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丨陈国秋 何炜:一封划破历史长空的绝密电文

2023-04-19 20:01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无名英雄背后

——一封划破历史长空的绝密电文

1934年1月4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抵达贵州,正在紧张地强渡乌江天险。

就在这一天,一道神秘的电波划破长空,从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电台,飞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乌江岸边,给困境中的中央红军送来了一份神奇的密电。

原来,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电讯技侦专家蔡威及战友宋侃夫等,通过破译敌人密电得知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身陷敌军重围,前景十分堪忧。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情报支持,蔡威和他的战友们昼夜奋战,侦破了大量敌人的电报密码,并利用中央红军晚上宿营的时间,源源不断地将敌情汇总发送给中央红军,为中央红军战略部署提供决策参考。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受战争时期的条件所限,这些电文绝大部分散佚或销毁,无从查询。不过非常庆幸的是,有一封极具党史、军史价值的罕见电文,不仅得以完整保存,而且因其发出的时间极为敏感、电文内容极其重要、电文影响极其深远,因而特别值得认真解读,以便从中窥见其真正的历史价值与深远意义。

电文内容如下

廖泽之援黔所谓湘模范师第三旅及穆瀛洲旅共6个团,原集中泸州拟取道南川、正安入黔,十二日已由口口口口口(原文缺失)告刘湘约5师,陈鸣谦部及田中毅旅共约9团在川南,陈之达在石柱、黔江,袁旅在涪陵、彭水,田旅在酉阳、秀山正赶筑碉堡,取守势,咸丰为渝团,来凤为潘旅,古宋、叙永、赤水一带无敌。肖、贺已占慈利,徐源泉一部有开往剿肖、贺讯。

吴焕先同志所率领之红二十五军约3000人,现已到商南一带。刘湘60团在绥、宣、城口,李、罗、杨森共约30团分布营山双河场,仪陇前方至新政坝线,田敌颂尧30团在阆、苍、南嘉陵江两岸。邓锡侯敌15团在昭化、广元、剑阁一线,胡宗南师之丁旅到广元,余部在碧口、略阳一带。陕南敌约17团,集中南郑6团,肖之楚部约9团白河到郧西一带,荣景芳师在竹山、竹溪一带,上官云相之四十七、七十六两师有开安康进万源说,敌正赶筑碉堡。东方城口一带山大、穷困,人口少,西方有嘉陵江、剑阁、碧口之险,再采取决战防御亦非良策,如何请示。

解读如下

原文:廖泽之援黔所谓湘模范师第三旅及穆瀛洲旅共6个团,原集中泸州拟取道南川、正安入黔,十二日已由口口口口口

解读:

廖泽,四川军阀刘湘第21军模范师第三旅旅长,为刘湘嫡系部队。湘,即指刘湘,而非湖南湘军。穆瀛洲,字肃中,川东边防第2路司令,原属黔军独立第1旅旅长,后投靠刘湘,非刘湘嫡系。

上述2旅共计6个团的兵力,按照蒋介石的部署,计划从南川(现重庆)、正安(贵州)进入贵州,抵达遵义东北部的湄潭、凤冈两县,准备配合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阻击中央红军,防守黔北重镇遵义。但由于刘湘采取的是拒止红军入川的“北防南拒”策略,加上穆瀛洲心里很清楚,刘湘让其打头阵,摆明了就是让他到前面去拼消耗,所以采取了磨洋工的对策,12月12日即出发,直到1935年1月上旬才抵达川南的綦江。后来在刘湘的催促下,才慢腾腾推进到贵州境内桐梓县松坎镇(号称黔北门坎),并在此安营扎寨,停滞不前。

值得说明的是,南川、正安,是由黔入川(重庆)的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尽管穆瀛洲并不卖力,但刘湘模范师劲旅廖泽可不是省油的灯。

原文:口口口口口告刘湘约5师,陈鸣谦部及田中毅旅共约9团在川南,陈之达在石柱、黔江,袁旅在涪陵、彭水,田旅在酉阳、秀山正赶筑碉堡,取守势,咸丰为渝团,来凤为潘旅,古宋、叙永、赤水一带无敌。

解读:

“刘湘约5师,陈鸣谦部及田中毅旅共约9团在川南”:刘湘大约有5个师的兵力,布防在自宜宾以下的长江沿岸地带。刘湘作为四川最大的军阀,又身兼四川“剿匪”总指挥,四川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第21军军长,拥兵10余万人,有10多个师又多个独立旅等,其中,一部分布防于川北,“围剿”红四方面军,一部分则布防川南,防止中央红军。陈鸣谦,本名陈万刃,字鸣谦,此时为刘湘第21军第5师师长,是川军主力师。田中毅,号冠五,刘湘第21军独立第二旅旅长。上述两支部队共有9个团,驻防川南一带。当时所谓“川南”,主要指长江上游泸州至宜宾一线,川军主要是想依托长江天险固守川南。

“陈之达在石柱、黔江,袁旅在涪陵、彭水,田旅在酉阳、秀山正赶筑碉堡,取守势”:陈之达,暂无史料考证。从其驻防川东石柱、黔江两地看,应为川军旅长。袁旅,指袁治,第21军旅长。田旅,指田中毅。上述三人驻防川东石柱、黔江、涪陵、彭水、酉阳、秀山6县,且“正赶筑碉堡,取守势”,应为既防堵正在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贺龙、萧克所部,同时也防止中央红军借道川东与贺龙部会师。

“咸丰为渝团,来凤为潘旅”:咸丰指湖北恩施咸丰县,来凤亦为恩施来凤县。渝团,暂无考证,应为川军某部,潘旅,指刘湘第21军独立第四旅旅长潘佐。由此看来,刘湘为了防止红二、六军团入川,已经将部队前置到鄂西地区了。因此,在湘鄂川黔相邻地区,敌人已经布下重兵密集防守。

“古宋、叙永、赤水一带无敌”:古宋,即现四川省兴文县一部分。叙永,属四川。赤水,属贵州。上述三县为泸州上游长江南岸一带。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地区敌人没有驻防,这也与当时蒋介石对中央红军的判断错误有关。蒋认为中央红军西征,目的就是转战湘鄂川黔根据地,与贺龙会师。因此前中央苏区已经派出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西进,顺利与贺龙红二军团会师,相当于打好了前站。再加上中央红军一路西行的路线大致与红六军团相同。因此,蒋介石一方面派出薛岳带领的十万中央军尾随“追剿”,一方面调兵遣将,组织湖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等各路兵马,主要围绕着红军可能的行进路线——黔东、川东南地区密集布防,给中央红军布下了“口袋阵”。所以,地处川南、黔北的上述地区,暂时属于敌兵力空虚地区。

原文:肖、贺已占慈利,徐源泉一部有开往剿肖、贺讯。

解读:

“肖、贺已占慈利”:指萧克、贺龙红二、六军团为了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同时迎接可能到来的中央红军,在湘鄂川黔一带攻城拔寨,创建新的根据地,并于1934年12月26日攻占湘西北重镇慈利县城。

“徐源泉一部有开往剿肖、贺讯”:徐源泉,时任湖北“剿共”总指挥,主要围攻湘鄂西根据地贺龙、萧克部。


原文:吴焕先同志所率领之红二十五军约3000人,现已到商南一带。

解读: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政委。

红二十五军,是1934年11月16日从鄂豫皖根据地突围出来并开始长征的一支偏师,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支长征队伍,但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

这一段电文,是这封密电中最神奇的一笔。因红二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1932年离开鄂豫皖苏区西征后留下来的一支弱旅,许多红军战士都还是未满18岁的“娃娃军”。面对国民党军队不断的重兵“围剿”,该军奉中央之命,并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等的率领下长征,时间晚于中央红军长征一个多月。由于没有电台,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红二十五军只有沿着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的西征方向走,同时,作为一支孤军,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党中央。这段电文发出的时间,恰好是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商南一带,拟开辟鄂豫陕根据地的时期。所以,地点很准。同时,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出发时,全军将士是2900余人,电文中准确地表述为3000人。1935年1月,该军很快就在鄂陕交界的郧西、洵阳、镇安、山阳四县边界地区开辟了第一块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陕南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途中唯一创建并保留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这段电文的神奇之处在于,连红二十五军自己都不知道身落何处,但红四方面军的电报却准确地向中央报告了他们的情况,这应该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第一次获悉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动态信息,并引起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些信息,红二十五军本身并不知情,直到中央红军抵达陕北。


原文:刘湘60团在绥、宣、城口,李、罗、杨森共约30团分布营山双河场,仪陇前方至新政坝线,田敌颂尧30团在阆、苍、南嘉陵江两岸。邓锡侯敌15团在昭化、广元、剑阁一线,胡宗南师之丁旅到广元,余部在碧口、略阳一带。

解读:

这段电文主要介绍了国民党军(包括中央军和四川各路军阀)围绕着川陕根据地的兵力部署情况,也是一张敌情态势图。

“刘湘60团在绥、宣、城口”:绥,清朝曾设“绥定府”,即今达州市,1933年红四方面军曾在此设绥定道苏维埃人民政府。宣,即宣汉县。城口,即城口县,今属重庆市。自古以来,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而言,上述地区就是四川东出大巴山直达陕南咽喉要冲安康的战略要地。对于这样重要的地方,刘湘自然是要重兵把守,所以布下60个团于川东北一线,严重威胁川陕根据地东翼安全。

“李、罗、杨森共约30团分布营山双河场,仪陇前方至新政坝线”:李,即李家钰,四川“剿匪”第三路总指挥。罗,指罗泽州,第三路副总指挥。杨森,川军老牌军阀之一,国民党第20军军长,四川“剿匪”第四路总指挥。上述三人所部共30团兵马,驻防川陕根据地西线南段,基本沿嘉陵江一线展开。

“田敌颂尧30团在阆、苍、南嘉陵江两岸”:田颂尧,国民党第29军军长,四川“剿匪”第二路总指挥。阆,即阆中县。苍,为苍溪县。田颂尧30个团的兵力,主要部署在红四方面军西线中段,沿嘉陵江布防。

“邓锡侯敌15团在昭化、广元、剑阁一线”:邓锡侯,四川军阀之一,国民党第28军军长。昭化、广元、剑阁则是川北出七盘关直抵“秦巴咽喉、襟陇带蜀”的陕西汉中又一处军事要冲。七盘关,更是号称“西秦第一关”,与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一起,并称为川北四大名关。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也是川军的重要防区。邓锡侯的15个团,同样沿着嘉陵江及通往汉中交通咽喉布防。

当然,刘湘在川陕根据地东西两侧陈兵十数万,除了对峙红四方面军外,还有就是对外把守四川门户,拒止包括蒋介石中央军在内的各路“诸侯”,以便称霸四川。

“胡宗南师之丁旅到广元,余部在碧口、略阳一带”:胡宗南,时任国民党第1军第1师师长,号称“天子第一门生”、“西北王”。丁旅,指第1师下辖独立旅,旅长丁德隆,与胡宗南乃黄埔军校同学。广元,川北重镇,入蜀要塞,是古栈道文化和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碧口,甘肃南部文县古镇,是四川北出甘南的交通要冲。略阳,陕西汉中嘉陵江边的一个县。从胡宗南分别派重兵驻扎川陕甘核心三角区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加强了从西北方向进攻川陕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凸显遏制红军向陕南、甘南地区发展的势头;第二方面,这也是蒋介石借口刘湘“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失败,加紧向四川境内渗透中央军势力的“一石二鸟”策略的具体体现,因为在当时全国各地方军阀中,四川军阀实力最为雄厚,也最复杂,控制了四川,则既能稳定大西南,又能制衡大西北,假如四川落入红军手中,则足以具备与蒋介石抗衡的资本与实力;第三方面,国民党中央军借“剿共”之名,占据了川陕甘核心三角区,除了觊觎四川外,还可以挟制陕西杨虎城部、甘肃马步芳部,进而防堵红军向西北地区发展。不得不说,蒋介石的这一布局还是很高明的。从后来红军四支长征队伍都不约而同地转战甘南进入陕北,便是明证。

原文:陕南敌约17团,集中南郑6团。肖之楚部约9团白河到郧西一带,荣景芳师在竹山、竹溪一带,上官云相之四十六、七十六两师有开安康进万源说,敌正赶筑碉堡。

解读:

“陕南敌约17团,集中南郑6团”:陕南主要指陕西汉中地区。南郑为汉中市西南侧的一个县,紧扼汉中西南门户。此时,尽管红四方面军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签有《汉中密约》,达成了互不侵犯的默契,但作为陕西的南大门,杨虎城依然重兵布防。

“肖之楚部约9团白河到郧西一带,荣景芳师在竹山、竹溪一带”:萧之楚,国民党中央军劲旅,第26军军长。白河,陕西安康地区白河县。郧西,湖北郧阳地区(今十堰市)郧西县。荣景芳,本为辛亥首义志士,时任国民党第82师师长。竹山、竹溪,是湖北郧阳地区两个县。郧阳地区自古以来即“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地。从本段电文可知,深入鄂西北的这股敌人,一方面是尾随红二十五军“追剿”至此,另一方面,也可看做红四方面军东出陕南、鄂西北的外围通路也被敌人阻绝。

“上官云相之四十七、七十六两师有开安康进万源说,敌正赶筑碉堡”:上官云相,共产党宿敌,时任鄂豫皖追剿总队总指挥,从鄂豫皖苏区一路追剿红二十五军至鄂豫陕边界。按照蒋介石的“一石二鸟”阴谋,追剿红军,正是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各省军阀地盘并逐步消灭地方势力、统一全国的天赐良机。所以,蒋介石判断红二十五军西征,目的是与红四方面军汇合,那么上官云相一路追随,便可趁机借道安康进入四川。所以,电文中说上官云相两个师“有开安康进万源说”。电文中“敌正赶筑碉堡”这句话颇值得玩味。前一句话表明上官云相部有意借陕入川,但安康是杨虎城的防区,万源是刘湘的地盘,都不可能让上官云相轻易涉足。蔡威侦讯获得的敌人情报,有可能是上官云相故意释放的消息,借机试探陕川军阀的态度。那么,由此推断,“敌正赶筑碉堡”这句话的“敌”,指代的就应该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刘湘的川军,筑碉堡的目的当然是既阻挡红军,也是为了防止中央军。


原文:东方城口一带山大、穷困,人口少,西方有嘉陵江、剑阁、碧口之险,再采取决战防御亦非良策,如何请示。

解读:

“东方城口一带山大、穷困,人口少”:东方,指的是川陕根据地以东。东方的大山主要指横亘于川陕鄂交界的大巴山,大巴山向南,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及巫山山脉,均属于山大人稀的穷困地区,不利于根据地的创建。

“西方有嘉陵江、剑阁、碧口之险”:川陕根据地的西边,嘉陵江自北而南纵观贯陕甘川三省(不算今重庆),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嘉陵江以西,还有剑阁、碧口等险关重隘层层阻隔。所以,向西发展亦困难重重。

“再采取决战防御亦非良策,如何请示”:决战防御,是指川陕根据地而言。因在此之前,从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历时10个月时间,与四川各路军阀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取得了著名的“反六路围攻”的辉煌胜利。但同时,由于受根据地周边地域条件的限制,加上刘湘陈兵十万严阵以待,外围又有胡宗南、上官云相等中央军虎视眈眈,所以,川陕根据地发展空间相对局促,红军大规模运动作战缺乏战略纵深,如果再遭遇敌人联合“围剿”,或者敌人再来个类似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堡垒战术”,川陕根据地势必再次陷入“决战防御”的困境。所以,电文最后,红四方面军要“请示”中央。同时,也间接表明,如果中央红军打算前来会师,势必还要开辟新的根据地。

通过对上述电文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当时,红四方面军通过电台技侦与密电破译,已经对围绕在各路红军周边敌人的兵力部署洞若观火,了然于胸,并经汇总后及时发给了中央红军。当然,在长征路上,类似价值倾国倾城的重要电文肯定不止这一封,只是如今我们无从查询而已。那么,单就这封绝密电文而言,我们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分析其历史价值与重要意义:

首先,发送时机非常关键。

这封电文是1935年1月4日发给中央红军的。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此时,正是遵义会议前期酝酿阶段,中央红军处于目标在何方、路径怎么走、仗怎么打、谁来指挥等一系列事关生死存亡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中央红军刚经历了惨烈的湘江战役,损兵过半。湘江战役之后,1934年12月12日,在毛泽东的力谏之下,有了著名的“通道转兵”,放弃了去湘西创建根据地的初衷。12月18日,中央举行“黎平会议”,确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1935年1月1日,中央又举行“猴场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执意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错误主张,并取消了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1月4日,正在紧张抢渡乌江、准备攻占遵义的中央红军,及时收到了红四方面军的这封关键电报,时间距遵义会议召开刚好10天。

其二,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提供了宝贵的情报支持。

1935年1月15日,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遵义会议,在黔北重镇遵义举行。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难得的短暂休整时间。由于中央红军成功强渡乌江之后,已经将一路从中央苏区尾随“追剿”的敌人远远甩在了后面。那么,电文前半部分详细说明的川黔边界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对于已经占领遵义,并正向黔北进军的中央红军,就是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了。刚好电文中介绍,川军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长江沿线,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入黔“围剿”。而且,由于一直防止中央红军会假道黔东进入湘西,所以,川军在川湘交界处倒是投入了不少兵力,以致造成了在泸州以南的“古宋、叙永、赤水一带无敌”的“真空”局面。如果此时红军没有严重的“内卷”,北向发展目的明确,一鼓作气从泸州至宜宾间打过长江并非没有可能。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用金一南将军的话说:“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绝不是历史用托盘端上来的一份幸运礼物。把四渡赤水看成一场出神入化的妙算和从容不迫的行军,糟蹋的是我们自己那部艰难曲折的奋斗史。”因此,长征,注定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绕不过去的“苦难辉煌”。正是充分掌握了周边敌情的动态分布,才使得中央红军赢得了时间,抓住了扭转中国革命航向的宝贵机遇,这也是遵义会议得以召开的先决条件。

其三,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创建川西北根据地提供重要参考。

遵义会议,是生死存亡时刻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挽救中央红军的一次伟大会议。会议第一项重要议程,即根据各方面情报分析,中央做出了打过长江,建立川西北根据地,进而赤化全川的重大决议。虽然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央红军辗转川黔滇,数度历险,但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上演了出神入化的四渡赤水,最后还是巧渡金沙江,并最终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川西北的长征奇迹。如果不是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就有可能放在川西北。所以,这封电报为中央红军重新确立根据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然,遵义会议最伟大的成果,还是基本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在中央长达四年的领导,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其四,增强了党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必胜的伟大战略定力。

电文除了对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没有提及外,清楚说明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二十五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的地理位置及处境。其中,红二、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在湘西北攻占了慈利县城,正在创建新的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奋力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顺利进入商南一带,与中央红军形成了南北呼应,也有效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红四方面军面对强敌环伺,愈战愈勇,不断巩固并扩大着全国最大的川陕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鼎盛时期的10万之众,并牢牢地绑定了135个团的国民党川军精锐,以及陕南之敌17个团。

当然,这封密电所详述的各路红军动态分布及周遭敌情态势,客观上也反映出无论自觉不自觉,各路红军都在艰苦作战,吸引敌人兵力,配合支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其中,尤其是对川陕根据地周边敌人大兵压境严峻形势的分析,更是等于直接报告了中央,川军的主力在川北,而不在川南。正因为红四方面军强大的战力与钳制作用,才使中央红军痛下决心北渡金沙江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川西北。所以,这封电文也让党中央清楚地认识到,中央红军无论遭遇多大困难,都不是在孤军奋战。这就是毛泽东、党中央、中央红军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之势,拨开云贵高原的重重迷雾,“四渡赤水出奇兵”,“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伟大战略定力!

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也正印证了毛泽东那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著名论断。所以,尽管受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遭受了严重挫折,尤其是中央红军损失惨重,被迫长征,但善于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党中央、毛泽东,依然对中国革命的前景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并义无反顾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由此可以说,没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伟大的战略定力,就没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其五,深远的历史价值。

这封电报所提到的红二十五军的消息,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来说,应该是意外之喜。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正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神来之笔”,最终为党中央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立下了不朽功勋。红二十五军在陕南创建根据地时,主要对手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当得知中央红军即将北上抗日的消息,红二十五军闻风而动,率先赴甘南一带袭扰敌军,迎接中央红军。在苦寻中央红军未果、政委吴焕先又不幸牺牲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极富先见之明地直奔陕北根据地,成为四支红军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也是名副其实的“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即,与红二十六军组建了红十五军团。一个月后,当历时一年之久、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这支苦旅终于抵达陕北时,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在给红十五军团的信中这样写到:“徐海东、程子华同志:你们辛苦啦!……我们久已听到了二十六军同志在陕甘边长期斗争的历史,二十五军同志在鄂豫皖英勇斗争的历史,和在河南、陕西、甘肃的远征,听到了群众对你们优良纪律和英勇战斗的称赞……我们的汇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的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号炮!”。

毛泽东当然也没有忘记,正是本文讲述的这封电报,最早向他提供了关于红二十五军的情报信息。毛泽东更不会忘记,在中央红军长征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候,是红四方面军大量及时的情报分享与支持,才使中央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危澜安度。在延安,毛泽东曾经深情地说:“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而向中央红军提供这份电报的,正是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二局局长、后来两军会师后的红军总部二局局长、红军技侦专家、无名英雄蔡威。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陈国秋 何炜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