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潘文书:灵秀兰中

2022-12-10 16:35 来源:潘文书

走过柘荣许多乡村,唯有兰中名字如雷贯耳却没有到过。壬寅年,因为承接兰中村文史资料工作机缘,得以见识这个钟灵毓秀的村落。

兰中,古为“岚中”“岚垱”。岚者,山峰耸峙、云雾缭绕也,用“岚”来描述兰中村地理环境是十分相宜的。之所以为兰中,概因谐音误写而约定俗成,倒也氤氲出兰香馥郁的高雅来。

柘荣地处两省五县交界,东西南北均有与临县接壤的村落,兰中村就是东源乡最靠近霞浦的行政村,翻过村东的“三十六陂”就是霞浦地界。

沿S201省道霞浦方向,一路山峦逶迤,到鸳鸯头村外岔路口,径直往东,开始树林阴翳,村庄稀落,人烟寂寂,而山川却越发灵秀,有目海尖高耸指引,至其山脚下豁然一盆地,顿有“飞峰上灵秀,众壑下清美”之感,便是千年古驿的兰中村。

据说兰中村早在唐末五代就有人居住,明代已成为福宁州治通往柘洋里(柘荣)古道驿站,清代李拔《福宁府志·福宁府五县全图》便有记“岚中铺”,兰中村商铺林立,是商贾行客驻足歇息之地。

置身兰中村,只能抬头望远,蓝天白云飘飞山外。村后突起一峰俗话叫“牛连皅”,携手三列旗峰,层层聚向兰中盆地,而村前,也有三个奇峰相应坐列,其中有海拔1192多米的目海尖,也叫目海峰、望海山,乾隆版《福宁府志》曰:“望海山在郡城西北七十里,山势极高峻,上有石池,四时不涸,又有石蛎壳,峰顶时吐云气,土人视之以验雨暘。”诸峰抱臂,势压天际,唯西南一向远山层叠,一派开阔。如此,兰中村便似燕窝,年年岁岁呵护着这里燕子般的子民。

峻岭萦回,奇峰灵秀。如此藏风纳气之地,定然人杰辈出。也由此,不得不引起笔者对兰中人文历史的兴趣。探究一个地方的文史,往往要从村中姓氏着手。让笔者惊叹的是,小小的一个自然村,姓氏却达16个之多。但细想之,也算合乎情理。

柘霞古道一路平缓到了兰中,便为山高岭硬的“三十六陂”所阻,而到达霞浦必经“三十六陂”,越过“三十六陂”便又一马平川起来。“三十六陂”者,乃是从目海尖分延而下的36道山梁,斜插山底,将福宁府衙的霞浦阻隔在重重山外。古道便沿着36道山梁一岗一弯上行,直到岔口。

虽然古道上有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亭子,但商贾行客在长途跋涉翻越“三十六陂”之前,必须在兰中村歇息以养精蓄锐。客商中的有识之士,看中了商旅歇宿的商铺,便纷纷迁居安家繁衍,成就了旧时兰中商铺林立、旅馆繁忙的景象。当然,也有看中这块风水宝地而来的。兰中纪姓先祖从苍南到太姥山,发现来龙从太姥山一路雄起于东狮山,再有支脉沿东南延伸,汇聚于兰中,便让纪姓一支迁居于此。迁居纷杂,姓氏自然就多了。

很多姓氏逐渐式微,只有少数姓氏发达繁荣,如林姓,200年前从附近的山场村迁居至此,逐渐成为兰中村名门望族。

兰中古道最是见证历史的。兰中古道始建于元明时期,据史料记载,柏洋里到岚中古道约10公里,路面皆用块石铺砌,面宽1至2米左右。

如今古道已经少有人行,许多路段都已经损毁,侥幸尚存的也已经荒草萋萋。我特意寻到其中一段,古道上有两个石拱桥,上广桥和下广桥,遗憾的是居然没有记载,也很少人知晓。古道一头挑着沧桑历史,一头挑着乡村振兴,只有古桥下的默默流水,波澜不惊地述说逐渐被淡忘的哀怨。

兰中村山高林密,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旧时烧炭烧瓦的首选地,现仍有炭窑遗址、瓦窑遗址可寻。可惜大炼钢铁时被砍了许多古树名木,难得在村边存留几株枫香、樟树、石楠等,树龄均在200年左右,算是对“木秀于林”的灵气之地的交代了。

也正是山高林密的原因,又是三县交界地带,所以兰中村还是红色革命的活跃地,村里牺牲的革命烈士20多个,使这里成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热土。

山川孕灵秀,古驿著兰中。如今,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兰中村的基础设施、产业振兴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更让人欣喜的是,兰中村的人文历史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加以挖掘,并将在兰中乡村振兴中赋灵著秀,再现辉光。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潘文书

编辑:杨哲源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杨哲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