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杨鉴生:漫谈宁德西湖——压星池

2022-10-05 12:05 来源:南门兜人 南门兜人

宁德县(今福建宁德市蕉城区)旧有两西湖。其一即今天的西陂塘,因与东湖相对,故名西湖。另一个西湖,则鲜为人知了。它原名压星池,原址在现今宁德十中校园内,旧时因位于城西门——和义门外,所以俗称也叫西湖。

压星池,仅是一处面积不大的方池而已,称为湖,乃是张大其意,它其实是人工挖建。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方池呢?顾名思义,是为了“压星”。那么,所压之星为何星?为何要压此星?出自哪位高明贤者的杰作呢?我们不妨去翻翻《宁德县志》来寻找答案。

原来自五代十国闽国龙启元年(933,后唐长兴四年)宁德置县,才开始有了土城,到了宋代,土城倾倒,仅以木栅栏为城墙,而城内房屋也是相当简陋,极易引起火灾。例如,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县治发生火灾,殃及周围民房,一下烧毁了二百余间房子。火灾频繁,不免引起了恐慌。于是大家便去请教邑人、被尊称为石堂先生的陈普,因为陈普不仅是精研朱熹之学的理学大师,还熟究阴阳五行,精通天文地理。考虑到县城依山旁海,主山为白鹤峰,陈普仔细观察后发现白鹤山山形高峻、山体尖端、山势倾斜,正与唐代杨筠松《撼龙经》所言“廉贞如何号独火?此星得形最高大。高山顶上石磋峨,伞折犁头裂丝破。只缘尖炎耸天庭,其性炎炎号火星”相吻合,便认定白鹤山为“廉贞独火星”,而遥遥相对的东面海上的瑞峰五行属木,火可烧木,加之白鹤山西俯整个县城,自然极易引发火灾。由于白鹤山位于县西,陈普决定在县西门外与白鹤山之间的地方挖建水池,以水压火,阻断独火星的侵扰。于是他率领大家挖建一条长十二丈、宽二十四丈,周长七十二丈的池塘。长二十四丈代表一年十二月;宽二十四丈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周长七十二丈代表一年七十二物候,表示一年任何时候此池都氤氲水体,以压火星,所以命名为“压星池”。同时,陈普还在池底铺上七星石头,象征北斗魁星。宁德龙脉是从屏南自西面展旗山趋向白鹤山,现在修了压星池,有阻断龙脉之嫌,于是陈普又领着大家在压星池上架上桥,以通龙脉。还在旁边建了亭,以供香火祭祀,求得神灵的保佑。因“压星池”位于城西,便雅称为“西湖”。此后数百年,不仅城内百姓免遭火厄、安居乐业,举子科第水平也迅猛发展,涌现不少进士、举人,大家都将功劳归于陈普。

随着时间推移,湖水渐渐淤塞,桥、亭也腐朽毁颓,压星池有一半甚至成了菜地,于是火宅的厄运又接踵而至。例如明正德三年(1508)七夕节,北街内凤池境官井兜一户杨家房子着火,一直蔓延到县署、南街的县学、文庙,火势甚至飞到城墙外面。万历十二(1584)年九月,又是凤池境官井兜一户杨家人失火,周边民宅损失竟然高达三分之一。几十年来火厄不断,士民这才渐渐想起了镇压火星的压星池,可惜没人知道压星池具体位于何处。还好陈普修湖的故事仍然口耳相传,于是大家又急忙去寻找有关书籍资料来印证,以便作为重建的借鉴。谁料相关资料早就被害怕压星池危害自己私利的人给烧毁了。幸运的是,过了十年,到了万历二十二年(1594)一个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有位读书人偶然翻阅洪武二十八年进士林保童遗稿《雪斋遗稿》,意外发现了关于压星池的记载,竟然与故老相传豪爽不差。于是士夫、乡绅、吏民兴奋拿着《雪斋遗稿》集子相拥而至县衙找到时任知县黄试,黄知县自然也很高兴,欣然答应亲自实地勘探,消息不胫而走,四乡百姓闻风都前来围观。黄知县领着大家按图索骥,到了西门外,只一番功夫果然发现了压星池的遗址。人们欢呼雀跃,于是趁热打铁,商量着修复压星池。只花了十来天,压星池就焕然一新了。于时,诗人骚客纷纷落笔咏叹,举人出身的知县黄试写下“火星压没七星显,豪杰争悬肘后金”诗句,抒发了压星池镇压火星保平安、护佑士人科第得功名的豪情;邑人贡生龚邦卿写下“芳湖沉没几多时,仰借神明复见之。空阔峰纹浮片片,澄鲜波色绿差差。山川从昔称佳丽,风景于今益秀奇。自此风光新复转,伫看龙虎会昌期”,赞叹压星池湖光山色、期待孕育龙虎英雄。三年前刚主编万历版《宁德县志》、卸任广东会同知县返乡不久的陈绾也写下了“复寻古迹作西湖,斩棘披莱走短狐。都道空名难考据,岂知古史不模糊。潮高龙跃千层浪,风暖鹏抟万里衢。此日竹窗应不朽,当年未枉费功夫”诗,诗中就称呼压星池为西湖。

这次修湖,给宁邑百姓又带来了三、四十年美好光景。毕竟当年修理匆忙而简单,到了天启六年(1626),邑中士子吴一贯,陈廷璧、崔秉智等激感前辈的辛劳,又以西晋山简于襄阳游湖必醉、宋苏东坡筑杭州西湖贻美后人自比,他们出钱出力,不仅恢复了原有的桥梁,还新建了大门,开辟了道路,筑高湖堤,不仅巩固压制火星的功能,还给邑人新增一处游赏休憩的好去处。其中一位叫左守惠的,于崇祯六年成为贡生,担任过漳州府教授等职,这是后话了。万历二十二年和天启六年两次修葺压星池的事迹,陈绾和他儿子陈云鹭分别做了记载,原文已经失传了,本来无从知晓。乾隆四十五年(1780)再修县志,负责收集资料的庠生从一位姓冯的家里找到残存两页的旧县志,恰好就记载着这两件事,这本县志何人何时所修,不得而知,仅存的两页也早已灰飞烟灭,幸亏两页内容附录在乾隆《宁德县志》里,使得我们知晓了来龙去脉。

此后,不知何人在压星池旁边修造了一个佛寺,供养观音大士,俗称为“观音堂”(此与城内观音弄里观音堂同名,但并非一处)。康熙三十六年(1697),时任知县汪大润与游击林佗捐俸出资赞助修湖。到了乾隆九年(1744),知县周天福再一次浚湖,并重建湖上木桥,修缮了观音堂,还设立了石堂先生祠,彰显陈普首功,祭祀每年春秋两次,日子定为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

乾隆二十一年(1756),进士出身的南郑人楚文暻出任宁德知县,在他任上,压星池规模、结构、性质发生很大变化。他到任的第四年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到了带头捐俸浚湖的时候了,他召集乡绅蔡圣召等四人负责。这次修浚,把湖上木桥首次改成石桥, 并且在湖外四周垒上围墙,外挡污浊之气,内使白鹤峰倒影完全淹没在湖水中;往湖东扩建了观音堂,把原属天王寺的应仙院二十九亩田产划归给观音堂为香火资。楚文暻还采纳绅士陈尹、张均提议,于观音堂左右边各建祠堂,左边祭祀历代修护压星池之人,右边祭祀陈普。时任教谕陈轼写了一篇记文,详细整个记载过程。过了两年即乾隆二十六年(1761),楚文暻决定把建于城内原按察分司旁边的鹤峰书院迁到环境幽静、景色优美的压星池来,并改名为莲峰书院,定址在湖东、观音堂西边之间,从此压星池成为书院一部分。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杨德仁把书院往西方向扩建。

乾隆四十三年冬天(1778),知县卢建其到任的前一年,城外东郊天后宫一带失火。第二年秋卢建其到任的当夜二更,东门内失火。于是卢建其视察压星池,认为白鹤峰五行属火,而西门为甲庚向即位东朝西,五行属金,火克金,所以城内火灾频仍,但是卢建其视察发现不管是湖、围墙、还是压星石都完好无损,而年来控扼不住火灾,原因都在观音堂僧人在压星池东面围墙边盖起厕房,便把湖光遮蔽无法掩映白鹤峰影,压星池自然失去功效,当即下令拆除厕房。果然,一年以来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于是卢建其告诫从今往后压星池以东到城墙之间区域不宜修建高层建筑。

往后,压星池湖底又铺上北斗七星石。不过与陈普设计启文运的初衷不同,这次七星石正对着白鹤峰,对已被湖四周围墙团团束缚的白鹤山影压上加压,彻底把独火星困住,因而被称为“压星石”。不久在桥的西头还建了华表柱。由于观音信众多为妇女,观音堂又居于书院正中位置,每日烧香妇女杂沓往来,影响书院环境,学生不堪其扰,要求将其迁徙。书院便将观音堂迁到压星池的北面,取名为“西湖兰若”,把观音堂改为文昌帝君祠;祠南建乐育堂,为讲学之地,堂后为祭祀朱熹、二程、周敦颐、张载、杨龟山六人的“六子祠”,再往南沿湖方向建魁星楼,把原来观音堂左右两座祠堂移到魁星楼一层,改名为“崇报祠” 和“兴育祠”,皆祭祀陈普。

原观音堂即后来文昌帝君阁光绪庚子年毁于火。清末改制学堂,莲峰书院改名为“莲峰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改为“宁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观音堂遗址改建为体育场。后又改建为“县立初级中学”,五十年代升格为完全中学“宁德县第一中学”,开始较大规模改建,原体育场另建为行政办公楼,压星池被填没重建体育场,这座沉浮了宁邑六百余年历史的波光从此了却了它的一生。

(后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人就读宁德一中,地址就是原来的莲峰书院。那时学校有东向、南向两座大门,常开的是东门,跨门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宽敞的操场,我们在那里上体育课,进行篮球比赛,奔跑跳跃,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脚下这片土地过往的辉光与沧桑。)          

参考资料:嘉靖《宁德县志》,林校生点校,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乾隆《宁德县志》,陈仕玲点校,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稿本民国《宁德县志》,宁德市蕉城区2011年影印。

来源: 南门兜人

编辑:刘宁芬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