这个小小的村庄走出了清代茶人梅筱溪,他把毕生的精力用于研制茶叶,开创的“梅占魁”字号一度名噪闽江,被人尊称为“梅伯”。他留下的《筱溪陈情录》《筱溪笔记》,安静地讲述了这里辉煌的过往,以及作为一个茶人起起落落、丰富多彩的人生。在他六十六岁生日的时候,福建省建设厅庄晚芳厅长赠予他一方祝寿匾额,上题:“荈苑耆英”,还于匾右写了极有高度的跋文。在另一个老农的家里,我们看到了民国大员何应钦赠送给梅氏茶商梅秀蓬六十大寿的匾额———“纯嘏尔常”。已无须更多赞誉之词,就用梅氏族谱留下的美丽诗句作为历史的见证吧———“朝采茶,采茶山之阿;暮采茶,采茶山之麓。佳人窈窕结队行,撷秀只认旗枪绿。龙团雀舌品不同,七碗通灵惠复馥”,“野猿竞采初春果,稚子能收未雨茶”,“清溪激齿松泉滑,古洞烹茶瓦鼎寒”,“几处茶园分别墅,数家茅屋自成村”。它们就是一朵朵开不败的花儿,在这个山村独自芳菲。只有祖祖辈辈生于此,长于此的子孙们能被这片香气熏陶,而又浑然不知。

任意走到一个小院,在阳光下修剪茶枝的阿婆都会笑眯眯地告诉你,在柏柳,世世代代都流传着种茶、制茶、藏茶以及卖茶的习俗,村里的童叟皆知该如何将茶枝修剪成可培育的茶苗,并且技艺娴熟,这些修剪出来的茶苗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再看那阿婆漫不经心的笑容里,藏着多么美的阳光和雨露。村民们会在每年惊蛰至清明前采摘最饱满的“白毛茶”针,然后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做成白茶或白琳工夫红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这以外,茶叶对于他们而言,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用途,逢年过节,扫墓祭祖或是宫庙敬神,供桌上陈列的祭品首从“三茶三酒”开始,茶为首敬,无茶不成祭。村民有女儿出嫁,常备有两包白毫银针放入嫁妆“压箱底”作为陪嫁,以表达父母祝女儿“平安一生”的心愿。这些美好的习俗给柏柳涂抹上了更浓郁的色彩,足够令你细细品味,又向往无比。

说到白茶作坊,走近这座由青砖黑瓦环成大四方形的围墙,砖灰扶起的门楣上用苍劲的行书写着“远茗韵宸”,背面写着“柏柳聚秀”的古厝,你便再也收不回自己的目光了。灰黑两种颜色混搭而成的它,安静地立在一片绿色的茶园中间,像一位历经风霜的老学者,归隐于市。推开那扇古朴的松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里一大片青翠的苔藓,院子的左右两边用青砖各围起一个水池。正前方有两层连片的木门灰墙房间,门前的过道堆放了一层层晾晒茶叶用的“竹篾丙”,在春分前后,上茶园采摘回来的“白毛”新茶就是放在这样的大篾丙上,让阳光晾晒至七八成干。走进最左边的一个大房间,阳光分别从一个个打开的窗口斜照进来,洒在地上摆放着的圆柱形大竹框上,框里放着一口大锅,锅里放满木炭,茶叶就铺放在这木框盖子上。茶叶要用暗火慢慢烘焙,这里完全没有任何一种现代机器的痕迹。由于这里制茶的历史悠久,这些制茶的竹具也完全由村里的老人制作而成。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由衷地感觉,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种气息———原始的、温暖的、安静的气息。

此时,我突然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就是你走进柏柳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随着它在历史的长河里静静地、幸福地流淌……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