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你的城 我的城

打造海岸线上的图景

2021-03-17 17:07

◎ 冯文喜

从硖门渔井码头出发,渡轮沿东南方向行进,碧波浩瀚,岛屿星布。其中数嵛山岛最为庞大,远望如一座巨型航母漂浮于海上。“突出海中,如吐舌然”这个像舌头一样伸到大海中的众多的岛屿,汇成长长的海岸线。

嵛山又名盂山,是以其形如盂盆而得名的,不过,现在人们借助航拍器,从摄制的图像中可以看出它的整体模样。围绕着海岸线,有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鸟岛等多个岛屿组成,美其名“福瑶列岛”。若要到岛上去,可经古镇、牙城、渔井、秦屿、沙埕等地乘船进岛。不同地点,坐船时间也不一样,现在人们都会选择在夏季来旅游,一般会来硖门坐渡轮,时间只要六十来分钟。嵛山还被誉为“海上天湖”“南国天山”,因岛上存在着天然淡水湖而充满神秘感。早在十几年前,嵛山就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岛屿”之一而享有盛名。围绕淡水湖,周围是壮阔的绿色草场,碧柔如毯,让人们疑似北国风光。岛上还有红纪洞、古寨岩、明月潭等自然景观。各个渔村或澳口、港湾,都盛产有贝类和鱼类,在岛上可以尽情体验海边拾贝、海中垂钓,感受海岛的野趣。自2018年至今,嵛山已连续举办三届海岛渔旅文化暨户外体育嘉年华活动,将海岛旅游、户外运动、海洋文化有机融合,提升为全域旅游的首选品牌景区。

在小白鹭坐渡轮可到达台山岛,它是福建省境内距大陆最远、公海最近的岛屿,由西台、东台等几十个岛礁组成。由于长年海浪冲刷、雕琢,形成台山列岛丰富奇特的海蚀地貌,尤其是雨伞礁,更是海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堪称“海上公园”。台山因“秀耸若台”故名,列为“八闽上游第一门户”,是闽浙海上交通的咽喉。台山岛上渔民主要有王、林、张、郑、谢、施、鲍、曹、刘等姓,清末至民国年间,来自福州一带。那时,渔民祖上从长乐走陆路经霞浦至秦屿,再乘船到台山,有口头禅“几块岩石挡风沙,一片草蓬便是家”形容海岛在20世纪的艰苦生活。而后,岛上居民纷纷内迁秦屿、沙埕等地,也有部分人迁回长乐祖地。台山列岛周围是闽东的主要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鳗鱼、鲳鱼、贻贝等。这里的淡菜用清水煮后气味甘美、清淡,深受游客的青睐。2003年,台山列岛设立厚壳贻贝繁殖保护区,以加强保护意识,禁止过量采挖,以免资源枯竭。1991年西台山灯塔奠基并落成,岛上基础设施不断改善。1997年设立台山陆路交通码头,现在西台山共建有四个码头,原供销站一带是最为繁荣的地段。2011年,在西台山码头设立地碑。码头澳内停泊着不少渔船、游轮。随着人们对海洋旅游体验的升温,台山人正在逐渐返回海岛,充分开发利用祖辈留下的居住房,纷纷办起民宿、开起旅游饭店,也进一步推动了海岛养殖业的新一轮创业。

在嵛山东面有七星岛,由多个岛礁组成,以浮于海面如七颗星星而名,大者东星、西星二岛。附近的日屿又称鸟岛,被誉为东海之滨“鸟的天堂”。屏风山在水澳、敏灶湾前,横列如屏,俗名荡山,又叫冬瓜屿,当地渔民说其形似“金龟”在大海中遨游。海上出产有各种鱼虾、贝类生物,吸引着喜爱野外体验生活的人前来垂钓。处在嵛山南部、海道分界点上有一处岛礁,即青屿,岸上渔村即冠以岛名“青屿头”,它也是七都港、八都港合流之处。往南而下,即三沙、烽火岛、北澳岛、古桃城、东冲口,以其悠久的海洋历史,堆积了一份厚重的海岸人文。嵛山北上苍南马站,也散落无数大大小小的岛屿,最大者为北关和南关二岛,成为闽浙东南沿海临界处。

如今,这些闽浙东南美丽、神奇的海岛,已是人们热衷旅游的地方。2011年,庄奴先生撰写《嵛山岛组曲》:“你让我由早呀盼望盼到晚,盼到了今天才相见。大海蓝天,绿水青山,点缀着岛国的大自然。海礁沙滩,石屋渔船,陪伴着岛民的好伙伴。”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唱出了大海的风貌与景观,抒发了对海岛的挚爱与向往。人们对岛屿的建设与讴歌永不止这些……

滨海渔村城堡,是我们早期先民的家园,现在是渔村里的风景。旧时家园当延续建设,当永久铭记。走进一座座城堡,梦回一次次筑城旅程。站在城头,遥见远处的阑珊灯火,让人们看到山海城乡建设变化的新面貌。

福鼎的桐山城是自然历史人文的高度融合,群峰环拱,两水襟流。西北有叠石、汾水二关,蜿蜒磅礴,雄秀一方。最为称著的是“桐山八景”。寻访历史遗迹,吟诵百年诗篇,共绘锦绣桐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梦想。福鼎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文功武治,出现过多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并形成街市,是城市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尽显滨海山区建筑烙印。城关成了茶叶集散中心,出产红茶、绿茶、白茶、黄茶,备受北京、上海、广州、福州茶商的青睐。鱼市、茶叶和传统制造业带动了集市商贸发展,催生了城中街巷交错互通、灵动便捷的格局。街巷反映了行业特色,记载着工农商渔业发展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道路交通也在这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走进一条条有历史文化品位、美食、茶叶的街巷,感受充满浓郁山海乡土文化的气息。新的时期,福鼎加快城市建设,实施“东扩南移面海”规划、建设沙埕湾跨海大桥,进一步发挥自身山海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外面的广阔世界。

地处东南沿海的秦屿,有“万古雄镇”之称。在明初期,就筑有秦屿城堡,是境内沿海最大一个城堡,设七个城门,相互之间的通道则形成街巷。城西涌金门这一带人烟稠密,形成连片的民居群。有横子头、后岐形成市场,经原来供销社处,后来形成的叫十字街,是秦屿的黄金地段,最为繁华。讨海渔船归航,鱼鲜大都送到后岐。原地理环境是秦屿在海中,称为“莲花地”,仿福州的 “三山”,秦屿也有“小三山”之称,小三山指麟后山、康湖山、积石山,街市巷道依地势而筑。踏进城中街巷,现在后街、岭后保留得比较完好,触摸那时的城门、城墙遗迹,恍然在与时光对话。

海面碧波漾漾,渡船来往频仍。巽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北进八尺门,抵达城关,东面与沙埕港相通。明清时期,巽城人筑城开渡,在海边谋划渡航,开创渡口。民众以务农和渔业为生,经营茶业或贸易发家致富,创造了繁荣的古镇文明。古巽城营建有多处四合院式的砖木结构民居,至今仍可见到如“姥峰拱秀”的泥塑门楼,代表了江南滨海民居典型区域建筑风格。现在这个渔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巽城渡因茶叶而兴,当时福鼎茶叶由此走向“北线海丝之路”,人们都认为巽城渡是茶叶推动起来的古渡,浪涛里也流动着茶香茶味。渡口东向是长屿岛,横卧海面,滩涂地显露出一片浓密的红树林,宛如海上绿洲。每年这里总会上演龙舟竞渡习俗,它与轻轻划过海港河道的归舟帆影,汇成一幅宁静远古的海光图卷。

小筼筜位于太姥山下、东南海滨。这一带海岸风光瑰丽,有成片的防风林。附近有牛岭头、金鸡洞、石门硖等自然景观。相传,有只金鸡在山洞中修行,后来形成金鸡穴,是一处风景名胜。在这里,晨可观日出,暮可观日落。有渔船来回穿梭,奔波于海上养殖作业,构成了山海壮观图景。每年临近端午,虎头贝、曲鼻、龙山头等地渔民都要划龙舟,保平安,求丰年。这里曾是海防咽喉之地,所以,福宁在此修筑城堡,叫作小筼筜堡。福鼎东南沿海地带的水澳、南镇上澳、黄岐及大筼筜城堡,也是在这个时间派出卫军来城堡防守。有村民说,在城堡旧址上,有零碎的瓷器不断被发掘出来,大家将这些文物收集好,统一放置到村部展示室,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一份这里的厚重的历史。

位于硖门双狮山后脊,处在福鼎与霞浦交界的明代石兰城堡,于2011年,被列入福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是福建沿海城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兰邓氏先祖聚族而居,从现存基地可以看出,以石堡城门为入村口,须穿一条长长的古巷道,分口通往其他民宅。内设水井、水池、花圃、通廊、防火墙等,整个村落保留原有的格局。还有保护完好的古榕树、古樟树、古藤多株(处),有成片的古森林。石兰紫菜更是享誉盛名,为天然佳品,远销香港、上海等地,名声在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沿袭先祖拳棍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国家、省、市各界人士的目光,他们纷纷撰文、摄影、报道,推动了传统村落的建设。

我们还踏访蒲壮所、凤城、大金、赤岸、屯头、玉塘、藤屿、水澳、官城、黄岐、财堡等地,走进城堡所走过的那一段历史。海边城堡人在新的时代里,以更高的起点、更新的思维,建设着城堡家园。

在阵阵海浪声中,渔村枕着波涛,将海洋的故事慢慢地叙说。人们重回海边,走进一座座渔村,感受海岸带来的一份沉稳、静谧、憧憬。人们发现,渔村是时光沉淀的产物,它带着自身的建筑风貌,不经意体现了渔人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境界与态度。

我们走到海边,看到不少渔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有些渔村还是能够比较完好地保留一些石头房的,像台山、南镇、官城、水澳、白鹭、黄岐、渔井等村,随着渔民迁入城镇居住,部分遗留下的渔屋,在海涛声中静默守候着岁月的风帆。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海边渔村的石头房往往被人们忽视。石头房用我们本地话叫石头厝,又称之为“海渔房”“海景房”。看来,原先并不起眼的石头房屋,慢慢地被人们接受,并视之为海岸风光的一部分。沿途不少渔村就分布在海岸上,当时渔房的建筑用料主要就是就地取材的花岗岩石。海渔房有以下几个特点:石头色泽明亮,质地比较坚硬,所用石块造墙坚实牢固,每年六、七、八月是沿海台风期,采用石头砌造的房屋抗台风性能好。屋内采用木质材料,一般是隔上下楼设置。屋顶上铺瓦,用石块压顶,石头房屋能调节气温,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在当时生活水平条件下,海渔房普遍被渔民接受。相对集中的渔村有利于人们从事渔业生产和相互交往。人们其乐融融,有一种邻居的亲切感,这是现代居住条件下城镇化生活的人所体会不到的一种氛围,也是上一代海边人的乡愁。

南镇上澳石屋原是渔民的居所,依澳以石块构筑,颇具规模,成为滨海渔村民居建筑的一大景观。南镇历史悠久,其名最早见载宋淳熙九年(1182年)《三山志》,它是闽海之头,也是闽浙海边临界处。这个半岛有上、中、下三个澳,明代同时设置上澳、下澳两个城堡,并以“古寨”名,这在现在很少见到。南镇林姓是最早的迁居族姓,以姓堂号“九牧”名其地,人口稠密,后来陆续有王、肖、姚、潘等姓随之迁居,创建码头、街道,成为南镇最为繁荣的地段。在上澳居住的渔民,为外来迁居的姓氏,明末清初,他们的祖上从外地迁徙本地后,世代相衍“出以行舟,居以石屋”,开始了牧渔的海洋生活。

海渔房构建类型大致可分为石头屋、石砖屋、砖瓦屋。沿着半岛仄逼的通道石阶拾级而上,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座城门巍然洞开,延伸着一段高高的石城墙。所建石屋规模较小,以糙石构建,一般只设门窗各一个,低矮的模样,像是几乎都要贴在地面上,但走进屋内一看,却发现挺宽敞的。石砖屋大都以三五榴独立构建,花岗岩外壳石墙主要采用平砌、交错叠加方法为主,门面墙基座宽实,往上逐渐缩小成梯状,有利于屋内保持最大空间,并增强牢固性。渔房墙侧下都留下一条或深或浅的排水沟,这是渔民的智慧,遇上暴雨或台风天气,这些水沟起到了很好的排洪作用。砖瓦屋具有山地古民居质朴、内敛的风格,以单体建置,加上瓦片的黑灰色调,烟窗透出缕缕青烟,描摹着一帧浓郁的渔村风情图。

南镇在海岸线上之北,而渔井刚好是处在福鼎沿海的南部,现在人们可从渔井码头坐渡轮到嵛山岛。渔井有“上渔井”“下渔井”之分,靠海边的是叫下渔井,也叫渔井里。渔井曾是福鼎“三大”特色渔业村之一,渔民主要有林、郭、施、陈、张、魏等姓氏。这里的渔民先祖是从泉州安溪一带于明末清初迁入,至今有三四百年的沿海徙居生活史。发展至今,这个渔村也留下了比较完整的上规模的石头房,依着海岸,层层叠叠,或踞或蹲,或横或竖,把村庄组合在这块美丽的海岸上,人们曾戏称这里是“小上海”。随着沿海旅游的开发,尤其是在嵛山岛的旅游发展带动下,这里的石头房渐渐被人们赏识,并催生了滨海民宿的新一轮兴起。

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过来了,渔民们世世代代的艰辛创造,他们的大海日子和浪里人生,赋予了这一个个石头村庄无限生命活力。海渔房以其宽厚、磅礴的自然气质,散发出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重回海的故乡。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