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钟秀华:芋儿圆圆

2023-06-10 10:19 来源:闽东日报

春夏之交时,乡间沃野上的芋头已经长得亭亭如盖了。

芋头有着倚老卖老的资本。《诗经·小雅·斯干》中便出现了“君子攸芋”,据说这里的“芋”指的便是芋头。不管这说法靠不靠谱,至少《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是千真万确的。一曰蹲鸱,一曰芋魁,和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诸种叫法,盖因芋的个头之大也。

幼时在麦菜岭,有个小伙伴就叫“毛芋头”,因脑袋长得又大又圆,头发则又黄又短,根根往外倒竖着,活像个大芋头。直到今天,连他的媳妇也一张嘴就是:“毛芋头——”农村人取外号之形象生动,信手拈来,由此更见一斑。

初春时节,便要开始种植芋头。将床底下藏了一冬的芋子取出来,选那些出了芽的,一个一个小心地平切了底部,切面还得醮上草灰。田里早已做好了芋沟,把这些带芽的芋子埋进土里,撒上稀松的粪肥,再盖上一层干稻草,淋点水,便告功成,只等着小伞盖一样的嫩叶破土而出了。那时候,我常常是撒粪肥的那一个,提着畚箕,将和着草灰的猪屎捏得细碎,再均匀地撒在土里。春光明净,鸟唱虫鸣,田野里到处膨胀着生长的气息。我欣欣然被大美的万物陶醉,早忘了手里握着的东西里夹带了脏和臭。

其实芋头只是埋在土里的那一部分,长在地表上的茎和叶,被我们称作芋荷。我估摸这个名称的来由,是因它那撑开的椭圆形叶子像极了荷叶吧。一样的翠色,一样的光滑,就连叶面上驻留了雨水或露珠,也一样的晶莹剔透。但是你千万别被它那完美的表象给迷住,以为可以亵玩。若是把叶子弄破,汁液不小心沾到衣服上,那好了,不论什么颜色的布料,一律印上了难看的褐色花斑。

田间劳作的人们,渴了就去找一眼泉喝水,旁边不忍心扔下锄头的人会说:“给我带点水回来啊。”用什么带呢?随手摘下一片芋荷叶,团成一团便是一个盛水的水瓢。逢上下雨,来不及跑,摘片最大的芋荷叶,顶在头上,便成了最简陋的雨具。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发明,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芋荷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道美味小菜。取粗大的茎,撕了表皮,晒干,切碎,放进瓦缸里腌成酸菜,炒着吃,极其开胃。但撕芋荷却是一件苦差事,被沾上芋荷汁的皮肤,无一例外地红肿奇痒,几天难以消散。偏偏这事又一般是细皮嫩肉的女人做,男人是不屑于动手的。可是年复一年,女人们从没停止过制作芋荷,可想而知这道美食有多么大的诱惑力。

如果把芋头分得细一点,有母芋和子芋之分,甚至还有孙芋。那种圆溜溜的,附着在子芋旁边个头最小的便是孙芋了。而口感最好,最面最烂的也是孙芋。这种小芋子刮了毛后不用切,圆溜溜的,直接入锅煮着吃。小时候不懂,只把它叫做圆芋子。我们家常煮芋子粥,芋子加米煮烂,将熟之际再撒上绿油油的青菜,淋点辣椒盐,堪称世间美味。像我这样饭量极小的,也能撑上三大碗。当然,其中最美的事,还要数舀到了圆芋子。在一锅煮得黏稠的粥里,捞着几个圆芋子,感觉便像如今的中彩,需得意地高声宣布:“啊,圆芋子!”长辈们对我慈爱,如果碰巧舀上,定要体贴地搛进我的碗里。似乎听我兴奋地高呼一声,比自己吃了还要高兴。

芋子的吃法可谓多矣。最简单省事的,便是煮毛芋子。洗净了,连皮放进大铁锅里,烧旺了火呼呼地蒸。蒸熟后剥了皮直接吃,绵软流香。农村人,芋皮连毛也不会浪费,可以喂猪。但在父亲的口中,剥下的芋皮还有用处:“就这样,把光滑的一面翻出来,有毛的那面卷进里面,放进嘴里,‘咕’地吞下肚去。”他认真地示范给我们看,却并不吞下。然后是更长久地说教:“我们小时候没得吃,只能把芋毛吞下去充饥。一粒粮食一粒汗呀,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儿时的我和哥哥如鸡啄米般地点头相信,并身体力行地执着于勤俭节约。上初中以后,哥哥对这种说教有了质疑和反感,他在日记里写道:“父亲经常说他小时候吃芋毛,但从来没见他吃过。即使吃过,现在时代也已经不同了。如果照他的逻辑,他应该回到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才对……”多少年过去,吃芋毛的故事仍然成为我们家的餐桌佐料。我每次提起,父亲只羞赧地笑,并不承认真的吃过。但他说,困难时期的确有人吃过的。在特殊年代,芋毛可充饥保命,这,我必须要信。

尽管对我们兄妹从小施以节俭教育,父亲的慷慨大方却是连乞丐都知道的。彼时乡里有个叫“包子嘴”的乞丐,颇有些年岁了,没有亲人,也从不说话,长年住在一个破砖窑里,靠乞讨活命。此人只要来到我家,父亲总要给他盛上一大碗饭,桌上有的菜,一样不少地给他添上。合上煮了毛芋子,还要取几个放在他的布袋子里。“包子嘴”也聪明,平时在外面能讨到,决不到我家来,有点感恩的意思。但实在讨不到了,他来,就一定有他吃的。

我于石城县一所小学实习时,曾吃过一顿最回味悠长的芋饺。彼时我住校,周末,一群女学生携了芋子等食材来到学校。十一二岁,她们已谙熟了做芋饺所有的复杂程序。没有人提出过要求,孩子们只是要做,做给认为重要的人吃。后来我想,她们多么像田里的芋,毫不起眼地生长于沃野,可是只要你一想起来,便觉得唇齿生香。

来源:闽东日报 钟秀华

编辑:刘宁芬

审核:林翠慧 林珺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