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丨郑望:福安民间谱谍发现“闽国甘棠港”史料

2023-03-17 11:46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探讨风生水起。然而,研究福建的“海丝之路”历史,却总是牵涉王审知开辟甘棠港。

“天下四大碑之一”——《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祇。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鷁争驰,而长鲸饵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仍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

这段碑文,大致表明以下五点:其一,闽越江海交通“要津”。《辞海》解释为:“犹‘津要’,比喻显要的地位。”其二,海上“途经巨浸”波涛为阻。其三,未有甘棠港时,“山号黄崎”早已声名远播了。其四,经过 “洪波”中“碎巨石”,而后才得“移艰险”“注平流”。其五,“敕号甘棠港”,确系皇帝御赐,并非民间私号。该碑是唐代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在906年赐建,王审知自己在位建的功德碑,是最贴近历史真实的。其实,福安民间谱谍亦发现这方面史料。

古时,闽山浙水本无边界。历史上黄崎港是福建北部沿海最大的天然港,而且地处福州和温州的海路居中位置,故福州北上的船只一般先到此停泊,以补充淡水、柴米等给养后再继续北航。另一方面,黄崎港凭借湾中之港良好的避风条件,成为北航海船首选的理想避风港。北上的闽船先到此驻泊,看看台风气候然后再伺风开洋,可以大大降低航海风险。宋·梁克家《三山志》卷第五《地理·驿铺·北取温州路》云:“深浦渡 元丰三年(1080年)置。渡头有康济亭。十里至双岩。双岩岭 五里至黄崎。黄崎镇滩头渡 元丰三年置。陆路径绝,经环坞村秦家山,路如马齿,旁无逆旅。行者多过渡至下杯。”民间文献记述:“自汉晋以来为瓯越通衢,迄六朝、唐为闽浙要道。””望着东南隅烟波浩淼的天然良港,“江海通津”流长在“山号黄崎”之间。光绪《福安县志》卷三十八“杂记”引《金溪闲谈》说,黄崎镇有巨石屹立大海波涛间,船只因此多颠覆,人溺亡。《新五代史》记载:“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州)、莱(州)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之)三四……”因此,开闽王王审知下令在此开浚海道。

在下白石黄崎王氏宗祠里,至今还保留着王审知从弟王文光的世系图,以及清同治九年从王氏家谱残页重抄的抄本,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入闽始祖。胞兄弟行公居第三,为大都督时,军中好骑白马,人称之曰白马三郎,后为神,敕封白马闽王,又曰白马平水闽王者亦有因焉。原黄崎镇唐时为吾祖圣迹所到,查省府县志,公为闽守城大都督,奉兄审知公率师往浙界讨贼,舟经黄崎港,见港上大石嵯峨,舟难竞渡,祷天,梦神曰,明日午刻助开此港,果然风雷交作,云雾中见一非龙非鱼,身长百丈,负石石散,遂成大港,舟楫便焉。故表封黄崎港为“甘棠港”。据下白石王氏族谱记载:下白石(旧称黄崎)王氏,系王彦复( 开闽王王审知的堂兄)的后裔。王彦复字宗辉,号文光,行仁九。前为光州刺史,后为闽都督。唐昭宗乾宁元年甲寅(894年)六月,王彦复伤病发作,旋卒,年三十有九。葬在福州南门马路后,砌文武阶十八层,转山七重,石墙八堵,立石碑为记,有石像生肖。熙宁元年(1068年)王文光八世孙王察迁居赤岸。宋徵宗辛已年(1101)察之孙吕公自赤岸始迁至黄崎,为黄崎一世公。史料传记,详细叙述很绵密。王彦复十三世孙吕公肇基黄崎后,瓜瓞延绵,裔孙文武俊杰辈出,为探究闽国甘棠港即福安黄崎港提及辅证。

据方志记载,王审知开辟黄崎港道,邀请黄岳、薛念凿港。黄岳是“水利大夫”(曾任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家族后裔,“博通经典,尤邃易象数之学。”(明弘治《八闽通志》传记)。黄岳大师手下有一批技术人员,配合闽王军队及地方民工,负责在甘棠港上清理礁石,由黄岳指挥,利用海水退潮的时候,用火柴堆在礁石上,点火烧石,使之加热膨胀,让涨潮时的海水浇之,礁石便可碎化,再慢慢地用钢钎将礁石一个个地处理掉。《宁德县志》称:“侯于五代时以能至风雨雷电,裂黄崎大石,通港利,济舟楫,封永灵公……绍定丁亥加号显应。”

前方队伍在努力开辟港道,后方在民间积极筹款。据甘棠《薛氏宗谱》和福安薛氏族谱记载,薛念(薛令之五世孙,生唐咸通元年860年),应荐为辟港捐助牵头人,向各族宗亲及祠堂、诸地商人富户,为开凿港甘棠港工程捐款。薛念在甘棠港口岸一带协助辟港有功之外,还为本地的乡亲们做了不少公益事业。薛念死后,南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皇上以阴功勅封显应侯,立庙塑像(民间称之为十八元帅),流传至今,供奉香火长盛不衰。

甘棠张氏《忠贤祠族谱》记载,端国公张睦是甘棠张氏先贤。张睦,生卒年不详,字仲雍,号宗和,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住福州侯官县孝弟乡惠化里。唐天祐元年(904年)四月,审知请命授张睦三品官,领榷货务,实为总府计。张睦体国裕民,发展对外贸易,雍容下士,招徕蛮夷商贾,敛不加暴,国用日以富饶。当时,福州黄崎海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张睦率领工役开凿港道,称甘棠港。自此往来商舶无覆溺之患,福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闽国时期,福州与琉球、倭国(日本)、林邑(越南南方)、赤土(马来半岛)、真腊(柬埔寨)、婆利(印尼)、新罗(朝鲜)、三佛齐(苏门答腊)、天竺(印度)等地均有商贸往来。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张睦为尚书右仆射。卒后建祠于福州东街凤池坊尾,称“榷货大王庙”。宋太祖赵匡胤追赠其为唐太师,加封梁国公。开宝间,配祀闽王祠。

乾隆四十八年、光绪十年《福安县志》引录《金溪闲谈》关于开浚黄崎港的记述,还提到王审知曾命判官刘山甫设祭。关于刘山甫其人其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福建刘氏族谱丛书·福安市(下)卷》有载,“甘棠刘氏人物”志“七世讳信公,字机宜,号山甫,官观察判官。公从东阳黄潭迁居凤澳,为凤澳之始祖。闽王王审知为福建观察使,因黄岐港多有奇石屹立波间,舟多覆溺。公助闽王王审知开凿黄岐港,以利舟辑。”然而宗谱世系图有载信公之名和字,却缺号。凤澳刘氏重修族谱序:山甫公佐闽王为观察判官,五代之间长溪县大港有横石巉岩,常为舟楫之患,王思制之,因梦金甲神人助之穿凿,及觉乃命我祖山甫而穿凿焉,我祖一至设祭未毕,风雷疾变海始通焉,而我始祖之功不惟有功于万世一时而有耀于万世。遂创庙于六江之屿,以祠吴安王,未终其业。

福安市甘棠镇洋中刘氏一脉,源承彭城,派衍中山。入闽为唐末五代杰燕皇帝守光支系,祀苏江皈公为一世祖,十七世祖维公迁福安城关东门,传至廿五世元采公之裔学志学慰二公慕廿八都樟坂里(洋中村旧称)刘氏与刘山甫族系的渊源,也可进一步探究。

此外,明成祖谕辑《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宋帅福建赵汝愚上皇帝《论福州便民疏》:“臣照得本州(福州)管下场务税额重处,福清县有海口镇务,长溪县有黄崎镇务。二镇皆僻在海隅,数十年前人烟繁盛,舟船凑集,故二镇税额不劳而办。自海口镇为海贼刘臣兴焚爇之后,居人星散市井萧条。而黄崎镇尤号迂僻,民物皆非其旧。然而,二镇税额尚存无縁登足。臣因考究簿书见,二镇比年收趂本州及诸司钱数,类皆不及元额……臣今欲乞将海口、黄崎二镇税,自淳熙五年至九年凡五年所收到课利,酌中立为定额,免致过有追呼责办……”这亲历者的奏疏,清晰地钩沉了福建古代四大名镇之一“长溪黄崎镇”(《三山志》卷九“公廨类”载,其余三镇为闽县闽安镇、福清海口镇、古田水口镇)史籍,具有特别辑佚和补阙的价值,给人一种拨开历史云雾之感。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郑望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