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文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创作 你的城 我的城

听风鸾峰桥

2021-03-17 17:07

◎ 叶家坤

冬日夕照里的鸾峰桥尤显沧桑壮美。走进下党村,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一段怀旧时光。

十年前的一个冬日傍晚,我在这里偶遇了一幅山水诗画:一片错落有致的民居,一潭清幽如镜的溪水,一座古老雄奇的廊桥,一位朴实沧桑的老农倚靠在桥门廊柱上,悠闲地抽着旱烟,一圈圈青烟从头顶上升腾……烟圈里的时光静谧得令人屏息。老人微闭双眼,似乎在聆听。光阴于他而言,就像渐次散去的烟雾,曾经有过、慢慢走远。这样的时刻,山野里的清风盈盈来到桥头。老人头顶上的烟雾渐渐弥漫开来,缥缈而去,恍然间点开了近处、远处民居上的炊烟。老人与廊桥、炊烟、村落融在一起,浓郁的乡土气息氤氲开来,弥漫在整个村庄。

老人一定听到了什么。我想,那是如约而至的风声,在廊桥上来去吟唱老人与桥一样丰厚的岁月记忆。

暮色催人。我和同事匆匆别过鸾峰古桥,从桥畔小路上山,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上党坑底自然村,采访一位放学后才徒步赶回家照顾唯一亲人的女中学生。这个花季女孩命运多舛,四岁前辗转了三个家庭,现与一位年逾八旬、疾病缠身、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对于她们是严酷的。当地的多方接济让她们感到温暖,重压之下的祖孙依旧顽强。我想,让这样顽强的生命体验感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关怀这样的民生,也是一种精神扶困。

采访过了晚餐时间,我们才循着稀疏的星光离开这个偏僻的村落,到上党村干部老杨家借宿。老杨和家人为我们的认真而感动,给了我们很高的礼遇,让我们领会了当地民风的淳朴。饭后围拢来拉家常的几位乡亲给了我们很多赞誉。“真是好领导!”这可能是他们能给出的最高评价了。我们一再说明只是普通记者、只是分内工作,乡亲们依旧充满敬意。一位忠厚的老村干跟我们说,我们是见过大领导的,走过这个小山村、走进农家门的领导我们都记得。农家俗茶清香袅袅。在乡亲们动情的回忆中,再现了一段令上党村民无比自豪的往事。十多年前,建乡不久的下党依然水、电、路“三不通”,一位年轻的“地府”(方言,知府)从邻乡出发,徒步山岭经过村里到下党调研扶贫,在鸾峰桥上现场办公、休息、吃饭,成就了一段党群连心的美谈。国家级文保单位鸾峰古廊桥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乡亲们沿用古代的官名称呼地委书记,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对好官的敬意与期待。此后,乡亲们熟稔的“地府”还曾两次深入下党,给特困乡群众带去了组织的关心与温暖。下党人民口口相传的亲民“地府”不负期望,从鸾峰桥头踏着坚实的步伐一路北上京城,为举国民生继续奔走,从“州县吏”到“治天下”,下党风骨从未淡去,下党之行念念在兹。鸾峰桥成了最好的历史见证。

岁月了无痕,秋风今又是。秋冬之际,我又站上了鸾峰桥。在重走当年那位“地府”艰难跋涉的山路,再次体味为民务实的传统后,来到这座被乡民奉为圣地的廊桥上。两岸林木葱茏,秋叶如花。桥上回响的习习风声涟漪不绝,正在被更多的人听到。充满农家风情的鸾峰桥迎来越来越多的贵客光临。

清风拂面,盈盈入耳,思绪已然随风荡漾。想着今日当年,感慨物是人非,那些熟悉的,抑或曾经擦肩而过的人们,都在悄无声息的时光中老去,在日渐老去的嗟叹中可曾留下些什么?不知鸾峰桥何以让我如此亲近,我甚至不知自己何以徘徊于此,就能轻松摆脱世俗的挣扎。溪流重泛新波,老树又出新芽。十年前关注过的苦难女孩如今已长大去了他乡,逐渐走出温饱困境的乡民给了我们更多惊喜,廊桥被保护得干净整洁、清新古朴。上溯百年,桥上过客无法数计,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中,可有几人真怀悲天悯人之心,又有几人不是为了私利而战?

桥下清溪长流不息,有如民力;桥上木板历经风雨,古朴依旧,犹如民风。若循千里把泪焦桐,何不就近聆听风声。

肝胆长如洗,民瘼尽可消。鸾峰桥上清风长驻,回声绵远……

责任编辑:晴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