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郑静:玉源红曲

2022-09-25 12:09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郑静

红酒曲

“玉出孜山琢而成器,源出学海腾以见龙”。玉源村,一个小村庄却有着一个很文艺的名字。玉源,俗称郑源,位于古田县境北部,隶属于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平湖镇。村中主要姓氏为郑姓,相传为唐朝一姓郑的宰相,为避战乱,举家搬迁至此,繁衍生息。这里山环水抱,良田沃野,物产丰饶,当地盛产的红曲更是闻名遐迩。明万历《古田县志》载:“红曲惟古田能造,远方闽中皆用之。邑东北红曲为大宗,北部为最。” 明清时期,古田红曲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以福州为窗口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南洋,古田成为中国红曲的著名产出地。玉源村得益于土壤和气候的优势,能产出酿造酒曲所需的优质大米,这里家家户户几乎就是一个小型的生产作坊。红曲作为酒类的糖化发酵剂,在酿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酒香的地方就有红曲的身影,“古田红曲”的招牌遍布全国城乡。玉源村所在的平湖,因红曲名气大增,“一都”平湖在外知名度胜过了所属的古田县,“一都二县”成为平湖人自豪的口头禅。

红曲,火了村庄。

用曲酿酒最早始于殷商时代。周朝《书经·说命篇》就有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唐朝中后期,古田先人已经掌握了生产红曲米的技艺。首先,要挑选质硬形圆的杂交陈米加水浸泡一夜,用饭甑蒸到八成熟,取出摊凉,待温度下降到37摄氏度左右时,按比例撒入醇头、倒入曲娘,然后通风发酵,直至出曲。从米变成曲,整个发酵过程需要十来天时间,也是农人最辛苦的时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闪失都会导致血本无归。在关键阶段,他们要不分白天黑夜守着。发酵过程是否顺利,完全靠制曲师傅的经验判断及现场处置。制曲业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土专家,为县内外酒曲生产输送了大量人才。最后一道程序是烘曲,将变成曲的米摊铺于竹席内,如晒稻谷一样置于烈日下曝晒。这个时候也是村庄最美的时节,一粒粒红曲饱满圆润,晶莹剔透,方方正正地置于蓝天白云下,美丽而又令人心生感动,整个村庄弥漫着酒香。

红曲,香了村庄。

都说有水的村庄有灵气。玉源溪有如玉带般萦绕着村庄,每年的端午龙舟赛,这里便是天然的舞台,热闹非凡。溪畔那棵五百年的樟树葱茏苍翠,枝柯交叠,犹如一位敦厚的长者守护着村庄,接纳着村民的喜怒哀乐。这里也是龙舟赛最好的看台,溪上卧一拱桥,记忆中仅是一座没有护栏的石桥,当年却是村庄与镇区联系的唯一纽带,如今已被厝桥所替代,虽少了些古意,却方便村民乘凉避雨,打尖歇脚,是个休闲的好去处。村中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光洁圆润,联结着农人的烟火气息、家长里短。层层黄土夯就的土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有着特有的温润和柔软。推开古色古香的红曲博物馆红漆大门,里面有图文详细的说明了红曲生产、发酵及成品的整个过程,一些坛、瓮、缸、甑等传统酿酒工具陈列着。这些老物件在时光的淘洗中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淘洗不掉的是村庄的文化、情感、气质与精气神,灵动着一方水土的风韵。就像这些手执工具、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年轻又老去,一代又一代,不变的是红曲,带着鲜艳的色彩,浓郁的芬芳,穿过历史的长廊,直抵人间烟火。

红曲,醉了时光。

在古田,红曲是与美食分不开的。红曲酿就的红酒,颜色鲜红,口感香醇,略带甜味。女人坐月子通常都喝这种酒,能补气血,健脾胃,活血舒筋,增强体质。酿酒剩下的红曲与大米的渣子,即红糟,色泽鲜艳,带有酒的香味。当地人通常用来作佐料。腌酸菜几乎是主妇们最拿手的一门手艺,选用本地的圆管芥菜,洗净,晾去水气,均匀抹上盐巴、红糟,下缸码实,密封上十来天就可以食用。腌好的酸菜,加入油炒得香喷喷,通常是田间地头干活的农人们最下饭的一道菜。立夏时节,主妇们会做红糟鸡、红糟鱼、红糟笋、红糟田螺等“九碗糟”来给家里的劳力活血御寒。吃着这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再斟上一杯红曲酒,口舌生津之余,全身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对寒冷的畏惧感顿时烟消云散。

红曲,暖了人心。

桥边有一个鹅卵石铺成的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华文化智慧结晶,寓意阴阳平衡、互相转化、变化发展。如今,正迎来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大好局面,玉源村红曲产业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忽想起,我的姓氏为郑,每每被当作玉源人,或百年、千年前,我的祖上与玉源有过交集或未可知?或许,这事与太极图说一样,虽是混沌未知,但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来源:闽东日报通讯员  郑静

编辑:林宇煌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林宇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