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姚世英:竹林院
竹林寺原名竹林院,在宁德市金涵乡涵道村,唐咸通三年建,后坍毁,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寺庙在菰洋山下,菰洋山的主峰是神奇的莲花峰,寺庙后背一条龙脉灌下来,加上茂密清幽的竹林笼罩,竹林寺风水佳、环境幽雅,成为远近闻名的清修圣地。据说唐时竹林寺寺内僧人达到千人,吃饭的筷子用竹筐装,时有达官文人来访,留下不少墨迹。清陈光统有诗《中秋前五日竹林寺夜集》:“嗟予频览胜,此日伴君游。石咽龙潭水,林疏竹院秋。敞诗新月上,煮茗晚香浮。拼醉同酬唱,多情慧远留。”描述了昔日文人墨客在此雅集笔会之盛况。
我一来竹林寺,就听闻一个烧香的中年人说故事:竹林寺旁有个“六扇厝龙井”,潭水幽深,白龙在此修炼,它年轻气盛,听说寺里住持禅师法力高超,想与他斗法。竹林寺周边良田百顷,僧人在空场铺席晒谷子,天就忽然下雨,等他们脚忙手乱地收好谷子,天放晴了。如此数番,老禅师忍无可忍,从寺里拿出捞饭的竹笊篱,赶到潭前,连捞三瓢,潭水就干了,白龙只得逃跑,老禅师一个飞跃,紧紧拽住了龙尾,白龙前爪往潭边崖壁拼命爬,崖壁留下了条条痕迹,侥幸逃脱,如今龙井上方岩壁还留有龙爬痕迹与禅师足印。
为了防止白龙再来捣乱,老禅师在龙井旁边一块形同橱子的岩石正中,刻了“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九个大字,以震慑恶龙。
老禅师即竹林寺的开山住持,道行高深。后来的住持想塑他的金身,却没有留传下他的画像,他就托梦与之,雕塑师便按照描述造出金身像。这个塑像就供在千年老庙里。
那条白龙,后面逃到了与罗源交界的百丈龙潭,改邪归正,苦心修行,终成正果。《宁德县志》多次记载宁德知县到龙潭求雨,百丈龙有求必应,人们为了感谢竹林寺禅师感化白龙,还在师公潭边以老禅师为化身,修建了一座庙。到此祈雨的队伍,先给他烧香,再向百丈龙祈求。
竹林寺鼎盛时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圆通殿、香积厨、大斋堂、钟鼓楼、僧寮,建筑面积达十余亩,规模雄伟。清末,遭洪水冲毁,如今仅存香积、斋堂。寺庙保留了些许的遗迹,见证昔日的风光。文物有北宋石马槽,槽上有清晰刻字,内容是宋绍圣三年四月初八,高郅、高景兄弟,为报父母恩,送寺庙马槽一口。三根年代久远的立柱,是寺庙毁坏幸存,上面的刻字模糊。摩崖刻字“大方广佛华严经”与“石泉”。我参观了在水塔下边的摩崖刻字,“大方广佛华严经”乃老禅师所刻,字体遒劲力道。“石泉”字体娴雅,据说当年一口古井泉水汩汩,清甜可口,周边的村邻常来寺庙讨水喝。
竹林寺还是蕉城红色旧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住持僧临济宗传人释心悟拥护民主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宁德地下党的革命活动。1932年9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派郭秋山到宁德城关开展革命活动,郭秋山把一批店员、工人和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城关职工会和互济会等,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1932年10月,郭秋山在金涵竹林院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宁德城关支部,叶飞等革命前辈领导的闽东苏维埃宁德第一个党支部就在竹林寺成立了,随即在城关建立了地下中心联络站——“红叶酒家”。从福安、罗源、宁德梅坑来的地下交通员秘密到达红叶酒家,以对暗号的方式接洽交接情报。在艰难的革命岁月,地下联络站想方设法通过多渠道,为游击队提供了粮食、武器、药品等。
1933年春,中共宁德城关支部还以研究制盐技术为名,派人到南埕,秘密开展地下工作,宣传革命道理,组建了“南埕盐民协会”,与盐霸和反动派作斗争。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派曾志加强领导盐民斗争,曾志强调了斗争讲策略、组织突出阶级性,并组织了600多盐民向国民党县政府请愿,抗议盐霸长期剥削与压迫,要求保障盐民合法权限。请愿最终取得了胜利。1993年曾志题写的“南埕盐工革命纪念碑”立在南埕村头,成为那段红色岁月永远的见证。
来源:姚世英
编辑:淑琴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