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洛文:花亭·花桥·石牌坊

2022-02-15 10:27 来源:闽东日报 洛文/文 刘岩生/图

消逝的古道,若风化的线,无力将它 们串起;高起的建筑,像编织的网,无情 地将它们隔开。它们散花般遗落在屏南 县城中的某一地方,有了另一个名称叫 文物,似乎离我们很是遥远,但其实,它 们一直在你我身边。

花 亭  

97034e858048395dc8ded17027044300

穿过花亭街巷,隔着路瞥见花亭早已被周围高大的房子围住,隐者般存在于闹市之中。

拾级走进花亭,花亭被安上仿古石门楼,地面铺了石板材,整个亭子用围墙包围着,建筑样式虽与几百年前的古建有了违和感,但正是时下流行的混搭风格。亭子两边也用木板遮蔽着,靠墙一面的中间位置还摆放了神龛,右边新砌有焚香炉。花亭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眼前的变化,与我记忆中从前的样子比显得多余。

花亭与幼年的我玩成了莫逆之交,但我对它却知之甚少。焚香炉边的墙角重新立起的两通或残缺或开裂的石碑,道出了它前世的修行。

花亭,始建于明代,后焚毁。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缮,歇山顶,木构抬梁架,16柱,承柱基石为鼓形桑墩。花亭距路面高约3米,飞檐翘角,挺拔俊逸,亭上雕刻龙鸟图案,亭三面列干栏式建筑——美人靠,长长的美人靠可坐可倚,也可供人躺下。亭中地面用鹅卵石铺就,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鹅卵石,嵌成各种精美的几何图案,还蕴含着各种吉祥的寓意。当年,长坋村陆氏先人从江西五显岭延请五显大帝香火复兴于此,绵延数百年,成了保境安民的心灵所托。

香火绕梁盛极一时的花亭,也慢慢沉寂了,梁柱上厚重的烟尘色被硬生生地擦去。但民间信仰正像是野草,它顽强地把根深植大众的内心,等待着再次萌发,而这一切已然在眼前发生。我不知道人们在寻求庇佑时,会不会失却了本真?

二三十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里不过是一瞬,而它也是漫长的,可以任意地涂抹整整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满身饱含裂痕和缺口的石碑被收藏、被掩埋的历史瞬间,正是我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在裂开的石碑缝隙间,我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正轻轻地迈过。

那时的花亭是安静的,安静得有些寂寞,敛起了它的神秘和威严,容忍着一群娃娃的放肆。

假期来了,暑假作业不必急着完成,打完薪柴、拔完兔草、没有妈妈的喊叫声,花亭便成了我们的游乐场。大家最最喜欢的是花亭里特有的抢柱子游戏了。亭柱有四排四列,中间的四根柱子突显出来,是那么高大,我们的小手没法合抱,漆上大红漆,在男孩们的手中,就像孙猴子抱着还未变小的如意金箍棒。我们用它来玩抢柱子的游戏,5人游戏,4人各占一柱,交叉不停地换着柱子,1人伺机抢柱,既紧张又激烈,喊叫声不断,笑声不断。从花亭正中如意斗拱垒成的圆形藻井,旋飞而出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连上了田野上方的白云,显得那么透亮、那么纯净。

而我更喜欢她安静下来的模样。通透的亭子,三面斜栏,墙的一面开一扇六边形的窗,可以看到近处苗圃的后山,远处枇杷垄隘口,将洋坪的稻田尽收眼底。斜靠着栏杆,能望见后门弄的鹅卵石路面、房屋前的黑竹林、房顶的炊烟……总是能让我发呆、出神,炊烟即将散尽时,我便回家。

花 桥  

e536d0212b73f72936e2aca2f4597f82

“双流如带绕村东,際汇南桥气势雄。”南桥也就是古厦花桥。两条源自鸡鸣山的溪流,一条经长坋村流下,一条经慈溪村而来,交汇于花桥之下,绿漪潆洄。夕阳西下,花桥与水面上飘忽不定的倒影在一实一虚间完成了人与桥、古与今的对话。

花桥横跨在长坋河上,是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拱廊屋桥。花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半圆形的桥洞映在水里,形成了一面能知过往的镜子。桥下春水涟漪、秋波荡漾、游鱼戏水、渔翁垂钓,桥上雕梁画栋、香火缭绕、避雨乘凉、商旅通行,组成一幅乡间生活全景式的画轴,充满生命的热度。当年古厦八景之一,南桥垂钓,诗曰:

“长虹飞跨如新月,美景如斯分外明。

桥畔苍松群鸟舞,潭头绿水一竿横。

渔翁把钓随波放,农父争春叱犊耕。

借问村居真乐趣,百家烟火聚谋生。”

花桥为典型的宋、明风格的风雨桥,桥身造型虽朴拙,但桥廊却画梁雕栋,故称之花桥,历史上为屏南南北交通要道。

小时候,从外婆家回公社时,曾跟着姐姐走过花桥。出了古厦村弄,一眼就能看到远处的花桥,那时的花桥边依然是“渺渺溶溶清到底,滔滔漾漾碧连空,波潘白鹭齐云起,目睹鹃花夹岸红”的景象。

古代交通不发达,但是为了让行役者沿途能够有个落脚点休息,便有在桥面建桥屋、桥廊、桥亭这样的安排。花桥的建筑格调与花亭极为相似,桥面用条石和鹅卵石铺就,镶着精美的几何图案,横梁上绘有云纹样式,中部由斗拱层层叠涩成藻井,也跟花亭的藻井一样,只是被香熏得黝黑,看着看着只觉得天旋地转,如黑洞一般要将魂魄吸了去。古人是否利用这种建筑造型,建立起人神交互的通道,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花桥同时又是一座风水桥。昔有屏山之南,三台拥翠、两涧回澜处设有县治,今在眺文峰独秀,听奎阁书声,看颍水潆洄,双流聚汇处建有新城。清道光七年,屏南知县梅鼎臣以宋代名儒吕祖谦“咏冶城”诗咏古厦新气象,“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由此观之,花桥观瞻,可得溪山之神髓,岂独垂钓!

如今,花桥成了桥亭,成了真正的风水桥,只纳清风明月,只枕一溪春水。

石 牌 坊  

992e25d47e8f97e3b0d45df3a68e8f03

台风来临前,天气总是捉摸不定,阴阳怪气的。刚才太阳还从云朵中探头探脑的,一会儿乌云便从远处迅速移动过来,借着风,把从太平洋上吸来的水汽甩下,小城被浇了个透。

石牌坊极不情愿地被移动至此立在文化路边,让人读出这里曾经是一个古村,是的,这个古村叫花亭。古村太小,城也太小,不足以让它以城中村的模样示人,被彻底改造了。

坊前的文化路斩断花亭街巷,坊后水泥路面把铺着溪石的路面尘封,深埋于未来的考古土层。石牌坊就骑在新的弄口,石牌坊下面时常放着两三个垃圾桶,俨然成了村子的门楼,人们不再过多地去关注它。骑在新弄口的石牌坊是一座百岁坊,叫“昇平人瑞”坊,它算是幸运的,在城心地带找到立锥之地,而另一座石牌坊是座贞节坊,叫“玉星祥”坊不知被迁往何处。两座石牌坊原本是立在花亭街尾,一座骑在官道上,另一座立在官道边。如今的摆放,算是乱了规矩。

两座石牌坊,一为百岁老人所立,一为孀守妇人所立,皆传世数百年矣。想当年奉旨而立,勒石颂美以昭世人,为乡人所景仰。年幼时,到学校接受文明教化,时常在坊下穿行,周围是低矮的房屋,狭窄的弄巷,石牌坊在我仰视中显得十分高大。

历经浩劫,百岁坊只剩“圣旨”刻石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而远在际头村的石牌坊群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村民的理性和对生命的敬畏让人敬佩。面对城市改造,同样幸运保存下来的贞节坊,再一次面临何处安放的尴尬境遇。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间,石牌坊曾经“高大”的形象如堕深坑,成了被立法保护的文物了。

一阵猛烈地暴雨洗刷,模糊了牌坊上的字迹,那些随时光远去的石牌坊上的故事已无人问津,而石牌坊下人们的生活还在续写。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