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丨宋小玲:屏南端午“缚玍”

2022-05-28 10:28 来源:闽东日报 宋小玲

端午节时处农历仲夏开端,天气回暖,五毒盛行,人们为给小孩驱毒辟邪祈平安,便用红头绳或五色丝线缚于小孩手臂、项颈,或挂其蚊帐、摇篮,叫作系“续命丝”,别称“系百索”。我国部分地域有此习俗,家乡屏南也有此俗,但有别于他域,具有浓郁的屏南乡土气。

屏南的“系百索”,当地俗称“缚玍”,即用红头绳缚于小孩手腕或脚腕,女孩缚于手,男孩缚于脚。这“玍”字,通“嘎”,有“调皮顽劣、狂野不羁”之意,“缚玍”,意为将小孩的顽劣野性束缚住,让小孩懂事好学。正是这“玍”,使得屏南的“系百索”,除了寓有驱邪求平安之意,更多的则寄托了长辈对晚辈在掌握学识、技能上的殷殷厚望。

按屏南风俗,当年进门的新媳妇,端午节这天,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孩子缚玍。一大早,新媳妇便备好红尺子、剪刀和红头绳,于房屋厅堂等候前来缚玍的孩子们。大孩子自己结伴而行,幼儿则由大人或抱或掮于肩前来。新媳妇扯一段红头绳,用一种特别的手法,将红头绳松松但又牢牢地绑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新媳妇绑红头绳时,口里还念叨着:“缚玍了,就聪慧灵巧,懂事好学了。”之后,新媳妇还送孩子们自织的各色缚玍小挂件,孩子们佩着心仪挂件,满心欢喜。

这缚玍挂件,形色多样,有五色丝线织成网状、缀着流苏、内裹樟脑的“避毒丹”,有彩色玻璃丝编织的形象逼真的花草虫鱼,还有各色花布缝制而成的八卦小香袋。这些小玩意,是缚玍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除了有驱毒辟邪之意,还为缚玍平添了几多趣味与仪式感。孩子们乐于缚玍,就贪着这些宝贝玩意,缺了它们,缚玍就寡味了,就好似西湖少了柳,四季少了春。

除了挂件,有些缚玍人家还备有红糟腌制的薤白、萝卜、姜等小菜送给客人,小菜红通通的煞是好看,寄寓着生活红红火火之美意。有时还送红蛋给幼儿,用丝织红兜套着,挂在小孩脖上,寓意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颇为有趣的是双溪小镇的缚玍,新媳妇送给人家的红头绳,并不是由新媳妇事先裁好,而是看前来领取缚玍物件者之本事。端午节一早,开门燃放过鞭炮后,新媳妇就准备好一大捆红头绳在门前候着。前来缚玍的小孩,手执红头绳一端,然后转动身子绕圈,只要不晕倒,任你转几圈,那些缠绕在身上的红头绳,全归你拿走。有的小孩不知,绕转一圈就停下,那就只好在众人欢乐的嬉笑声中取走一小截红头绳,徒留一脸的委屈和无奈。

孩子们缚玍后,这红头绳必须在手上、脚上绑着,一直到“七月七”乞巧节。这天,大人解下小孩手上、脚上的红头绳,并将其与专门为此制作的条状纸绑在一起,引着小孩来到大树下,口里念着:“家姐家姐,教我囡仔会女红,教我男崽好学习……”而后,把红头绳与纸条挂在树上。这个仪式叫“送玍”,用意在于,将小孩身上的野性、邪气送走,乞求小孩心灵手巧、聪慧好学。送玍后,小孩子还可吃到蛋,这在物质匮乏的当年,可是小孩祈盼多时的奢望,这蛋,也成了孩童记忆的一份甜美。

缚玍习俗多在闽东屏南一带流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或许是改革开放人们忙碌了,便鲜有缚玍人家,只一些偏远小乡村,偶有此举。不过,新媳妇的红头绳已不再是绑在小孩的手上或脚上,而是绑在缚玍礼物上。而礼物,也由香袋、“避毒丹”等缚玍小挂件,变迁为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了。

如今,缚玍习俗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年轻的新生代,已完全不知缚玍为何物,只有年纪大的老一辈,方知此俗。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的祖辈、父辈,总会不经意忆起曾经的缚玍往事,几多欢乐,几多感喟。

近年来,随着屏南打造旅游强县步伐的推进,一些民俗文化渐被重视,缚玍习俗也在屏南康里古村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里,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家乡民俗盛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来源:闽东日报 宋小玲

编辑:林宇煌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