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郑飞雪:南阳小院

2022-07-09 10:53 来源:郑飞雪

在南阳小院,遇见瓷。

碎瓷,花瓣似的,拼起来。成花、鹤、瓶……它们在墙上微笑、歌咏、起舞。瓷光映照中,小院有独特的美,清、幽、雅,适合小步徜徉、小声细语、小坐品茗。

当然,如果大声划拳,大碗喝酒,闹得震天动地,小院也不动声色。农家小院露天坦地,包容各种不羁。只是四面的瓷,会吃吃地笑;檐上的瓷,会斜眼睥睨;藤架的瓷,会冷眼旁观。粗野狂放,与瓷,格格不入。

瓷,让小院的时光静下来。正月,风冷,杜鹃花打着骨朵儿;海棠花烈焰似地燃烧;乒乓菊花团锦簇;红枸杞挂满枝梢……不同时序的花草,因瓷光滋养,争奇斗妍地绽放。瓷,显明南阳庄主的格调,是庄主一生的喜好。南阳庄主年少游走在外,归来时花发满头,十多年前在南阳村买下宅院,收集各地瓷片。一片瓷光,照见一个人的心路;记录一个人的路途情感。瓷,珍藏他大半生的精力,是他呈献给生命的一种态度。

坡上的瓷,闪着幽光,似有暗香浮动,邀请你,亲近它。

沿石径拾级而上,我看见隐秘的光,从坡上围墙散射出来,茉莉般洁净、芳香,让人沉醉在古典幽梦里。墙上的贴瓷全是青花瓷片,亲密地偎依、相拥,联袂成完美的鹤图:一只鹤引颈鸣唱、倾诉;另一只鹤谛听。也许,这就是相亲相爱、相知相守吧。爱情,展示成一幅美丽的青花,镶进墙体,在风雨中永恒。每片瓷,以独立的个体发光,羽毛一样闪亮。我凝视这些瓷片,青瓷或白瓷,有不同的小图案:缠枝、云纹、龙纹、海水纹、莲花纹、牡丹纹、寿字、福字……图纹精美,不同的流年寄托着岁月的愿望。轻轻抚摸这些瓷片,一伸手,即触摸到层层叠叠的光阴: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古老的时光,是一条静默的河流,冰凉地流淌过掌心。

我对瓷,情有独钟。年少在瓷厂成长,听惯瓷器碰撞的声音,碎裂的声音,倾倒的声音……我看见,瓷土从青山挖采,装进篮筐,用扁担一担一担挑送;车间里,原土用木马碾碎,筛细、搅洗、压造成泥;瓷泥经过拉坯、印坯、修坯,初具碗的模型;碗坯晾干、画花、上釉、放进碗盒里,窑烧。我明晰记得那芬芳的松火香,跳荡的松火,从窑口吐出长长的焰舌,舔红窑工结实的胸膛。窑工日夜守候窑门,与窑联结一体。窑工的臂力、性情、忍耐,影响着火候,关联一窑瓷的成品。当窑火熄灭,冷却后的窑门打开,青烟升腾,仿佛一缕香魂飞天而去。一笼笼碗盒出窑,温暖的窑床,成为孩子们嬉戏的温床,钻进钻出,躲猫猫,乐此不疲。废品瓷,碎成片,被孩子们捡起来,在溪水边打磨成各种小玩具。瓷片碰撞的叮当声,瓷片倾倒进山谷的哗哗声,犹如春天的雨水,缠绵在耳畔。时间越久远,声音越清亮……

瓷厂,如风中飘摇的花朵,凋敝了。

早年流连在瓷器间的长辈身影,模糊、洇逝;瓷器间成长的孩子,说起瓷,是一场快乐的游戏;最后一批瓷工,缄默着心事,分散在其他行业,疏离了往事……岁月中的瓷器碎了、封尘、掩埋、哑光,淡出视野。

南阳小院里的瓷片,被精心拼成各种图案。我看到衔接起来的时光,一段一段,呈现在眼前,如一条悠远的历史通道,等着你举步徜徉。鸭蛋青的元瓷开片,在庄主手里翻转:无釉足底,微凸乳钉,厚重的胎体,似乎仍在呼吸。元朝的蒙古部落,顿时复活:那个铁骑飞扬的民族,纵横草原沉戟沙场,恣肆喝酒,大块吃肉,挥洒着粗犷、剽悍的豪情。一块足底“慎德堂制”款的开瓷,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修胎规整。与元瓷比较,胎坚质细,釉面光滑,色调柔和。明净的青花色,仿佛江山稳固的康熙王朝,呈现出娇翠欲滴的风格。华贵的牡丹纹,似旗女子头顶上的端花,一位足蹬靴、着旗装的美丽女子,款款穿过曲折的长廊,袅袅娉娉从岁月深处走来。

南阳庄主的工作室里,摆的全是瓷片,墙上挂着青瓷挂件。多少人钟爱这些瓷件,才会有瓷与瓷的交流。瓷碎了,瓷片以完整的个体存在,诉说着与母体的情缘。我注意到案几上的碗,是唯一完整的瓷器,青花、莲花纹。碗有裂痕,打着补丁。一共八枚银钉,铆合了这块碗,碗好如初。这时,我恍然明白庄主的身份,一位锔瓷工艺师。

锔瓷,在我听来新鲜的职业。

我第一次听到跟“锔”谐音的词,跟美发有关,焗油。干枯的损发,经美发师一双巧手捣腾,乌黑发亮,焕发神采。锔,也有修复的意思,用铜铁制成两头有钩的钉,连合器物的裂隙。锔瓷,该是用订书机那样的钉钩来修补瓷器吧。在南阳小院,我第一次遇见锔瓷工艺,裂瓷用钉修补。

南阳庄主没有现场示范,但从他的解说和百度视频里,我略微了解实际操作:把碎裂的瓷器按原状拼好,用绳线捆绑固定;取一枚小钉,在缝隙两侧找好钉脚位置,用笔标记;笔钻在标识处精细打孔,打好一个孔,试下钉脚;再钻另一个孔,再试下钉脚;如此反复,直到两边钉钩的脚,完全铆合到小孔里,一枚钉,完整地锁住缝隙。接着,沿着裂隙按序排列。

这是一项精细活,耗时、劳神,需要技术精,眼神好,耐心又专注。古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正是锔瓷这门古老的绝技。锔瓷手艺历经六朝,跨越千年。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画有锔瓷匠,身旁放着货担,坐在一条矮凳上,手里拉着线,忙碌着锔瓷活。遗落在民间的技艺细如沙,淘起来是珍宝。现在,锔瓷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庄主正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时间在瓷器停留,闪着冷冷的光。与一片瓷交流,不用言语,目光在瓷器上游走,达到精神与器物契合,走进胎与釉的语言里。如禅宗境界的专一,专于一境,净心明性。锔瓷,也是修心的过程,多不得躁与火。南阳庄主性格沉静、言语不多,伏身案前,忘了天光,忘了鸟鸣,忘了门外流水潺潺。门内,一枚钉、一把钻、一件瓷,是花香鸟语的世界。当深情的钉子锲进瓷体,成为胎体向外生长的一部分,铆钉的瓷件修复如初。比较原瓷,多了一种特别的语言。修复的瓷件,再现被创造时的手艺,独特的工匠精神,诞生的背景,以及关联的细枝末节。一件瓷,让人看见遥远的春天。

找来锔瓷的人不多。乡村僻壤懂瓷的人不多,知道有锔瓷技艺的人也少。假若瓷器碎裂,很多人想到的必定是强力胶水。现代人,珍贵的物件用久了,破旧、损坏,都扔。少有人愿意修修补补。比如爱情、婚姻出现裂痕,一拍两散,破镜重圆是久远的神话。但,瓷器藏着温度。经过烈焰焚烧,冰冷的胎体蕴藉着火的热情。修复的瓷,会有一条隐约的痕迹,流淌着岁月的情意。如果旧痕修复成一茎花枝,探出蓓蕾,又延伸出新的意义。

锔瓷的心意,在于珍惜。视若珍宝,才有修复的愿望。锔瓷技艺隐埋乡间,把锔瓷当作营生,必将惨淡经营。南阳庄主为了生活,不得不另谋营生,用另一种技能,去维护古老的锔瓷传承。美,与周围环境相关。像青花瓷的纹路,一叶勾连一叶,缠枝探伸出花朵。

南阳小院的各种青花瓷图案,是锔瓷手艺的另一种延伸。热爱与深情,打开了生活通道,在枝丫上绽放春天。


来源:郑飞雪

编辑:淑琴

责任编辑:陈淑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