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钟华杰:寻梦邑坂

2022-09-07 11:35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行走在霍童溪畔的邑坂村,一幅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田园相依、百姓安居的美丽画卷扑面而至,在眼前缓缓舒展开来,顺着画卷行进,一条从万年之前绵延而来的文脉正在跳动,让人情不自禁,寻梦而去。

01

距邑坂村东北方向约2公里的山包上,芦坪岗、瓦窑岗旧石器时代遗址相继被发现,2000年5月,经考古挖掘共出土有手斧、手锛、盘状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打制石器5件,还有若干锤击或砸击而成的石核和石片。

在芦坪岗遗址约10000平方米范围的土壳上散布着大量黄土仑类型印纹硬陶片和西周时期原始瓷片,并采集到残石锛、打制石核各1件,可辨认的陶瓷器形有网格纹灰色硬陶罐、划纹灰硬陶广口罐、青釉曲折纹小口广肩原始瓷罐及青釉原始瓷豆等。芦坪岗斜对面的瓦窑岗遗址,地表上也采集到了大量灰色印纹硬陶片和少量青釉原始瓷片,还有砂岩砺石、凹石各1件。  

两处遗址的发现,为史前人类在邑坂区域上集聚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其遗留下的劳动痕迹和原始农耕文明,把霍童溪沿线人类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了1至2万年。

这两处遗址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在15-30米之间,而且都紧邻霍童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是人类活动长途跋涉轨迹中的一个重要驿站。

02

霍童溪自古就被称为百里画廊、曲水桃源,也正是霍童溪的底蕴孕育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邑坂村。

邑坂村内现有一座“原始森林”公园,占地150多亩,现存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3株,有竹柏、龙爪樟、八角桂花等珍稀树种和樟树群,林下生长着150多种野生中草药。

在闽东,甚至八闽大地,村内拥有“原始森林”公园的村庄,应该是不多,也可以说是独此一处。

邑坂村址依邻霍童溪岸,这条母亲河在赋予这个村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外,也带来了连年不断的洪荒灾害。邑坂村始建于宋平治二年(公元1065年),建村伊始,先祖为了抵抗自然灾害,就曾12次植树固岸,但当时毁树人多护树人少,以树固岸防灾的梦想难以实现。

有梦,终有圆梦的一天,族内一贤妇见状便设计令其儿砍树,并请邻人止之,后杀全猪以谢全村,并以此推动立族规护树,逐渐形成了“护树如育儿,毁树逐出村”的护林训戒,并演化为代代遵循的村规民约。

这条村规民约已深植到邑坂人的血肉中,爱树护树已是蔚然成风,无一个村民敢去破坏,终于成就了涵养生态、人树共融的千年传统村落。

03

传统村落是人们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步形成的,既是历史的记忆,又反映着文明的进步,邑坂村更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

邑坂村人称“八卦村”,整个村落仿似一面扇形八卦,以村中心水池为核心,8口水井为支点,通过8条巷口向外呈扇形辐射,再由大大小小的27条小弄连接而成,村内现仍存有明清时期古建筑100多座。

何以“八卦村”。一认为,与村庄周边自然环境和民居特点有关。村庄后山为键峰,峰属火,又称火山,村外霍童溪水冲刷形成一有条金城水,水属金,一火一水则构成自然铸就的八卦之形;村落内民居则小巷纵横交错、曲折玄妙,房屋建筑风格基本一致,面面相向、背背相承、巷道似闭还通、似断却连,外人进入犹如迷宫。二认为,与道家水藏祖师指导有关。据说唐宋之间,道家水藏祖师行游至此地,观其山水极为宜居,便指导邑坂先人以八卦为形建造村子。今在邑坂村北面仍留有仙峰庵遗址,庵右侧摩崖上遗有一石刻,长1.45米,宽0.78米,其刻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刻碣为:久废仙峰重建立,水藏家风再发兴,又记仙峰庵乃水藏祖师道场,创建于唐宋之间,所舍山田四至等。

04

许是“八卦村”的风水使然,亦许是道家水藏祖师的点拨传授,邑坂村自古以来就是霍童溪沿线的中医中药名村,家族为医、祖孙三代为医比比皆是。现今在九都、赤溪、霍童这一带农村老人口中仍在口口相传“治寒病,找邑坂建先生”的俚语。“建先生”即邑坂村名医林餘建(后改名林最荣),出生于1905年,自幼跟随同村同宗名医林宗庚学中医,专长伤寒病症,一生悬壶济世、医德高尚,在霍童溪沿线的大小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行医足迹,在革命战争时期他还曾暗中救治闽东游击队伤病员无数。

林最荣先生除了行医外还偏爱诗词,其诗词多写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在前往山区村庄行医途中的所思所感,极具乡土气息、为民情怀,现有“杏林诗集”遗世。其传于后代行医业者的警言“研究岐黄理要明,方因脉证审权衡。财如粪土休看重,命似泰山勿视轻。仁心仁术诚济世,良医良相善治民。还从十问参经典,当学悬壶益众生”,在今天看来仍字字如玑。

中医中药这一传承还在延续,邑坂村每年选择就读医学专业的学子仍不少,也有出类拔萃的后生考取了医学博士学位,一个不大的村庄,现今有几十人从事医学工作,其中不乏在上海、福州等地大医院从医的医学人才,涉及中西医各相关领域。

05

到邑坂村,人们习惯于从邑坂大桥进;离开邑坂村,人们也习惯于从邑坂大桥出。邑坂大桥虽是石拱多孔桥,但其建成才40多年,不算一座很有特色的桥梁,可关于桥的那一段往事却值得每一位路人去铭记。

上世纪70年代之前,邑坂村绝大多数水田都位于霍童溪对岸的邑坂洋。当时的邑坂大队18个生产队社员出工耕作仅靠一条渡船,从彭邑公宫或溪南渡口往返摆渡。1975年8月13日,当时正逢夏秋“双抢”时节,不幸发生了翻船,造成了18名村民罹难的重大事故。

该事故震惊了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上级迅即专拨80万元支持霍童公社建造邑坂大桥。同时,省交通厅派出桥涵工程技术和莆田工程队伍驻邑坂现场设计、指导桥梁建设,并根据霍童溪的跨度,设计了石拱多孔混结构拱桥建设方案,即桥墩为石结构、桥面为混凝土结构,包含5个桥墩,全桥长220米。

这5个桥墩中,位于溪中间的3个桥墩建设最难。一难是围堰,当时正逢春节前后,是全年最冷的季节,也是水量较为丰沛的季节,现场民工以邑坂大队为主,加上来自全县各公社支援的群众都需下到齐腰深的溪水中搞围堰,轮流替换,替换上来的群众上岸后,先得擦干身体,还得喝口高梁酒驱寒;二难是要将一块块重达500斤左右的大石料用人力抬到围堰处砌桥墩;三难是桥墩砌到设计高程时,需要搭架技工走悬空架施工,一条条5米多长的杉木要在溪中栽竖起来做模架已是十分不易,还要防止霍童溪上游飘浮物冲击,在桥墩建设过程中,工地上经常是挑灯夜战抢时间,终于在春雨到来之前,3个桥墩先后出水建成。邑坂大桥历时2年3个月,在1978年5月落成通车。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通讯员 钟华杰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