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苏旭东:寿山纪事

2022-02-17 16:01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苏旭东

2551d8a7ef7fcb5dedf3d05a8720fce9

九十年代初,行走在寿山,锃亮的石板街,幽深的古巷,有一个小小的杂货铺,货物不多,柜台后坐着一位精神矍铄,须长及胸的老人,门口贴一副对联:“角不角角吉角吉,瓜不瓜瓜戈瓜戈”。仙风道骨的长者,高深莫测的对联让我诧异莫名,长者言:“联句出自论语:‘觚不觚觚哉觚哉’”,我冷汗涔涔,落荒而逃。半年后再见长者,虚心请教,细细交谈,论字辈长者是我的七叔公。七叔公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四期,在南京、重庆、福州等地国民政府部门工作,四九年未赴台湾而归乡里,七叔公还用规范的草书书写了:“蝇附骥尾身近贤者,众煦漂山聚蚊成雷”,让我叹为观止。

往事如烟,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有一个读过大书见过大世面的前辈高人,寿山显然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寿山村是苏姓族人聚居村落,原名观寿兜。传说有罗姓人士在上四府担任县令,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卸任后回归故里,上四府人民感念罗县令恩德,循罗县令所言故里到此处,却不见罗姓之人,只见一棵参天“罗柴树”(学名油杉),人们惊悟罗县令就是“罗柴树”化身,便于“罗柴树”前焚香祭拜,“罗柴树”就成为“官树”了。村在“官树”旁边,名取吉祥字意“官树”的谐音“观寿”,就有了观寿兜村。

寿山《苏氏家谱》记载:苏氏唐代迁居福安市苏家坂村,某个冬日,苏氏长辈推门一看,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好一派景象,出口成诗:“江南瑞雪满群山”,恰好苏氏晚辈有七位男丁,于是就按“江南瑞雪满群山”七个字给七房命名。宋代苏氏瑞字房(既第三房)迁居周宁县苏家山村,元代中期,苏家山村人口增加,粮食供给不足,苏氏一支又迁居到古田县厚福洋村(今屏南县猴洋村)。传说厚福洋苏家有一只母鸡失踪三个月之后带着一群小鸡回家,人们顺着母鸡的踪迹寻找,发现母鸡是在官树附近生蛋并孵化的,人们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北有“七星挂壁”,南有“鲤鱼朝天”,东有“金钟覆地”,西有“半月沉江”,于是苏氏就从厚福洋搬迁到官树附近开基繁衍。

在屏南话的语境里,“兜”指的是旁边的意思,“洋”指的是宽阔水田的意思。实地考察观寿兜村(现名寿山村)是一个山坳,不见水田,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而厚福洋村(现名猴洋村)则是门前水田一大片。在寿山乡的十几个村落中,观寿兜苏氏是开基最晚的,为什么其他族姓不选此处呢?农耕时代,水田是农民的命根子,拥有水田就意味着能养活自己,一个村落的选址是以水田的数量和到水田的距离为重要依据,官树附近既少水田,自然不是其他族姓开基立业的首选之地。

明朝初期,厚福洋村已有阮姓定居,阮姓族人占有门前一大片的水田,苏姓为后来者,只能开垦山边溪角的边角地谋生,明初还到距离较远的官树附近开荒造田,又历几辈,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苏姓族人还是围绕几亩薄田,勉强度日。穷极思变,只能在变化中求生存;背水一战,苏氏迁居观寿兜谋发展。

观寿兜形成村落与茶盐古道有密切的关系。

观寿兜往东30公里,有莒洲村(现已被洪口水库淹没),“四面环石,无土可耕”,被称为古瀛洲,著名作家冰心为之题词:“惊水瀛洲”。船只逆霍童溪而上可达莒洲,以盐为代表的食盐、咸鱼、螃蟹等海货和内地以茶为代表的茶叶、硋器、红粬等山货在此交汇,古代莒洲是闽东重要的山海货物商贸集散地。莒洲往屏南、松溪、政和等县的货物必须经过观寿兜,然后分成往西、西北、西南的几条古道。

观寿兜往西7公里,有硋窑村,传说宋元时期硋窑章氏“十八把钓竿落溪”,显示他们经常钓鱼娱乐,家境富足,不事农耕。2019年福建省考古队对硋窑村进行考古调查,发现硋窑村附近有南宋至明初的古窑址二十多条,是闽东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窑址群,数量如此众多的窑址出产的瓷器,不是自用而是外销,而且硋窑瓷片比照与碗礁一号出水的瓷器极为接近,又有屏南民谣“硋窑瓷器出琉球”之说。可以明确:宋元时期硋窑村大量出产瓷器,经观寿兜到莒洲乘船出海,销往海外。宋元时期的观寿兜,商贾往来,挑夫穿梭。

从地理位置来看,观寿兜是一个山坳,东边是漫长的寨下岭,西边有陡峭的菜垅和崎岖的洋坪岭,古道过客到观寿兜都要歇一歇脚,喘一口气,再聚气力,爬岭前行,观寿兜就是茶盐古道上一个天然的歇坪。虽然明初因朝廷实施海禁政策,瓷器无法外销,硋窑停止瓷器的烧造,茶盐古道没有大宗商品往来而不复往日的喧嚣,但日用品和山货还是要通过茶盐古道进出,观寿兜天然歇坪的作用依然存在。

观寿兜的地理位置不适合农耕而适合经商。苏氏从厚福洋村搬迁到观寿兜村的过程,表现为生存方式的改变的过程,从单纯的务农,到为古道过客服务,再到从事商贸活动的过程。体现了苏氏当时被逼无奈的窘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到福建平定倭患。为防止倭寇利用当地人的身份刺探军情,戚继光请连江人陈第创造了军中秘语八音嗽。八音嗽语把方言读音的声母、韵母拆开,颠倒反切重新排列,产生一种新的读法,可以“秘军声”,是“行营暗传口令之需”,有防止泄密的作用。戚继光在宁德平倭有著名的横屿之战,观寿兜的八音嗽语应该就是在明朝中后期通过茶盐古道的客商、挑夫从宁德沿海传入的。

5c1ca9d9873e99b30738b4087b17de71

苏氏经过明末清初的筚路蓝缕、辛勤劳作,在观寿兜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清乾隆元年观寿兜苏鸿章通过院试,成为屏南开县秀才。清嘉庆年间,观寿兜苏氏第十代苏新宙(葬于铁场,后人尊称“铁场翁”)在福州经商致富,回观寿兜起厝买田,推动观寿兜的发展。铁场翁是抠门的,其一,铁场翁在福州经商期间,有小偷见他宽额大耳、体态富贵,准备在他身上大捞一把,尾随其后,见他吃一餐饭只配两个螃蟹腿,剩下的还要用纸包好,小偷见其抠门,遂去。其二,铁场翁管饭,每人一餐饭只配一个田螺,为防止后辈计较,用盆子装田螺放在头顶,随手分配,一人一个,不论大小。铁场翁又是慷慨的,其三,铁场翁起厝,一改前人依山顺路,用边角地起厝,房屋不方正,坐南朝北的做法。花重金在中心地带购买洋田,拉直路弄,方正房屋,坐东朝西起厝,铁场翁一生总共建起三排四方大厝。长房弄溪前厝的“韩潮苏海”草书,取自朱熹手迹。其四,铁场翁持家,聚五代而居,一同居住、一同餐饮、一同劳作、一同分配,超过60人才分家,有“五代同堂”牌匾一块。

清道光五口通商之后,中国红茶大量出口欧洲。节俭、勤劳、坚忍的观寿兜苏氏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他们充分利用长期经商,商品经济反映敏锐;地处古道枢纽,交通运输便捷;山地多水田少,适合种茶等优势,种植茶叶,制作红茶,对外销售,1887年《闽海关年度报告》:“由于首批茶在英国深受欢迎,第三、第四批同样等级的屏南茶叶也售得好价”。特别是光绪二十五年宁德三都澳“福海关”成立,茶叶有了直接出口的口岸,观寿兜茶叶经营逐步兴盛,并形成规模较大的“示记、懋记、协升、泰和、泰丰、晋丰、鼎昌、协春”八大茶行。《屏南县志》载:“茶行。在城,棠口,漈头,观寿兜各乡,每年谷雨后,采买红、绿各茶,运售外洋。欧战后,销路稍减”。自此,观寿兜形成了茶叶的种植、制作、运输、销售一条龙的茶叶商贸体系。

茶叶经济的发达,苏氏赚取了大量的财富,观寿兜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村落历史环境要素建筑:苏氏宗祠、观音堂、林公殿、仙奶殿、土地庙、古井、巷道、歇亭等等逐渐齐备。观寿兜商而优则学,学问和功名从来是中国人内心的骄傲,财富上富足的观寿兜苏氏更加追求精神上丰满,他们开办私塾、延请教授、培养后辈,苏氏子弟也充分展示他们在学问方面的天分。有苏益三等七人成为贡生,苏宗清等二十二人成为监生。现存清朝苏万泉、苏万成的“文魁”牌匾;苏氏宗祠天井立2副石望柱,石斗上刻着“光耀月殿、志步云衢”,“云蒸霞蔚、移星换斗”。

拥有财富的观寿兜苏氏也开始追求娱乐生活的满足,他们在观寿兜办起乱弹戏班,乱弹戏班在观寿兜的演出既是古道客商、挑夫晚上在观寿兜住店、歇脚的娱乐需求,也是苏氏文化艺术的实践,既娱人也娱己。道光十年,观寿兜以苏兆岁为班主,聘请闽浙赣三省乱弹名艺人,成立“三省福”乱弹班在观寿兜及闽东北各地演出,技艺精湛,广受好评。其时观寿兜有苏番琪为佾生,可见官方对观寿兜戏剧文化的肯定。乱弹戏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并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是闽剧“江湖”声腔的源头,是福建省有影响的古老剧种之一。2007年“寿山乱弹戏”被公布为第二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寿山村。

清末民国初,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社会的巨大动荡;西方的科学主义,仁人志士的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现代商品对传统市场的冲击。都深深地影响了处于古道枢纽的观寿兜。在这风云激荡,云谲波诡的时代,观寿兜有文武二人勇立潮头。

苏寿崧,子正赏,学优附生,清试中榜。后就读福建法政学堂高等科。他不满清廷腐败赞成共和,遂加入孙中山同盟会。1911年动员堂弟苏福康、苏俄弟、苏正蓄赴广州参加起义,中途获知起义失败而返回,被清兵捕杀于双溪。民国元年,寿崧选任福建省临时参议员。形存的苏寿崧故居大门侧板阴刻其亲笔题写的对联“同仁连五福,主义达三民”。

寿崧回乡后于宣统元年创办“寿山两等小学”,是屏南县最早成立的两所现代教育学校之一。这是已知的最早出现的“寿山”字眼,因由有三,其一,寿崧受现代思想的影响,取新的名称以示与传统的区别,其二,“观寿兜”本有“寿”字,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寿山”吉祥语,其三,观寿兜苏氏正值“寿”字辈,他们革故鼎新,奋发有为,以为纪念。但民国三十年编纂的《屏南县志》还是使用“观寿兜”的村名,可见其时村名仍然是“观寿兜”,学校名用“寿山”。

郑威明,原名郑烫,从小随母亲改嫁到观寿兜生活,改名苏大杊,上过学堂,略识文字,痛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少时聪明淘气,长大后身手敏捷,枪法极准,能击中远方的麻雀。受吴适(同盟会会员,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民国2年(1913年)郑烫在寿山、康里、甘棠、梅溪等地组织“乌钱会”响应吴适讨伐袁世凯。之后郑烫率部到连江参加吴适领导的反袁护国运动,随吴适攻入连江县城,后又相继攻下罗源、宁德、政和等县,震动闽东。民国7年(1918年)参加护法战争,郑烫和古田蓝干堂率众攻陷屏南县城,其时所部约二千人,郑烫被任命为护法军旅长,之后相继攻陷宁德莒州、古田平湖、建瓯玉山和古田县城等地,牵制军阀李厚基,打击北洋军阀在福建的势力。民国8年(1919年),郑烫被任命为连罗宁古屏游击队副营长,屏南知事何树德发令曰:“有能得威明头者,赏千金”。民国10年(1921年),吴适任福建自治军第五路司令,郑烫所部加入自治军,迎接北伐军入闽。

工农红军在闽东的革命,观寿兜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红军北上长征之后,闽东的革命形势陷入极度的困难,1934年9月,阮英平等在观寿兜一带成立中共宁屏四区,观寿兜有一批人加入红军游击队,有些人成为红军接头户、交通员、白皮红心保长等。1935年12月,阮英平、陈挺率领闽东独立师第二纵队运送药品回闽东红军后方医院,路过观寿兜石坊岔,遭到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团的伏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击溃敌军,游击队队长陈国祥在战斗中重伤被俘,第二年在双溪遇害,时年33岁。1936年观寿兜苏正田被抓后,敌人在他身上捞不到游击队的机密,便在他身上绑上石头坠入金造溪深潭中溺死。1988年11月2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山头岗老红军黄敬淮后到寿山午餐。

1950年8月官树兜村改名为寿山村,1961年8月成立寿山公社,1984年9月成立寿山乡,辖14个行政村,寿山村成为乡镇行政机关所在地,总人口1435人,318户。新中国成立,寿山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寿山村成为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政府机关、公安派出所、邮局、车站、银行、供销社、粮站、公路等基础设施大量投入;外来人口增加,消费能力增强;文化活动往寿山集中等都促进了寿山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期间,共有苏文菁等6人获得博士学位,20几人获得硕士学位。

现代公路的建设使寿山村远离交通枢纽成为偏僻之地,海关封闭茶叶贸易锐减又使寿山村失去主要商品经济来源。寿山又从经商之所变为务农之地,迫使寿山人再次转变思想,改变生产方式。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寿山马上开始种植草菇等食用菌,一度成为周边几个县的食用菌中心。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寿山青壮年走出屏南、走出福建,到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

现在的寿山村,基本保留了明清古村落的风貌,村落格局完整,节点性建筑分布有序,古民居集中成片。建筑以木结构立帖式徽派建筑为主,内分上下廊、前后厅,厅前天井,绝大多数盖两层,突显夯土墙民居特色。马鞍形、叠落式的马头墙增添了外观的优美。雕梁画栋,修檐拱斗,浮雕镂刻,墙廊彩塑,以及众多木雕、石雕、砖雕等平添了居室的典雅。传统建筑防火抗震性能好,冬暖夏凉,科学精湛的建筑艺术彰显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尤其是苏氏宗祠较典型地反应了清代闽东北山地宗祠建筑的形制特征,对屏南苏姓的繁衍历史和姓氏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物参考价值。2015年,寿山村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格局完整的寿山村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景点;历史悠久的茶盐古道把众多的非遗、村落等人文景观串联在一起,把梯田、公鸡岩、母鸡岩、天柱峰、大力神杯等自然景观络绎呈现,成为户外徒步运动的新场所。老村民返回寿山,新村民入住寿山,寿山村重新焕发活力。

寿山仍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陈秋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