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阮兆菁:在茶香氤氲中升腾

2022-10-29 09:23 来源:阮兆菁

“全家福安,一生长乐!”这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语,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福安人而言,自是心头欣喜,眉目舒展,甚为豪迈。而对于一个为福安“茶事”终身结缘的人来说,那种澎湃起伏的心情,更是自不必说。他对福安自称为“客家人”,视福安为“第二故乡”,带着对福安茶的喜爱,在具有象征意义的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籍《茶人随笔》,在当时茶学界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潮动。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茶人对茶文化的孜孜以求,深深地感动着我。

一位耄耋老人自诩为“茶人”,那种朴素的情感自然清新,耐人寻味。何谓“茶人”,打开百度,一行字眼跃入眼帘:只要是爱茶惜茶之人,都可称为“茶人”。原指直接从事茶叶产制贸易教育科研事业的人。“茶人”两字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 茶人》诗中:“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庭从颖子遮,果任獳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随着“茶人”内涵的不断丰富,宣传茶文化以及爱茶之人,也是名副其实的“茶人”。由此看来,60年前来自泉州晋江、毕业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的吴家阔老人,紧紧实实地被贴上了“茶人”的标签。在福安这块被茶气焐热的沃土上,在茶文化的浸染中,聪慧的他在茶叶的氤氲中升腾了!

且听福安茶文化的丰富内蕴娓娓道来:1851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正是在这一年,“坦洋工夫”红茶在坦洋村一制成功,坦洋菜茶芽叶成了地地道道取之不竭的原料。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无疑在中外茶业界荡开一圈圈涟漪,精彩的描述迷幻着我们的双眼:条素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彩乌黑油润颇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丹匀整。丰富多彩的民间茶叶消费更是植入吴家阔老人的骨髓。“茶哥米弟”一说,成为了一种“待客之道”。“出门茶”、“做年茶”、“糖茶”、“新娘茶”等等香到了每一个福安人日子的生活细节里,彼此祝福,顺遂吉祥!真是应验了福安的谚语:“年头三盅茶,官府药材不交家”。福安民谣更是形象生动:“行中秋,旅中秋,脚步乌溜溜;出门三下榻,茶包拿里收,收来拿去做中秋。”“斗茶”文化,作为古时的一种“雅玩”,逐渐在民间普及为茶区风俗,今天已经演绎出“坦洋工夫”杯斗茶赛,这种继承式的融入血液的茶文化,让吴家阔感同身受。就这样,他渐渐地爱上了福安的茶文化,便是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书名中的“随笔”二字,吴家阔自有他的见解,何谓“随笔”,在《容斋随笔》一书序言中说“意之所之,随笔记录”,而当代文学界却认为,随笔是散文中一种文体的写作方式,而吴家阔认为作为一个文学艺术的业余爱好者,似乎不符合一般文人随笔的行当,于是便借“随”字的随想之意,把胸中一点墨融入以茶为文、以文为友,贸然挤进“随笔”行列,于是便有了《茶人随笔》一书的诞生。

翻开《茶人随笔》,首页的自序让人读懂了吴家阔的谦逊。本想请一个名人作序,最终还是不敢。他虽对茶文化颇有研究,却是十分腼腆地去解释自序的层层原因,说自己是草木之中的一介凡人,虽然一生皓首穷经茶事,工作生活中对茶的体味与感悟有了注脚,只能算是读书笔记,乃平庸之作,总觉得很难为情,担心增加别人的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敢麻烦别人为书作序。再者,请人作序肯定是多说好话,少说问题,有夸大自己之嫌,所以来了个“自知之明”——自序,便也省却了许多麻烦。

《茶人随笔》分列三大部分:茶学文化篇、名茶传说篇、余韵杂文篇,每一部分都较为详尽地表达着作者本人对“茶”的情怀,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热爱茶事的滚烫的心,闪现着八旬老人对茶文化那种苦思冥想般的执着和坚守。他在自序着这样写道:“如今流年古稀(书籍出版时间为2011年),应该说是进入‘夕阳无限好’的宝贵时光,能把有生之年所积累下来的茶文化知识,汇集起来融入书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我‘桑榆未晚’的皓首人生的一种自我珍视和自我慰藉,是一介书生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面对面地聊着,吴家阔自然地聊起了他的两位“引路人”。他总是称之为一生当中的“启蒙老师”。一个是已故的福建省茶科所副所长郭元超专家。他是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树育种专家。话还得从1974年说起,当时省茶科所正在编写一本《中国茶树品种志》,审稿会在福安召开,七天头脑风暴,专家集思广益,吴家阔的《新选育的福安大白茶》引起了郭元超的关注,几经指点,几度修改,在省级刊物《茶叶科学技术》发表,同时跻身《中国茶树品种志》。智慧的火花一经点燃,便成燎原之势,吴家阔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迄今为止有100多万字的文章在省级刊物上与读者见面,其中发表科技学术论文80余篇。我省第一部茶书——《福安市茶业志》倾注着他的心血,10余部茶书及地方志书闪烁着他的智慧,国内外20多家学术界组织的研讨会留下了他忙碌而矫健的身影。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热情,从此,吴家阔成了首屈一指、名响八方的“茶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启蒙老师”,吴家阔称之为“忘年交”朋友。那是1991年,福安市为了举办茶文化节盛事,吴家阔被点名抽调到筹委会办公室,专职做茶文化宣传工作。他在整理茶文化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在隔壁上班的福安市文联原副主席郑万生。郑老师对于其写的文章,一篇一篇地指点,不厌其烦地修改,使吴家阔懂得了什么叫茶文化?怎样让茶文化文章有散文味?一经点拨,吴家阔便渐渐地痴迷上文字,《茶人随笔》的创作动因便由此产生。

人生中有幸结识两位“启蒙老师”,吴家阔的创作脚步一直向前,几十年的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茶人随笔》应运而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本书记录了一个平凡茶人亲身躬耕茶事的一段人生轨迹。感谢历代无数学识丰富的“开拓者”和当代辛勤耕耘的“先行者”,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史料和研究成果。吴家阔作为一个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着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蕴涵,参与梳理,参与解读,参与思考,是蜻蜓点水式的旁及,烟雨含窗式的点染。吴家阔始终以文化自信的态度考量自己的学术成果和丰盈实践,这也是他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

说起《茶人随笔》,吴家阔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说到生动处,总是微微一笑。他认为此书最大的贡献是“茶学文化篇”中对“《红楼梦》中饮茶文化内涵的探索”,六篇文章内容饱满,新颖独到,见解分明,有红学家们从未提出过的新鲜观点:“曹雪芹是诗酒人生还是诗茶人生?”、“说一说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贾母说‘这茶想的很好’”、“《红楼梦》是满纸辛酸泪还是茶叶香”等等。尤其是对“辛酸泪”还是“茶叶香”的论点上独树一帜,颇有见地,那是“辛酸泪”,并非“茶叶香”,一锤定音,并无杂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一生是诗酒人生并非诗茶人生。

一个茶人,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如此深入的探究,实属不易,如若不是对“茶事”有着切肤之情,那是万万不会花费心力在格子中苦苦爬涉。于是乎,一个老者的“茶人”形象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了!

最值得欣慰的是收集整理“坦洋工夫”有关文章,至今令他难以忘怀。那是1980年,曾经辉煌过的“坦洋工夫”由于受1972年以来的“红改绿”影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被人遗忘,湮没于尘埃之中,难觅它的踪影。吴家阔千辛万苦走访产地,查找资料,几易其稿,漏夜加班,整理出四千多字的“坦洋工夫”文章,“坦洋工夫”在《福建闽茶界》一现身,便引发茶业界“地震”,“坦洋工夫”从此拭去尘埃,重见天日,展露娇美面容。《茶人随笔》中,“坦洋工夫”赫然在列!他说得很直白:“坦洋工夫”要感谢他,福安人民更要感谢他!

福安这一块风水宝地,轻笼在浓郁的茶香之中,作为“坦洋工夫”的发源地,拥有着璀璨夺目的光环。张天福、吴觉农、李连标、庄晚芳、陈椽、林传光、庄灿彰、吴振铎、郭吉春等,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托起了福安茶科技教育的春天。今天,“坦洋工夫”品牌价值达到46.41亿元,为福安市“三茶”发展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吴家阔老人,在农校当过先生,亲自编写教材,一生从事“茶”事。他人生中最得意之作就是在70岁时出版了《茶人随笔》这本书,收到多方赞誉:“我一生看了很多书,您的书最值得一看!”这是黑龙江一位读者的肺腑之言,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作为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吴家阔,两个小时的交心,虽然年事已高,还是意犹未尽。他真正做到了:好好做人,丰富自我;好好做事,丰满灵魂!吴家阔,这普通而又平凡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我不妨作出这样的诠释:“家”,作为一个“茶人”,一定要有家国情怀,要有责任与担当,舍小家为大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谨记古训,让“坦洋工夫”走向全国,飘香全世界!“阔”,有宽广之意,就是要胸襟如海,目光高远,展望未来,坚信“坦洋工夫”可以创造无限可能!

以一个教授级别的高级农艺师的身份,吴家阔认为,乡村振兴的希望在田野上,茶叶市场的培育任重道远,福安茶叶必将全面雄起,“坦洋工夫”必定大有可为!且看——“坦洋工夫”正如那冉冉升起的旭日,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气息,迎迓未来世界!

来源: 阮兆菁

编辑:刘宁芬

审核:刘宁芬 林翠慧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