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闽东之光丨唐颐:石墩往事

2023-06-03 14:49

石墩村的山岭上,坐落着一幢老厝,土墙黛瓦,斑驳沧桑。老厝大门旁挂着一块精致牌匾,上书:“蕉城区红色文化旧(遗)址:石墩‘百姓谋生合作社’总社旧址”。当我走进大门,抚摸陈旧柜台与脱漆算盘,浏览署名主席叶飞,副主席阮英平、范式人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闽东军政委员布告”,解读阮英平重返闽东历时9个月的革命踪迹,眼前浮现出70多年前那段风雨如磐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7年4月,时任华东野战军一纵一师的政委阮英平受中共中央派遣,秘密回到福建,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任务是在国统区领导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配合解放区正面战场作战。华野首长对此高度重视,陈毅和张鼎丞专门设宴为阮英平饯行。我猜想,那宴席间举起的应是一杯杯壮行酒,乐观且浪漫,豪气干云霄,但壮行者其实做好了牺牲准备。据《阮英平传》记载:1947年4月4日晚,阮英平与妻周础商定“今后,我们两个不管哪一方先牺牲了,都要守信三年,带好孩子,此后再考虑再婚问题。”次日清晨,阮英平亲了亲梦香中的一对年幼儿女,义无反顾地踏上入闽征程。

那就是一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场景。

同年7月的一天,阮英平回到闽东。自从他跟随叶飞北上抗日,阔别家乡已9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东老区群众称叶飞为“一班首长”,作为副手的阮英平,被称为“二班首长”。此时,“二班首长回来了”的消息迅速传开,闽东苏区人民翻身闹革命的愿望再一次被激发。阮英平与黄垂明带领的游击队会师,闽东老区沸腾了,宁德桃花溪一带沸腾了。9月,在宁德洋中成立了中共闽委地委,阮英平兼任闽东地委书记。此后,以桃花溪为中心,发动群众,恢复党的基层组织,游击战争等迅速开展起来。据《黄垂明回忆录》记述:短短几个月,桃花溪一带就有20多个村配备了党支部书记,每个村发展3至5名党员,40%以上青年参加了民兵,配合游击队打击反动派。

二班首长就是老班长,久经沙场、威名远扬的老班长登高一呼,新老将士云集麾下,闽东革命形势如火如荼。

但自从闽东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连年摧残老区。他们修筑炮楼、拆桥破路、烧毁民房、滥杀无辜,致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阮英平回到桃花溪时,正是青黄不接之际,老区群众无米下锅,炊烟几断。如不抓紧发展经济,老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消耗殆尽,必将影响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迎接解放战争高潮到来。为此,阮英平决定借鉴当年延安经验,创办农民合作社,达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目标。

阮英平先在桃花溪的胡新坑村举办为期3天的训练班,召集老区各村党支部书记、党员以及城工部干部40多人参加。他向大家介绍了延安组织三大合作社(即供销社、信用社、农业社)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这些名词和做法让与会者感到很新鲜、很有吸引力,很受鼓舞和启发,大家商定取名“百姓谋生合作社”,并确定“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从小到大”的办社方针。

为了解决办社经费困难问题,阮英平从党的活动经费中提取200万元,又吸收111户社员股金200万元,同时发动地方干部和游击队员自愿捐献,一共捐资200万元。合作社用600万元作为办社基金,在桃花溪一带的石墩、黄土岭、曲坑、下宅创办起4个苏区合作社,总社设在石墩村。

合作社一成立,就采购了一批大米、鱼货等食品,救济特困群众。合作社提供贷款和物资给农户,组织他们搞副业,增加收入后再还给合作社。许多农户通过锯木板、打草席、编箩筐等副业,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季节。曲坑村群众几乎半年以上是吃野菜充饥,合作社就给这个村贷款165万元,购买80担大米,帮助解决燃眉之急,让他们有信心发展生产。阮英平还亲自扛起农具,带领60多个游击队员,帮助曲坑村群众耕田,确保稻谷丰收。合作社采取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传承了革命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开展闽东敌后游出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也赢得了老区人民的衷心拥戴。

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此恨之人骨,1947年底,派出省保安五团向桃花溪一带老区大举进攻,血雨腥风之下,闽东百姓谋生合作社被迫中止。

回首审视这段历史,闽东第一个合作社虽然存在的时间只有4个月,但它的实践与成功,是阮英平在闽东老区的一个创举,也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生动案例,为闽东革命史写下浓重一笔。但不幸的是,1948年2月3日,阮英平遭受图财害命的歹徒暗算,虽奋勇拼搏,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我曾想,如果阮英平未遭不测,这位文武双全的战场指挥官,定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政一方的好领导。堪是令人一声长叹:天妒英才!

壬寅年惊蛰季节,我们采风小组走进石墩村,追寻红色印记。在座谈会上,听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讲述人是村老支书周盛康,今年70岁。他说: 那年一个夜晚,国民党保安团突然包围了石墩村,企图抓捕合作社负责人周水金,但保安团只知其名,不识其人。敌兵来势汹汹,砸烂农家番薯桶,撕裂晒谷篱席,将其燃起熊熊篝火,把全村人都赶到大坪上,分成男女列队,让每个女人喊着自己男人姓名,牵手领出。周礼金的妻子看出敌军诡计,急中生智,朝着丈夫喊道:“周大逐(小点点的意思),跟我走。”周礼金也不动声色,坦然与妻牵手而出。敌军毫不知情,局势化险为夷。从此以后,全村人都叫礼金为大逐,还调侃道:大字加一琢,不是“太”就是“犬”,你干脆叫大犬好了。

这故事很接地气,应该可以拍成电影:老区贫苦女人的机智镇定,平民百姓的团结勇敢,保安团的凶残愚蠢,还有凛冽寒风,熊熊烈火,黎明前的黑暗,一幅多么惊心动魄的场景。

而今石墩村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毛竹,一个只有500多人口的山村,拥有毛竹林6300多亩。那天中午,我们一行人徒步两公里,翻山越岭,探访革命时期著名的“亲母岭战斗遗址”。一路穿行于浩瀚竹海中,灿烂阳光泼洒竹林间,让人感觉这里的毛竹特别明亮、特别挺拔、特别青绿。

石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主任戴必添是个中年汉子,举手投足间充溢着一股利索劲。他告诉我,石墩人外出打工和当企业老总的不少,大多数人从事建筑领域的脚手架产业。他们最初是出售家乡的毛竹用于搭建脚手架,接着发现从事搭建脚手架的技术工收人更高,便去学技术当工人赚工资,后来许多人熟悉了这个行业,了解到它的利润空间挺大,慢慢地就尝试着自己办公司当老总。发展到现在,石墩人开办的脚手架公司已达7家,同时还开办2家建筑设备租赁公司。戴必添就是两家颇具规模的脚手架公司老总,他的弟弟也是一家脚手架公司老总。

我询问戴必添:“你能说说都参与了哪些项目的脚手架搭建?”

答:“20世纪末有福鼎边贸城、福鼎公安局大楼等项目,近几年有宁德时代新能源福鼎前岐片区、宁德上汽厂房等大项目。”

“如果遇到大项目,你一家公司可以吃得下吗?”问:

答:“当然可以。我们巴不得接到大项目,可以几家公司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提高啊。”

我笑曰:“石墩村的脚手架公司传承了闽东老区农民合作社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越做越强。”大家都笑了。

倘若阮英平在天之灵听到我们的笑声,也会颔首微笑。

来源:水韵九都

编辑:杨哲源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杨哲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