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缪华:坦洋茶厝

2022-09-09 17:38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1850年。庚戌年。

当时的纪年是清道光三十年。

这一年,大清王朝发生了几件震惊全国的大事。首先是春节刚过,在位三十年的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风景秀丽的圆明园驾崩,享年69岁。其次,二十多天后的三月上旬,道光帝第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在皇室和众臣的拥戴下登基,这位二十岁的年轻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取年号咸丰,旨在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第三,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下游一带,并将大片中国领土置于其军事控制下,为进一步侵略整个黑龙江流域做足了准备。第四,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义,拉开了太平天国武装暴动的序幕,这个农民政权和清廷轰轰烈烈打了十四年的大仗,差点要了大清的命。另外,民族英雄、福建人林则徐也在这一年病逝。

皇权交接、外敌入侵、农民起义……都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如果此时有一个躲避战乱、自给自足的地方,无疑是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白云山下的坦洋村就称得上是一个上好的理想地。这村位于福安市西北方,隶属社口镇,从镇上出发傍山缘溪而行,跨龙凤桥、真武桥,就到了桂香山下那豁然开朗、风光秀美的坦洋。清人郭苹野的《坦洋村记》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

1850年,也就是清道光三十年,坦洋村的施氏宗祠落成。大国有大国的苦衷,小村有小村的欢乐。宗祠落成当天,披红挂绿、紧锣密鼓,一派欢欣喜悦的景象。该祠由坦洋工夫红茶创始人之一的施光凌牵头率族人建设,面积590㎡,坐东朝西,外门楼转折朝南,属二进三天井五开间格局。祠堂往往代表某个姓氏在村庄的发展史和影响力。村庄形成之初,最早聚居的往往是一个姓或几个姓的家族。肇基创业、筚路蓝缕,待到家族兴旺、后人荣光之时,为祭祀、为延续,各姓会建起祭祀先祖的家庙,家庙也就是祠堂。而与施氏祠堂并起的建筑群,包括了施光凌老宅和坦洋村的地标建筑——横楼。

施光凌,字鹏飞,号照川,生于1827年,卒于1893年,是一位武艺高强、膂力过人的汉子。在他的老宅大厅里,有一重达300斤的大石锁。据说他每日晨练,其中一项就是举着石锁绕厅六圈。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也就是壬子年,他投考武科,得中第38名武举人,例授武信郎,迄今在他老宅门上有“武魁”匾额。施光凌虽有文韬武略,但世道纷乱流民遍地,遂无意仕途隐逸家乡。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中举前后的施光凌同样醉心于茶,一身功夫衍化成一生工夫。他和胡福四等茶人潜心于创制和提升坦洋工夫红茶,当形肥壮匀整、味醇厚香浓、色红亮清晰的坦洋工夫红茶漂洋过海出现在英国典雅的下午茶时,立马获得王室与贵族的钟爱,于是,“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坦洋工夫一时风靡英伦三岛。

数量日增的红茶海外贸易,为地处偏僻的坦洋注入强劲的活力,使它迅速成为八方茶商趋之若鹜的生财之地。从清咸丰到光绪的几十年间,远近茶商在坦洋设立的茶行就有三四十家,许多茶商、茶农在此定居置业。这里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壎、胡兆江等一大批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闽海茶商。我们凭借着文字和图片遥想当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动,弥月不散。“三月择茶三月三,身穿蓝裤漂白衫。头戴银簪快步走,去到茶行择茶干。你去街头‘松记’择,我去街尾‘万泰’行。坦洋诸娘手艺好,脚踏茶行好赚钱。白茶先择出去卖,乌茶后择价钱昂。绿茶细择粒粒宝,红茶净择卖番邦。也赚白银三十两,也赚衣裳三十箱。也赚鱼肉回家里,也赚好酒敬爹娘。”这首三月茶歌,俨然一幅坦洋择茶图。

施光凌正是在此间创立了丰泰隆茶行,咸丰年间取“丰”字,也算胆识过人。丰泰隆茶行旧址设在横楼,这里也是他的府第所在。从时间推算,横楼与坦洋工夫红茶年份相近,差不多在1850年前后。该楼高三层,宽44米,是当年制茶与卖茶的基地。三楼和二楼做萎凋,我们入内五分钟,炙热如桑拿;一楼做发酵和烘焙,烘培处可置放近两百个焙笼。如今的横楼,人去楼不空,留存的制茶设备、工具等构成坦洋工夫红茶历史文化展示馆的展品,其中包括由茶界泰斗张天福发明制造的中国第一台揉茶机,以及见证坦洋工夫红茶发展历程的茶票等珍贵历史文物,一桩桩、一件件,向人们讲述着坦洋工夫红茶的前世今生。

与施光凌齐名的另一位坦洋工夫红茶创始人是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胡氏是最早迁入坦洋的族姓之一,同样也是因茶发家的典范。胡家建筑群在坦洋,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循深巷缓缓前行,一幢黑石砌筑、楼檐有柔美线条的院落扑入眼帘。“这就是胡家老宅。”向导介绍说。我们伫立宅门前,看到石墙上除了镶嵌着梅花窗格外,还有几个方形或拱形的小洞口,这应是用于防匪防盗的枪眼吧。院子不算大,但结构布局中规中矩。步出胡家宅院,不远处便是胡氏宗祠。胡氏宗祠于清乾隆8年开始建造,光绪年间重建,建筑面积1800㎡,属二进三天井五开间的格局。它位于胡姓聚居地的核心位置,象征着宗族的地位,是坦洋古村规格最高的公共建筑,也是坦洋现存古建筑的重要代表。胡氏在坦洋创办的茶行是最多的,有万兴隆、胡兴隆、泰大来、裕大来、同泰春等21家。一家茶行其实就是一家独立的茶叶公司,比如胜泰来茶行对外做生意就是胜泰来茶叶公司、裕大丰茶行对外就是裕大丰茶叶公司。这些茶行有自己的商号和商标,有自己发行的茶银票,还有的在福州设办事处(茶栈),专用与外国洋行、外商交往做生意。茶行从发放茶银、收购茶青到精制出厂、销售服务,实行一条龙运作,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荷兰、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世界各地。

坦洋的每一幢老宅,都是一杯酽酽的工夫茶。村民告诉我,百余年的房屋虽然出现了陈旧颓废的现象,但茶香已浸透其中,成为老厝的味道,是名副其实的茶厝。坦洋村尚存古民居有二十余座,多为二进二托二天井五开间双侧屋的格局。而“屋脊垂鱼”是坦洋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寄托着老百姓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坦洋的民居分布充分体现以宗族为中心的空间布局方式,比如上街以胡氏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胡氏族人相对集中于这片区域;而下街则以施氏宗祠为中心,周围分布着施氏族人的住宅,具象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聚族而居的模式。

如果说胡福四、施光凌等人是坦洋工夫红茶的灵魂,那么众多的坦洋茶人就是坦洋工夫红茶的骨血。整个村庄以茶为生,所有村民以茶为业。我们从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就可以知道当年坦洋是怎样的繁华,“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茶富足了村庄,茶富裕了村民。茶商用茶叶赚来的银元建造住宅,施家建筑群、胡家建筑群及王家建筑群,皆如此。一座座规模宏大、布局精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王家建筑群现存的四座大宅,分别为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当地人称这些大宅为“六扇八廊庑”,意思是每座大宅均有六间堂屋和八个厢房组成。宅内有天井、回廊、鱼池、花坛;有可摆下十桌酒席的大厅;有的大门前还保存着“门头亭”,亦称“下轿亭”,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富豪商贾,到此都要下马下轿。这几处大宅的主人皆姓王,当地人称“王氏兄弟宅”。

说王氏兄弟宅并不准确,因为它实为祖孙三代的居所。第一代主人姓王名正卿,生于1822年,卒于1890年,字思珍,号经犀。他与坦洋茶商吴步云共同创办了“祥生记茶庄”。由于他诚信好义,善于经营,茶庄生意日渐兴隆,最盛时,仅“头春”茶销量就近两万斤。茶叶为他和他的家族赢得了大大的第一桶金,由此,他广置田产、修建豪宅,六座毗邻的大宅组成了规模宏大的王家宅群。每座的建筑风格统一,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设前后天井、左右居室。现存四座,分别为王正卿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的居所。

位于坦洋上街的王家一号大宅,大门匾额上书“紫气东来”。门额两端,有宋代理学家程颢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反映出主人期望在繁忙的经商之余,享受悠闲惬意的居家生活。有意思的是,大门上方别出心裁设计了一对辟邪招财的蟾蜍排水口,屋顶的雨水可从蟾蜍的口中吐出。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屋顶排水的问题,也巧妙蕴藏了民间神话“蟾蜍吐水”的寓意。我们进入大门,迎面是一扇高大的二道门挡着,既不让你一览无余,也不让它财气外流。沿两侧往里绕,是回廊和厢房。在这里,你必定会被民间木雕艺人的横溢才华所折服,正房厢房的窗棂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花鸟,或桃园结义或八仙过海、或鸳鸯戏水或喜鹊登枝,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这里触手可及。

被二道门、厢房和大厅包围的,是前天井。阳光从这里落下,雨水从这里落下,自然就有了一种与天相接的通透。接着,上几个石阶就来到高出一筹的厅堂。前厅和后庭之间,又有一道屏风隔阻。这里摆着高大的案几,上方有先祖画像,两旁是楹联。如果祖上积德,当了官或者出了名,主人就会把皇帝或者名人题写的匾额悬于高堂之上。无需多言,宾客就明白了这家先祖的风光。两旁是正房,常常柴门紧闭。厅堂左右,或有小廊与隔壁宅院相通,可谓厝厝相连、门门相通。隔壁的古宅形制基干一致,体现了先人和谐、开放、包容、共生的处世情怀。

我曾去过闽东的不少乡村,对那些保存了百余年甚至数百年的建筑惊羡不已,因为这些乡村已然成为历史最真实的见证。细究起来,得以保留的老厝,多是家资殷富、家人入仕的人家。这些老厝经历了沧桑岁月,成为当今一个璀璨的亮点。在闽东,以茶起家的老厝有不少,比如福鼎翠郊古民居、柘荣凤岐古民居等,坦洋古民居也同样以茶起家。不同的是,翠郊和凤岐的古民居是单体,而坦洋的古民居却是群体,这意味着一个茶村的共同致富。在坦洋,无论胡氏、施氏、还是王氏、吴氏,彼此精诚团结,友爱互助,共同将坦洋工夫红茶推向市场、推向世界而齐心协力。

坦洋工夫红茶创制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的时段,恰好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大清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不平等的条约让清政府把白花花的银子赔给英法等强盗国家,而坦洋村则用茶叶换回了白花花的银子。虽然在数量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大国有大国的耻辱,小村有小村的担当。

1851年。辛亥年。

当时的纪年是清咸丰元年。

这一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开幕。

这一年,坦洋工夫红茶创制成功,轰动世界。

64年后的1915年,由福建省实业厅选送的福安商会茶即坦洋工夫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奖。

171年后的2022年,我们来到坦洋,访茶厝、循茶路、问茶史、品茶味。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缪华

图片:大梦客  缪华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