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阮兆菁:“一团斋”与延安岁月
仲夏时节,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我们踏上了寻访英烈故里的行程。目之所及,满目葱绿,似乎在抒写着对英烈们的殷殷怀念之情。从宁德出发,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福安市下白石镇的顶头村藤江路,寻访阮英平英烈的每一个生动的故事,于是“一团斋”的故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在顶头村,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团斋”的故事,我们慕名前往一探究竟。先从“一团斋”的柚木糕饼印拓说起,它的正面为“一团斋”三字,两边分别刻为“藤江”、“喜包”,藤江为顶头村的原名,喜包意即为村里群众筹办喜事时印在饼上,分发到这样的礼物就知道是村里的人办喜事了。背面为普通的印花。今天在藤江路的这个百年老店一直在经营着“一团斋”各类面饼,成为顶头村的“糕饼经营网红点”,因为这个“网红点”与革命先烈阮英平结下了不解之缘。
阮英平,1913年9月24日,出生于福安下白石镇顶头村(今英平村),乳名兰茹,又名阮玉斋,参加革命后自取名字阮英平,上过两年私塾,辍学后在村里黄庆庄“一团斋”那儿当学徒,一当就是三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英平,逐渐认识和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艰难的生活,繁重的劳作,也逐步培养其阮英平的顽强意志、仗义执言和敢作敢为的品质与性格。每每遇到一些倚仗权势、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的事,他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村里的乡亲们都称他为替天代言的“雷公”,并与村上志同道合的18位青少年,结成专与欺压穷人恶势力做斗争的“顶头十八帮”,从小在心中就埋下了正义的种子。
1931年,阮英平在赛岐“旭记”茶行结识了隐藏在那里当木匠的共产党员陈洪妹。1932年,他跟随陈洪妹回到家乡,在下白石、甘棠等地发动群众,组织秘密农会,开展“五抗”斗争。是年,经陈洪妹介绍,阮英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参加革命,到1947年4月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政委的阮英平,受中央和华东局派遣回福建担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后因工作需要同时兼任闽东地委书记,直至最后不幸牺牲,不管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还是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阮英平都展示出了一个革命者的拳拳赤子之心。让我们向英烈阮英平致敬!向1958年被福安县委员会等授予“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50位烈士致敬!
翻开《阮英平传》,我们还可以继续品读到“一团斋”故事的丰富蕴涵。
1938年4月上旬,阮英平赴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住在延安城东门内的一个旧窑洞里。阮英平他们一走进毛主席住的窑洞,正在办公的毛主席立即起身同他们一一握手:“你们辛苦了!”紧接着,阮英平第一个向毛主席汇报了闽东的土地革命和独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由于英平汇报得有声有色,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不仅认真地听,还不时地插上几句问话。毛主席听完汇报,还向他们讲了当前的形势和我们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留他们吃了一次难忘的午餐!
1938年6月下旬,阮英平来到延安参加中央党校学习,此时党校经费十分困难,教学设备很差,学员生活标准很低。要靠学员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39年2月,阮英平在党校开展组织的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挥了他年少时在老家福安下白石顶头村糕饼店学到的本领。中央党校办中山合作社之初,在他的提议下,办起了制作糕点的作坊。他通过结合延安当地的各种土杂粮的特点,改进工艺 ,制作出了桃酥、炒糖、饼干等各种糕点,在当时被称为“延安的上乘糕点”,阮英平也因此获得一个“糕点专家”的称号。听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吃到后都说好。他不但有一手好手艺,在劳动中,也是使出了少年砍柴练就的好功夫,大家都称他为“劳动能手”。同时在劳动之余,依然坚持学习,手不释卷,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
掩卷而思,心潮澎湃。我们在阮英平烈士纪念室看到的生平事迹和生动画面,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叶飞同志的题词这样写到:“英平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指挥员,英平同志英年早逝,我痛失挚友,闽东人民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儿子。烈士英名永远留在人民心里。”迟浩田同志的题词:“视人民如父母,为理想献青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置身纪念室中,我们久久不忍离去:阮英平,闽东人民的骄子。他是闽东苏区的创建者,中共闽东党组织的领导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闽东地委书记。阮英平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他如同一颗流星,在夜空中划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他的丰功伟绩,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通讯员 阮兆菁/文 陈国秋/图
编辑:陈娥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