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丨叶明祥:叶飞与“百丈英风”
1992年深秋的一天,收发员拿了一封挂号信让我签收。挂号信用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大号信封,封面上写着"福建省宁德市委宣传部叶明祥部长收"。信封内装着一张拆叠好的宣纸墨笔,展开宣纸,我顿时惊喜万分:这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上将题写的四个遒劲大字一一百丈英风。
叶老为什么挥毫题词?为什么会寄给我呢?这还得从百丈岩“无字碑"说起。
百丈岩上的无字碑
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东源村有座巍峨耸立的石崖山峰,当地百姓称之"百丈岩"。站在崖底,抬头仰望,笔直的崖壁直插云宵。崖石底部杂草丛生,一条依稀可辨的小路绕着崖石向前伸延。崖石与地面的连接处,有个用石块堆成的小平台,台上摆放在碗、盅、盏等陶瓷器皿。器皿中插着蜡烛、佛香、鲜花,有的摆放着水果、食物等祭品。
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一位年迈的老人挑着装满祭品的担子,沿着荒芜崎岖的山路来到崖石前祭拜。老人站在崖壁前神情凝重、动作恭敬,这是虔诚的主人在祭拜极其重要的祖先吧!但令人惊奇的是,老人面对着的仅是一块巨崖,没有塑像、没有碑石,也没有任何的文字标记。面对空空的崖壁,老人向谁祭拜呢?而且几十年来,老人风雨无阻,年年都要到这里来祭拜,他一辈子就这样守护着这块巨大的"无字碑"!
老人名叫王宗琯,是东源村村民,已80多高龄了。东源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在那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小小的东源村就有25户人家参加革命,有7人在战斗中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有16人被评为“五老"。
1936年9月,东源村发生了一场战斗。在战斗中有9位红军游击队队员,为保护村庄和百姓安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百丈岩与敌人展开殊死博斗,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抵众,英勇跳崖,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当地群众偷偷地将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尸体就地掩埋,表达了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寄托了群众对红军战士的哀思。由于是秘密掩埋,所以看不到任何标记,只有当地群众知道掩埋地,并将其周边的巨崖,称之为"无字碑"。
"无字碑",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百丈岩九壮士悲壮、凄美的英雄故事,也向世人展示着老区人民与红军深厚的鱼水之情。

壮怀激烈百丈岩
1936年,艰苦卓绝的闽东三年游击战争进入第二年,国民党反动派设下重重包围圈,妄图一举歼灭红军游击队,革命形势极其严峻。
9月的一天,闽东工农红军第三纵队100多名指战员,在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的率领下进驻虎贝东源村。敌军闻讯,组织三个连的兵力,从桥头、桃花溪、林口三个方向,迅速向东源村偷袭而来,红军游击队危在旦夕。
面对突如其来的战情,为了保护村庄和百姓,阮英平立即下令部队迅速撤出东源村,伺机突围。当红军撤到百丈岩山下时,敌人蜂拥而至,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强攻。局势对红军极其不利。这时,阮英平命令缪英弟率领一支队伍火速占领百丈岩顶峰,阻击桃花溪方向的来敌,命令沈冠国率领一支队伍阻击桥头方向的来敌,自己则率领主力队伍向林口方向突围。
缪英弟率领的队伍很快靠近了百丈岩顶峰,谁知,敌军已抢先占领了制高点。顿时,密集的子弹从高处扫射下来,几位红军战应声倒下,敌人的火力封锁了红军的去路。紧急关头,缪英弟命令支队长阮吴近带领20多位战士,杀出一条血路,向敌制高点发起冲剌,夺下阵地,撕开袋口,掩护主力撤退。红军战士顶着弹雨,扑向高地。战斗十分激烈,战士们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杀,杀声响侧山谷。由于敌众我寡,20多位红军战士仅剩下9位,被敌人逼到悬崖边。敌人见红军战士身无颗粒子弹,便大声嚷道:“抓活的!抓活的!",纷纷向战士们围了过去。这时,战士们把手中的枪支砸烂,扔下山谷,捕向迎面而来的敌人,展开肉搏。战士们个个象猛虎下山,威武凶悍,有的抱住敌人的腰部、有的锁住敌人的脖子,高呼着"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百丈深崖。
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身影,似一道道弧光划过天际;红军战士的高呼声,像一曲曲天籁之音,激荡苍穹。九位勇士的壮举,震摄了敌人,赢得了时间,掩护了红军主力成功突围。
叶飞题词
1992年,我在宣传部工作,想挖掘一些红色题材,作为开展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活动的内容。由于自巳80年代初在党史部门工作过,征集过百丈岩战斗的史料,也写过百丈岩战斗的文章。当时对"无字碑”的故事很有感触,觉得王宗琯老人如果一旦离世,那么,“无字碑”就可能会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段悲壮的红色故事,有可能在世间渐渐淡化。如果让"无字碑"变为“有字碑",那么就可以永久地开展红色宣传,但从哪儿入手呢?毕竞在中国大地早已有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而且是家喻户晓。有了"五壮士",再来个“九壮士",是不是多此一举?
我琢磨了好几天。虽然"五壮士"与“九壮士"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九壮士"还是有其特点和感人情节。一是百丈岩战斗发生在1936年9月,而狼牙山战斗则发生在1941年9月,前者在时间上早了整整5年。二是”狼牙山五壮士”是为了掩护群众的撤退把敌人引入山中,最后弹尽跳崖牺牲,而"百丈岩九壮士”是为了保护乡村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掩护红军游击队突围,弹尽后与敌展开殊死肉博,最后抱住敌人一起跳崖,跳崖前的肉搏场景惊心动魄。三是九壮士跳崖时全部牺牲,而五壮士跳崖后还有2人生还,九壮士跳崖的壮举显得更惨烈。为了使这段沉寂的历史让后人记住,我便萌发了一个想法,在红军跳崖的石壁上搞个摩崖石刻,供后人瞻仰记念。
摩崖石刻应题写什么内容?由谁来题写?我突然想到应该由叶飞来题写。为什么呢?一、叶飞是上将,为军中将领;二、叶飞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过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交通部长、海军司令员,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三、叶飞曾任闽东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百丈岩战斗的部队就是叶飞所领导的闽东红军。由叶飞上将题词是最佳选择。那么,怎么与叶飞联系呢?我请叶飞的秘书梁国怀帮忙联系。梁国怀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宁德老区调研,我全程陪同,彼此认识了。我与梁国怀通了电话,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我还说:闽东是叶老战斗过的地方,请叶老为百丈岩九壮士题词很有意义。梁国怀答应予以帮忙。
过了两天,梁国怀来了电话。他说叶老同意题词,但题词的内容必须由我提供。听说叶老能题词,我万分高兴,于是我连夜开始构思题词内容,初拟了好几个方案,几经斟酌,最终挑选了一一百丈英风。”百丈"有三层意思:一是体现战斗发生的地点一一百丈岩。二是体现九壮士跳崖的山峰有百仞之高;三是体现跳崖壮士的形象高大。“英风",则是展现了壮士伟岸高大的英姿与风采。我把“百丈英风"的内涵,告诉梁国怀,请他转告叶老。
”百丈英风"这四个字,叶老会满意吗?我终日忐忑不安,直到叶老把题词寄过来时,我那颗悬挂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凿刻题词
收到叶老的题词后,我便开始筹划如何把题词刻上崖石。首先要选好凿刻的地点,这个地点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凿刻题词的位置必须显眼,远近都能看到;二是凿刻题词的地方必须有利于安全施工;三是题词的崖壁必须是参观者能到达的地方;四是凿刻的崖壁必须相对平整,防止凿刻的字体变形。我到东源村百丈岩一带进行考察,最后选择由虎贝通往支提寺途中小路边的一块巨崖石壁,这里过往人员多,行人路过时一般都会驻足观看。
凿刻的地点选好了,但题词必须放大后才能进行凿刻。当时宁德找不到一家放大题词的店铺。如果用人工放大,又担心字体变形走样。于是,我们想借助幻灯机放大,找了好几家单位,都没有。后来听说县进修学校有一台放灯机,我们连夜跑到进修学校,将报纸贴到会议室的墙壁上,用幻灯机把题词投影到报纸上,描了下来。
题词字迹放大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凿刻。我找了虎贝乡党委书记孙焕春,请乡里帮忙将题词刻上崖壁,宣传部给予一些经费补助,孙书记非常爽快地答应。
凿刻工作很快就展开了。凿刻工匠用竹子搭了一个很高的架子,工匠站在竹架上进行人工凿刻。几天后,我专程去工地察看施工情况,一看,我吓了一身冷汗:工匠沒绑安全带站在髙高的竹架上凿刻,周边没有任何防护的措施,匠工一挥大锤,其脚底下的竹架就摇摇晃晃,稍有闪失掉了下去,就可能粉身碎骨。此时,字迹的凿刻已基本完成,为了人身安全,我立刻叫停了凿刻,叫匠工将红漆涂上字体,结束施工。
“百丈英风"四个鲜红的大字,犹如四朵红花绽放在高高的崖壁上,展示着昔日的悲壮与雄风!

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2015年蕉城区委、区政府在百丈岩附近建造了红军亭,树立了"百丈英风"纪念碑,重新打造百丈岩红色景区。如今,王宗琯老人祭拜的无字碑、百丈岩崖壁上的叶飞题词,以及红军亭内的"百丈英风”纪念碑,在述说着闽东革命的壮丽诗篇,激励着无数前往参观的瞻仰者。
铮铮九壮士,威震山河,永垂不朽!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叶明祥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