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陆 粮:我的保姆阿婆

2022-10-22 15:12 来源:闽东日报

我小时候有一个保姆阿婆,照看我六七年的时间,直到我上小学两年后才离开我家。

阿婆家在昭明寺山下的八斗洋,家里的大人都称呼她“八斗洋婆”。她来我家时已有50多岁的年纪了,就像那时所有的老婆婆一样,她也是一名旧式的“缠脚”老太太,常年穿着自家染的黑色大襟的衣服,梳一个盘在后脑勺的髻子。由于是“缠脚”,走路永远走不快,也走不远。

阿婆来自农村,心口直,做活不惜力,照看牙牙学语、满地乱跑、啥也不懂的我,就如自己的亲孙子。经常会帮外婆做点事,毕竟外婆岁数比她大一些,更要命的是外婆那“三寸金莲”比她还要小,走路更慢,行动更不方便。外婆也十分照顾阿婆,逢她要回到八斗洋村时,都会从她那个双开门的大柜里取一些点心之类的东西让她带回家。有时阿婆的儿子阿民叔来到城关时,外婆也会盛情留客,让他吃一顿饱饭,再带一点东西回去。而阿明叔来我家,也从不空手,经常会从山上挑一些自己打下的柴火送给外婆。

从小我就生长在这样两个慈爱、有心、有情的老婆婆的臂弯里,耳濡目染着她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攒起我年幼时的关爱与善良的基因。

令我十分感动的是,1978年我考上了大学,阿婆不知从哪儿听到这喜讯,竟然拎着一篮自己积攒起来的鸡蛋,从八斗洋颤巍巍地走到我家道喜。那时她已是70多岁的人了,真不知有多难。我见到了已有十年没亲近的阿婆,感到十分亲切,也明显感觉到阿婆老了,身上的大襟衣服也旧了,但阿婆的眼睛依然有神,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依然挂着慈爱与乐观。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阿婆,以后求学和工作长期在外,就再也没见到她,但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沪上,三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我的心目中一直有一个老婆婆的位置,时不时地会跳出她慈爱的脸庞和颤巍巍的走路身影。阿婆一直留驻在我的心田。

近日,我在友人的带领下,驱车驰向茫茫大山里,去探访阿婆的老家“八斗洋”。

汽车驶上了一个山顶,停在一个不太大的公共平台上,这里新建了候车亭、宣传栏、文体设施,周边的一栋栋民居都粉刷得雪白雪白的,在满目青山里显得十分醒目和典雅,畲族百姓崇尚的神鸟凤凰以淡蓝的色调刻画在一栋民居的高墙上,周边的山地里可以看到一些人在采茶。这里是浮柳,一个畲族少数民族行政村。我们向一个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农民打听“八斗洋”在哪里?他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我们一下子高兴起来,总算找着了。

我们走向不远处的村委会,办公室里两名年轻的女同志正在电脑前忙乎,见有客人来访,马上热情地站起来打招呼,并为我们端上水。我们与她们聊起了村中的一些基本情况,见墙上挂有对口帮扶脱贫的栏板,上面清楚地记载着贫困农民、对口帮扶人、联系电话等信息。联想到全国脱贫攻坚战的情况,我们问,这些农民都脱贫了吗?脱贫的标准是多少?她们说,这些农民已全部脱贫,当地脱贫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1.5万元,包括农民的茶叶种植收入和外出的劳务收入。这几年市政府大力培植“福鼎白茶”产业,农民通过种植茶叶比较容易脱贫致富,村子里的农民这几年都盖了新房,一些青壮劳力在城关置业、创业,也带动了村中产业的发展。“八斗洋”不再是一个一年只产出“八斗粮”的穷地方,现在已是全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啦。

我们又道出了此行的目的:想找到阿婆的家,看望她的后人。但我能给出的寻找信息实在有限,她们不熟悉,建议我们找村中老人再打听。

我们回到停车的地方,正好遇见一个七八十岁模样的老人,他告诉我们,是有这么一个人,家住外洋,还健在。于是顺着他指引的乡间小道,我们又重新启动汽车向着外洋村驶去。

站在阿婆家的小院子里,放眼鳌峰山上,昭明寺辉映在夕阳下,这正是古时桐山八景之一:昭明夕照。不一会儿 ,一个老人健步向山上走来,记忆中个不高、憨厚的阿民叔的印象一点点地浮现出来,是的,是阿婆的儿子阿民叔。我迎上前去,叫着阿民叔,握着他粗壮、粗糙、有力的双手。通报了姓名,他立即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高兴地说:“你们来了,很多年没见到你们家人了。”

坐在他家门前,我们聊起了家常,他告诉我,阿婆走的时候有90多岁。阿民叔有两个儿子,都搬到城关去住了,两孙子也都分别考上外地的大学,现在一个在辽宁求学,一个回到福鼎。他现在80多岁,有农保,每月政府给一百八十块钱,他身体还好,坚持做农活。这几年茶叶收成也不错,老两口的家庭生活没什么困难,他还愉快地念叨起我们城乡两个家庭过去的一些往事。

我内心十分激动,终于找到了阿婆的老家,实现了多年来一直挂在心上的夙愿,同时也看到,广大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像阿民叔这样的农村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已经有了基本保障,不再是阿婆她们当年贫苦生活的窘况了。

车窗外,山上的红杜鹃正开得灿烂,布谷鸟一声又一声的啼鸣响彻山谷。离开时,我带着愉悦,也有些不舍。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陆 粮  

编辑:杨哲源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杨哲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