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丨钟华杰:寻梦白玉

2022-10-17 16:40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01

白玉村,位于屏南县东部,与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相邻,被誉为“屏南东大门”,属寿山乡管辖,境内白玉溪贯穿村落南北,仿似一条飘逸的玉带,晶莹剔透,静谧而祥和。

白玉村原名溪柄村,相传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当时闽王正在遴选王后,有一天晚上,闽王在睡梦中得到一位长者提示,长者留下了一首“狮山抛绣球,龙井飞彩虹,祥云罩白玉,五龙绕厝柱”的提示诗句后,飘然离去,只悠悠传来了往东偏北方向可以找到王后人选的话音。

王志凌摄

梦醒后,闽王立即派出官员按照提示诗句往国都以东方向打探。一天,前往长溪、古田两县地界寻找的官员们到了屏南白玉溪,当天傍晚的白玉溪正被清雾笼罩,若隐若现,沿溪两边村落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村落后山则状如群狮戏球,是个极俱灵气的地方。

这时,一位放鸭姑娘正在溪畔稻田间赶着一群鸭子,官员们便主动上前寒暄了起来,在得知姑娘小名叫白玉后,便喜出望外,预感这次找对地方了,就跟随白玉姑娘穿过横亘在白玉溪上的龙井桥,来到了一个名为溪柄的村庄里。

热情好客的白玉姑娘和村里人,见来客个个气宇不凡,应是正当人家,便留饭留宿,还特意用刚收成的稻米做成了糍粑宴请客人。

在客人用饭时,生性豪爽的白玉姑娘一边用手拿着糍粑,一边将沾着糍粑的手按在身后的柱子,柱子上立即呈现出了五个指印,定眼看去,这些指印就象是五条腾云吐雾的飞龙。

官员们睁大眼睛惊讶地互相对视着,国王梦中的提示诗句,不经意间,在这方山野之村和这个放鸭姑娘身上全部得到了应证。

当官员们亮明了身份和来意时,村里人高兴地放起了鞭炮,白玉姑娘也就跟着官员们一起到了闽国都,选上了王后。

白玉姑娘成为了王后,这个村就改名为白玉村。白玉村内现仍存有“国舅庙”,以及老人口口相传的“鸭母娘娘”等村史佳话,这些一代又一代留下的关于这个村的传说,为白玉村披上了美好的色彩,就象村前流淌着的白玉溪,洁白玉透。

02

白玉溪,发源于屏南县双溪镇上七房,流经寿山乡硋窑、叠石,在寿山与郑洋溪相汇,经降龙,到了白玉村,最后注入霍童溪。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全长18公里。

白玉溪在白玉村流域上,有3座孔桥,无论是古时留存或是现今新建,每一座桥都是白玉村历史的见证,已经和这个村庄,以及村庄里的人融为一体了。

白玉村最上游的一座是古廊桥,称为龙井桥,始建于宋朝,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清嘉庆二十五年重建,清光绪十四年又重修。

龙井桥建在山峦叠嶂、群山耸峙、溪流湍急的峡口,桥长27.5米,宽4.9米,单孔跨径22.2米,桥身至水面高19.5米,桥上立52柱共13开间,桥屋为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面以木板铺垫,并盖以小块特制厚砖,与险峻山川融为一体,静静地耸立在大山深处,十分巍峨壮观。

龙井桥两端桥堍均为悬崖峭壁,东端桥堍仅由两根插入石壁的石柱支撑,桥下有一汪深潭,形状如石井,又称“龙井”,龙井桥估计是因此而得名。

相传龙井桥的建造师傅被誉为“二鲁班”,技艺精湛,名闻四方乡里。当时龙井桥建到一半时,需要站在桥面上方施工,由于桥上方与桥下方可视距离太高,人一站上去就会异常晕眩,手脚发抖,无法正常操作,放梁、锯椽、盖瓦等工种被迫处于停工状态,“二鲁班”也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一天,龙井桥工地来了一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老乞丐婆,自称已经三天未进米粒,“二鲁班”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连忙装了一大碗饭递给她,老乞丐婆也不道谢,坐在一根木头上,慢腾腾地吃了起来。

第二天,“二鲁班”照常带着徒弟们上工,正在这时,桥的一头出现了一道彩虹,一个美若天仙的姑娘手撑雨伞站在彩虹下,无比曼妙,“二鲁班”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地揉了揉眼眶,不一会儿,彩虹就消失了,姑娘也不见了。

“二鲁班”猛地一愣,拍了拍自己的脑袋,顿时有所感悟,连忙向彩虹的方向跪拜谢恩,随即叫徒弟们赶制雨伞。

雨伞备齐后,“二鲁班”带着徒弟们将伞倒挂于桥屋顶梁木下,每人腰间系上一条粗绳,当踩上时,视线被伞遮住,看不到悬崖深潭,顿时脑清脚稳手灵。“二鲁班”和徒弟们顺利地安上椽粱,钉上封檐,盖上瓦片,巍峨的龙井桥才得以平安完工,所以该桥后人又称“龙井虹桥”。

寿山白玉村虹桥(屏南寿山乡白玉村 提供)

白玉村的中游一座为石拱桥,下游一座则按《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的建造结构而仿建的木拱桥,这两座桥的修建时间都不长,却已然与白玉村融为了一个整体,既让人依稀记得渐行渐远的时光和先祖的恩泽,又使得木拱桥传统制造技艺得以传承。

白玉溪因桥而优雅精致,白玉村则因桥而千姿百态,特别是那一座龙井虹桥,一梦已愈越千年。

我一个人在白玉拱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几遍,总觉得还没有完整走过,似乎还有一半被卡在桥中央或哪个角落,也许是脚下的木板和夯土,留下了先人或安于短驻、或急于赶路的脚步吧。

03

无论是谁,当他拾起一束稻香,内心一定充满沉甸甸的乡愁,这是一份对祖辈、对土地、对稻香之美而寄托的亘古不变的情怀。

白玉溪将村与田分隔开,形成了独特的“一半稻香一半村”。白露节气过后,是白玉村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目光所及的田野上铺满了金黄色,站在白玉溪岸望去,稻穗象勤劳朴实的白玉人,娓娓讲述着禾下之梦。

白玉新村的对面有一块约50多亩的稻田,山风拂过,稻香扑面而来,这是白玉人为城里人体验“禾下之梦”而特意准备的一块实践田,是稻旅融合的一个创新,从城里赶来的大人、小孩纷纷走进了稻田,拿起了镰刀,来一次和稻谷最亲密的对话,最有心的沟通。

王志凌 摄

在这块稻田旁,还建有一座关于稻谷的主题馆,详细介绍一粒稻谷的故事,启发参观者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粮食。白玉人很用心地将“禾下之梦”为主的农耕文化与自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每一位闻稻而来的人,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不虚此行,我更是不例外。

二十多年前,我也种过稻谷,说是种稻谷,其实是扮演父亲帮手的角色,但与秧田有关的那些记忆,始终觉得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保存。

从记事起,父亲年复一年,总在服侍着同一块水田,田里的作物虽然偶有变化,但地块却从未变过。后来,我离开老家到外地工作,父亲也老了,可令我想不到的是,那块水田竟然被父亲划为种稻谷专用地,连蔬菜都不肯轮种了。

每逢收割的时候,父亲还是会叫上我回家帮忙,一边收割一边总是唠叨着说,年龄大了吃不消了,我也乘机劝父亲不要再下田干活了,父亲每一次似乎也都在信誓旦旦地下定决心,来年再也不种田了。

可每一次父亲总是在食言,下田种稻谷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很累的,明知道累却还去做,在完全排除了为生计所迫外,我想,也只能理解为是父亲对稻谷的一种割舍不下的依附之情吧。

走过白玉村的溪和桥,走过田野里金黄色的希望和惦念,我猛然发现山川湖草,无一不是故土,无一不生长希望,这里是白玉人深深眷恋的地方,也是外乡人深深眷恋的地方。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钟华杰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